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至
节气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爱梅、写梅、吟梅、颂梅、 仰梅,写梅悦性,依梅做人,世代相传,乐此不疲。在文艺园地留下诸多芬芳灿烂、意蕴丰厚的梅花意象。人们在种梅、育梅、赏梅、写梅、画梅的历程中,从梅的物质上升为精神,成为人感情的寄寓者,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
今儿个冬至,百姓素有探梅赏梅的传统习俗,我们就来聊一聊“梅文化”。
梅之味
浓淡相宜的和谐
冬 至
“梅”是我国特有的花果,在先秦文献如 《尚书》、《诗经》中早有记载,历史极其悠久。
《诗经·召南·摽有梅》曰:“摽有梅,其实 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既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以树上梅子已然成熟、几欲落尽比喻自己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之心,聚集点在梅之果实上。
《左传·晏子对齐侯问》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晏子的盐梅和羹之喻提出了“和”的思想,到了北宋苏轼时,盐梅之喻也就完成了“味外之味、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完美升华,其《书黄子思诗集后》曰:“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从先秦到唐宋明清,梅实的调和、融入之意一直浸润着百姓的味蕾和心灵。
梅之格
遗世独立的清高
冬 至
如果说宋人林逋名句“疏野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使得人们对梅花的欣赏突破梅实滋味和物色芳菲的层面,深入其精神特质,将梅花上升为闲静淡泊、素淡清雅的精神象征,那么,梅花品格上的拓展与深化则要归功于苏轼。
苏轼由梅实转向梅花,提出“梅格”这一重要概念,丰富了梅的隐喻角度和形态。其《红梅三首》(其一)云: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学者须要审此梅有数家之格,或有疏而娇,或有繁而劲,或有老而媚,或有清而健,岂有类哉?”梅的精神“虬枝”在百姓精神品质的认同中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梅之韵
平淡含蓄的内敛
冬 至
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有云:“物类虽同,格韵不等。同是花也,而梅花与桃李异观。”梅花与桃李诸花虽同为天地之精华,但梅花却能早春而发,以其孤霜瘦枝、雪骨冰魂、凌寒不屈、清奇卓绝高标特立,与桃李诸花绝异,故要作“异观”。这里张戒提出梅花与桃李不同,不仅在于“格”,还在于“韵”。
什么是“韵”?宋人认为,传统所说的雅致的人品境界、自然的表现手法和和谐的生命律动这些还不足以概括“韵”的核心内涵——“不俗之谓韵”。
众妙皆备却又含而不露,外表简易闲淡,内里却风味蕴藉,从而产生深远无穷之味,这就是“韵”,它必须要具备两点特质:一是淡然的风貌(平淡),二是深远的余味(含蓄)。“梅”能从众多名品花卉中脱颖而出,不似桃李诸花,华彩光焰,一览无遗,正是其“意味风韵”,富有深远无穷的余味。
梅之魂
家国天下的寄托
冬 至
梅之魂是梅之姿、色、香的凝练和沉淀,是梅花风骨集中的体现,梅花性耐寒,姿态遒劲,花香冷然,花姿丰盈灵动,端庄又不乏灵秀,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
鲁迅先生用梅花作比喻:“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印章寄托对梅花的情怀。
从古到今,“梅”在诗人们心中具有“傲雪”的特点,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傲骨”精神的颂扬对象,当梅的精神与家国天下联系在一起,就具有了中国民族的魂。
从梅实的品尝、梅树的培植、梅花的欣赏,至咏梅、叹梅、画梅在各类艺术门类的出现,经过几千年人们的加工栽植、精神建构、文化积淀和传统承传,梅及梅花已然成为冰清玉洁、坚毅幽雅的人格象征、传统审美理想的重要标志以及华夏民族精神的典型载体,其艺术魅力光景常新,其深植于百姓心中的精神内核经久不衰。
参考资料:
全文图片作者:彭博
《以梅喻文的多重审美意蕴》:作者王顺娣,《文艺评论》2018.05期;
《梅花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作者张红光
《中国的梅花文化探微》:作者何明,《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相关知识
冬至探梅
蜡梅:凌寒迎冬至 无关腊和梅
邓尉探梅
临江仙·探梅
冬至梅花习俗
探梅宝典
冬至梅花五首:黄鸟喧冬至,梅花盛小年
冬至赏梅诗三首
南京周末“探”梅好时光!
“花” 式冬至大赏
网址: 冬至探梅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24316.html
上一篇: 《王安石梅花》注释、翻译、赏析 |
下一篇: 大寒节气梅花诗三首:不有大寒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