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类溃疡病是影响柑桔和沙田柚的重要病害,是国内植物检疫的重点对象。这种病害在我国各大柑桔产区普遍存在,尤其在某些省份更为严重。柑桔类溃疡病主要侵害叶片、枝梢和果实,导致叶片脱落、枝头枯死以及树体健康受损,严重时还会造成落果,进而显著影响产量及商品价值。
受感染的叶片会出现针头大小的黄绿色油渍状小点,随后这些小点会扩大成近圆形病斑。病斑在叶片的正反两面隆起,表面粗糙,木栓化,呈现火山口状开裂,并且病斑外围通常伴有黄色晕环。枝梢的病斑特征与叶片相似,但发病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新梢若严重感染则可能导致落叶或枯梢。果实上的病斑较大,木栓化和隆起程度更为明显,病斑一般仅限于果皮,病斑附近通常无黄色晕环。如果情况严重,会导致落果现象发生。
导致柑桔类溃疡病的病菌主要在病叶、病梢和病果内越冬。在春季,病菌会因潮湿环境而溢出,通过风雨、昆虫、苗木、接穗或接触传播到嫩梢、嫩叶和幼果上。高温、高湿以及多雨的天气条件有利于此病的发生与传播,暴风雨或台风过后,病害易发;如果施肥不足、氮肥施用偏多以及果园内出现潜叶蛾等害虫,均会加重病情。
防治柑桔类溃疡病需以预防为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首先,需加强苗木检疫制度,并努力培育无病苗。其次,需要配合清园和喷药保护等综合防治方法。具体措施包括:
在大面积种植的柑桔或沙田柚园中,应种植防风林带以减轻风雨对枝叶的打击,从而减少病菌传播的可能性。
冬季要做好果园清理和深翻土壤的工作,将落叶、落果及枯枝集中烧毁。早春及芽前15天修剪,尽量剪除病枝叶,减少菌源,确保先清园后放梢,并结合其他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同时,在冬季修剪后可喷洒1-2次500倍的30%氧氯化铜悬浮剂。
对于苗木和幼树以保护新梢为主,第一次喷药应在新梢萌芽后的20-30天内进行(新梢长到1.5-3厘米时),再在叶片转绿期喷第二次。对于成年结果树,则以保护果实为主,通常在开花后10天施第一次药,此后每隔15天喷一次,连续2-3次。同时,台风雨前后也应及时喷药,以保护嫩梢和幼果。药剂方面,建议选用防效较好的铜制剂,如30%氧氯化铜悬浮剂,以500-600倍稀释使用。
(1)合理施肥:建议增加磷、钾肥的施用,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2)统一放梢,控制夏季新梢:通过合理的肥水管理,确保幼树的夏季新梢统一整齐,利于后续的喷药保护;(3)抽梢期应及时进行潜叶蛾的防治,减少病菌从伤口处侵入的风险。
相关知识
柑橘类溃疡病的综合治理策略
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柑橘溃疡病检疫与防治
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pptx
园林植物病虫害诱因及综合治理策略
农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的优化与实践
柑橘溃疡病的识别与防治措施
浅谈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策略.doc
柑橘螨类的综合治理
网址: 柑橘类溃疡病的综合治理策略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34147.html
上一篇: 柑橘类植物缺硼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
下一篇: 柑橘类植物锌元素缺乏症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