晌午,宣威市板桥街道永安村渐渐热闹起来。
村头小院里,申开端从进厨房起就再没停过手,“游客就爱咱这口杀猪菜,煮粉肠、血辣子、火腿几乎是每桌必点。”他笑着擦了擦额角的汗。
不远处的音乐餐厅里,付春风正为客人添茶,“这收入可不比在省城打工差。”村口,几位老人将传统手艺翻出花样——火腿、酸菜、豆腐,成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
付春风望着远处层叠的青山,眼角笑出了褶子。从土里刨食到端起“旅游饭”,日子像灶上的火,越烧越旺。
“永安该出‘山’了。”他说。
“雨天水汪塘,人陷泥中央。”——这是村民朱家早最深的记忆。8年前,这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全年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守着冷浸田望天吃饭,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村集体账户常年“挂零”。
2021年春节,新任村党总支书记周强带着村“两委”班子,用3个月时间走遍全村,在火塘边、田埂上收集发展建议。经过三四次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最终决定:种花。
这个决定起初遭遇质疑。53岁的村民朱治平指着沼泽地反问:“连草都长不高,种玫瑰能活?”村“两委”班子成员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带着村民代表赴昆明周边考察。看到连片的玫瑰花海时,村民们议论纷纷:“咱村那‘水窝子’,说不定真能长出金疙瘩。”
“我同意。”最终,一份“整合冷浸田、发展食用玫瑰”的方案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全票通过。
改变从土地流转开始。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合作社,将分散的沼泽地统一规划,引入机械化作业,与迤谷花海有限公司合作建设鲜花饼加工厂和酵素生产线。
一时,“水窝子”变成了“聚宝盆”——食用玫瑰亩产收益从传统庄稼的800元跃升至4000元,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服务费、企业分红等渠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
57岁的蒋光美是村里的“就业红人”。“我都这把年纪了,外出打工不好找活。”她说,还好村里愿意让我去干活。像她这样“家门口就业”的群众有300多人。同时,村集体成立的劳务服务站不仅对接本地企业,还组织富余劳动力到城区务工,年人均增收1.2万元。
“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桂雪梅说,看到村里的变化,决定与丈夫在家门口挣钱,两口子一个月就能存下7000元。闲时,还会和邻居们去花田转悠,看工人摘花时会念叨:“这片该施肥了。”
“你好,我好,大家好。”她说,邻里之间就要多帮衬。
图为宣威市板桥街道永安村组织村民代表召开村务公开“唱账”会。 通讯员 蔡定继
“要是有个大水渠,雨天就不怕花被淹了。”在一场院坝会上,村民们的诉求被街道纪工委干部记在心上。很快,这份“民生清单”被上报至宣威市纪委监委,并列入年度重点督办事项。
“修水渠那阵子,纪检干部经常来。”从河堤工程质量抽检,到项目资金流向追踪,再到灌溉设施功能验收,每个环节都有“监工”。如今,改造后的农田亩均租金从150元涨至600元,户均增收3162元。
朱治平算了一笔账:“我家5亩地每年光租金就多出2250元。”
在村监委主任王之斌的笔记本里,6月的“唱账”会记录密密麻麻:37110元耕地整改经费、401910元农作物污染补偿费、25314.04元抽水电费……
“钱怎么花,村民说了算。”王之斌说,村里的每一笔支出都经过村民集体表决,让每一笔收支都晒在阳光下。
产业像藤蔓一样延伸交织。永安村融合“联农带农”机制,引进金兰世家、禾槿蓝莓等14家企业,组建产业联合体,带动发展七彩蔬菜、商业草皮等特色种植5000亩。
宣威市也添了把火,统筹整合项目资金1.2亿元,以农文旅融合为突破口,精心打造永安村集观光体验、采摘娱乐、研学实践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四季有景、全时可游”的产业新格局。
“这里有成熟的产业配套、旺盛的市场活力,不投资才是傻瓜。”投资商李俊韬站在观景台上,望着建设的民宿群感叹。
四季产业链延长了农业价值链,带动了餐饮、民宿、物流等关联产业发展,直接拉动消费超千万元。永安村“一朵玫瑰、一颗蓝莓、一粒稻谷”,就这样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看到商机,村民李朝荣将闲置老屋租给村里改造成民宿。他笑着说:“日子越过越红火,计划全家去三亚看海。”
更温暖的变化藏在角落里。肢体残疾的杨琼弟是村里的生态护林员,这份公益性岗位每年有8000元工资。这不仅改善了他的生活,也让他找回了尊严:“以前总觉得是负担,现在能为家乡做点事,心里踏实。”
远处,10岁的周娅锦牵着妹妹跑过玫瑰灯海,灯带在她们身后亮成一条光带。“以前半年才能见爸妈一次,现在每天都能在一起散步。”妹妹举着刚摘的玫瑰,花瓣上的露水沾在鼻尖。
33岁的姜艳,是永安村迤谷花海度假酒店员工。10年前,她背着行囊在大城市的写字楼里穿梭。2024年,看到村口荒废的老宅被改造成特色民宿时,她毅然辞去高薪工作,运用大学学到的旅游管理知识,将永安村的历史编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这里才是我的根。”姜艳笑着整理游客留下的手写留言本,像极了童年时母亲为她缝制的衣裳。
还有丁欣。在城市酒店行业深耕多年的他,目睹都市人对田园的向往,便返乡成立了文旅公司,将闲置土地打造成亲子游乐园,设计农耕体验、非遗手作等特色线路。
他说,在家门口端起“旅游饭碗”,村落的烟火气会更旺,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这片“花田喜事”,今年已接待游客10万人次。永安村的就业服务站像一根红线,将企业需求与村民技能精准对接。仅2024年,全村劳动力本地就业率达60%,外出务工人员同比减少2%,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到2.38万元。
人流、物流、资金流,在这个村庄里交汇。永安村用实践给出答案:当干群同心、监督同行、发展同向,再贫瘠的土地也能开出幸福的花。
暮色渐深,玫瑰花田的灯带次第亮起,像散落在大地上的星辰。周强蹲在田埂上,摸了摸磨坏的胶鞋,突然笑了。他知道,这些光点里,藏着关于土地、关于信任、关于希望的永安故事。
记者手记
永安村的蜕变,是一场以“人”为核心的乡村内生发展革命。村党总支通过“火塘会”“实地考察”等参与式治理,推动村民从“旁观者”转为“决策者”,“种什么”从干部拍板变为群众共识,激活主体意识,让土地成为共创价值的载体。
村务公开、纪检督办、集体表决等制度将“信任”从情感纽带升级为制度保障,“唱账”记录不仅使财务透明,还兑现“成果共享”承诺,村民从“担心被忽视”变“主动监督”,确保收益流向“最后一公里”。
农文旅融合突破了农业“边际效益”,“一朵玫瑰”串联种植、加工、旅游,拓展农业的体验、文化功能,土地产出从“斤”变成“人次”,从而实现人才回流,让个体选择升华为群体趋势,带回技能与对乡村价值的重新认知。
永安实践的意义在于:干部变“服务者”,村民变“建设者”,监督变“信任桥梁”,贫瘠土地也能生长希望。
首席记者 汪波 通讯员 郭冬琼 符金娥 孙琳梅 蒋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