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在中国古代被喻为“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醉心竹林、向往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君子风范。
魏末晋初(公元240-249)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位名士常弹琴赋诗、肆意酣畅于彼时山阳县竹林之下,留下“竹林七贤”之美谈。
历朝历代,咏竹之诗颇多。你看唐朝王维归隐山林、月下独坐于幽深的竹林间,写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传世名篇。
元稹也有咏《新竹》之诗云:“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翠。”尾联则以一句“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道出了不论大小,竹节都透着坚贞的品节。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更是以“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以明志,表达了无肉食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无竹之节则庸俗不可医。
清朝画竹无数的郑板桥一生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有《题画竹》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清朝郑板桥“竹画”
而在他的笔下,竹子既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韧不拔,也有“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高风亮节……
文人爱竹,自古皆然,以此也孕育出底蕴深厚的中华竹文化,而象征高洁品质的竹子也常与亭台、楼阁、流水相映成趣,营造出“幽篁夹道、绿竹成荫”的绝美意境。
明朝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其所撰的《园治》中便写道:“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
留存至今的江南园林中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留园的“碧梧栖凤”、个园的“春山”、沧浪亭的“翠玲珑”等无不以竹造景……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竹景”,堪称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而历经漫长岁月不断衍变的竹器、竹编工艺品,则是将实用性与美感相融为一体。
源远流长的竹制品,既彰显中华传统手艺之美,也承载着丰富的竹文化底蕴。这一点从湘妃竹、梅妃竹、慈竹等不同竹器原料的名称中就可以看出一二……
01
湘 妃 竹
所谓“湘妃竹”,其名称来源见于西晋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挥,竹尽斑。”
这句话说的是相传舜帝南巡不幸驾崩后,其二妃湘夫人(即尧帝的二女儿)痛哭,泪水洒在竹上形成斑点,故称之为“湘妃竹”,亦或称“斑竹”。
清 湘妃竹臂搁
因而在后世的文化传承中,湘妃竹逐渐成为忠贞爱情与相思的象征,多见于诗词歌赋中,如“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斑竹一枝千滴泪”等。
传说固然美好,茎秆较细、高约5-12米的湘妃竹是著名的观赏竹,其竹竿上遍布大小不一的深褐色或紫褐色斑点,实则是真菌感染或竹螨侵蚀而成。
清 湘妃竹茶籝
质地坚韧细腻、“紫花蜡底”的湘妃竹,素有“一寸湘妃一寸金”之说,古代多制成扇骨、毛笔杆等文人赏玩器物,或融入到门、塌、屏风等制成典雅的湘妃竹家具。
02
梅 妃 竹
梅妃竹也是斑竹的一种,原名“筠竹”,又称“二号湘妃”,其竹竿上分布的梅花斑看上去与湘妃竹近似,但色泽浅褐更显淡雅,与青灰色竹地的结合处也比较模糊。
相传,梅妃竹之名与唐玄宗之妃江采萍(号“梅妃”)有关,其喜梅、气节若梅,曾盛宠一时。后因杨玉环失宠而泪洒竹上形成梅花状斑点,故名“梅妃竹”。
梅妃竹茶盘
因此,今人把筠竹取名为“梅妃竹”,也有象征梅花一般高洁孤傲的品性,古时多用于制作箫、笛等乐器,现今也不乏将梅妃竹制成茶台、茶盘等兼具实用性与美感的工艺品。
03
慈 竹
据《竹谱详录》记载:“慈竹,丛生,子母相依。”慈竹正是因竹丛密集,新竹围绕老竹生长,高低相倚、老少相依似母子,故称之为“慈竹”,或名“慈孝竹”。
唐朝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为祖母祝寿而作的诗就以“慈竹”表孝道:“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因而,慈竹承载着母慈子孝、家庭和睦的美好寓意。
而四季常绿的慈竹主干高大挺拔,细长的顶端弯曲下垂如钓丝,因此也被称为“钓鱼慈”;其材质坚韧,既是造纸用材,竹框、竹席、瓷胎竹器等也多用此竹。
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竹子因独特的形态与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学、园林及竹编工艺品及中占据重要地位,小懂在此就不逐个介绍了。
了解完竹子的文化内涵、园林地位,接下来再跟大家分享下传统竹编工艺品,小懂此次远赴云南沉浸式感受非遗竹编制作全过程,方知每一件竹器都来之不易!
非遗竹编制作有多难?
发源于远古时期的传统竹编工艺,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改良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精制工序:砍竹—清洗—刮青—自然晾晒(半年以上)—蒸煮—选材—破篾—抽丝—编织—定型等。
光是破篾这一道工序就极尽讲究,要求将挑选好的原竹按照一样的粗细比例破成等分的竹条、竹片,确保宽窄一致才行,若是瓷胎竹编则要破成特细的竹丝备用。
源于清道光年间的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细丝工艺品”,以“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为技艺特色,问世没多久便享有“东方艺术之花”之誉。
2008年,瓷胎竹编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小懂此番云南之行也见证了瓷胎竹编所用的竹丝细如发丝(宽度0.5毫米,厚度0.2毫米)。
这不是一次性抽出来的竹丝,而是经过数百刀的破篾才得以抽出来的特细丝,业内俗称“百斤竹,八两丝”,通常需要15年以破竹篾功底的师傅才能破出如此细的竹丝。
而瓷胎竹编的原料也首选质地细腻、竹节长的慈竹,这是由于破篾时没办法过节,而是到竹节的地方就破开一截,若是采用其他竹节较短的竹子,抽的细竹丝长度也会比较短。
这无疑会加大竹丝扣瓷的难度,竹丝扣瓷其实就是瓷胎竹编的手法,堪称众多竹编技艺中难度最高的一门手艺!以瓷器为胎,用细如发丝的竹丝紧扣瓷胎、依胎成形编织。
而在编织过程中要保证竹丝不能断裂、错位,否则就要重新开始编;而根据花纹样式更换竹丝继续编织时,还要注意藏好之竹丝,成品不能出现明显接口,难度相当之高!
在此,小懂精心策划了云南非遗竹编美器专场,已于2月19日(本周三)晚18:00准时开播,欢迎现在就点击下方链接【观看直播】一起来感受经纬纵横的竹器之美~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园治》,计成(明朝);《竹谱详录》李衎(元朝)等。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茶知识
1、
与茶友谈茶、喝茶
群内不定时发红包
相关知识
郑板桥为什么画竹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不是因为他爱竹
郑板桥与竹: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君子当如兰:屈原苏轼为何都如此偏爱兰花
揭秘:富贵竹为何偏爱奇数?养双数竟成禁忌!
不可居无竹,古代文人的爱竹情怀
红木市场乱象大揭秘,一篇文章带你制服“红木”套路
“人生贵有胸中竹”,“竹”有何魅力,古代文人为何都钟情画竹?
米竹养殖全攻略(从选地到管理,一篇文章教你种植米竹)
郑板桥墨竹作品赏析
诗人为何偏爱“花中之王”牡丹?
网址: 苏轼、郑板桥为何偏爱竹?一篇文章全揭秘!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28670.html
上一篇: 传统竹篾器具制作技艺 |
下一篇: 竹编灯:纵横之间的自然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