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植物景观营造探讨——以杭州余杭临平公园绣球园为例 | 技术
作者 | 方晶晶 朱天明
《中国植物志》第35卷第一分册对绣球属(Hydrangea)的植物有详细描述:常绿或落叶亚灌木或小乔木,少数为木质藤本或藤状灌木;聚伞花序排列成伞状、伞房状或圆锥状,顶生。本文所指的绣球即虎耳草科绣球亚科绣球属一类植物的统称,以杭州余杭临平公园绣球园为例,介绍绣球在景观营造上的应用,为同类型主题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绣球在植物造景中应用
绣球在现代园林中应用普遍,种植类型也较为多样化,可与背景植物、建筑、水体、园路等造园要素进行组合,以孤植、点植、丛植、带状种植、片状种植等方式植于疏林下、园路边缘、建筑物入口处,或丛植几株于草坪一角,或散植于常绿树边缘。小型庭院中,可对植也可孤植于墙垣、窗前。点植的如法国布列塔尼紫阳花小镇、荷兰羊角村、上海辰山植物园;带状种植的如巴西南部小镇、日本明月院;片状种植如美国九曲花街和日本的三室户寺等。国内以绣球花为主题的专类园并不多见,上海辰山植物园绣球专类园的规模较少,通过和其他品种花卉组合形成自然式花境展示绣球。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八仙花主题园规模较大,占地5000平方米左右,整体风格以欧式为主。杭州余杭临平公园绣球园在尊重现状山体地形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优秀的专类园,融合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绣球植物专类园。
展开剩余76%
▲上海辰山植物园绣球专类园
▲法国紫阳花小镇
临平公园绣球园营造
区位与现状临平公园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绣球园位于公园主干道南半山腰处“松涛流绡”景点,面积近3000平方米。现场踏勘发现,场地有马尾松林、杉木林及木荷、苦槠形成的硬叶阔叶林,植被类型多样、覆盖率高、长势较好,待建区域内上层以马尾松林为主,下层以茶树、接骨木等低矮灌木为主,植被郁闭度较高。由于坡度、坡向的差异,整个山体立地条件差别较大,东侧平缓,南侧和西侧比较陡;东侧土层厚,南侧和西侧土层瘠薄且有部分岩体裸露。除了公园东入口至东来阁的东西向主园路,其他区域尚未有完整的步道系统。
空间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整体布局依山势循序而上。园路及休憩平台的设置结合公园日常人和高峰时期人流量规划。临平公园是山体公园,场地依据“少开发、多保护”的原则尽可能保留现状植被和原有风貌,形成原有植物覆盖的林下空间。
绣球园的景观提升改造则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林中植物和道路布局自由,空间和光影变化丰富,为绣球景观的打造提供了场地和生境。首先清理和拔除枯枝死木,计算林下空间和光照强度。不同光照强度对绣球花色、花序大小和花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3~1/4光照条件下,对绣球开花有利,花序、花朵及花瓣更大,光照太强或太弱均不利于绣球开花。透光率达到50%~70%,绣球花序中的花朵可以完全开放,观赏期在30~35天左右,比全光照射下的观赏期延长10~15天。根据绣球的生长习性调整上层乔木,使林带整体透光率达到50%~70%,既提高开花率又避免夏日焦叶现象。然后划定种植片区,根据绣球品种特性和造景要求合理布局。结合四通八达的园路分散人流,丰富园区游赏性和景观互动性。调整园路坡度和走向,设置观景平台,提高游览舒适度。
▲改造后的临平公园绣球园
植物种植根据空间类型和植物特色将绣球园分为主入口区、主景观赏区、砂石活动区三个特色区域。
主入口区结合高差设置台阶,节点中心布置景石,题字:松涛流绡。景石两侧点缀不同类型的花境植物,渲染入口氛围。背景保留原有松树,形成欲扬先抑的景观效果。沿着园路拾级而上,连绵不断的‘无尽夏’绣球形成夹道。绣球品种多样,对光照的要求也略有差异,多数绣球品种较耐阴可配置于林荫道旁,形成夹道效果。
主景观赏区是整个绣球园的观赏重点,片植色彩强烈的‘红宝石’绣球,中间适量点缀花期较长的‘无尽夏’和其他绣球品种,花开时节一片花团锦簇,赏心悦目。
砂石活动区设置远眺平台,将园内景色尽收眼底,该区域既是绣球观赏的结尾高潮,也是游赏杜鹃园的起始。平台内部乔木林立,使游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森林气息。区域内以砂石园路为主,通过园路分隔出小型的游赏空间,让绣球园和杜鹃园无缝衔接。砂石活动区是游人与景观互动的最佳区域,可以近距离观赏绣球。90%的绣球品种集中栽植于此,包括‘无尽夏’‘珍贵’‘贝拉安娜’‘魔幻月光’‘红宝石’‘塞布丽娜’等90多个品种。
林中栽种绣球需考虑上层植物的透光性,如松、杉等针叶类乔木,分枝点高可以与绣球形成“上层+下层”的结构关系,乔木向上的竖向形线条与绣球横向的观赏面形成对比。绣球种植形式丰富,即可植于林下,又可在光线柔和处成片栽种。另外,绣球也可以和其他花木组合栽植花境,可与生态习性相近的矾根、玉簪、蕨类等搭配,形成叶形和叶色的对比,又可与花期相近得百子莲、萱草、美人蕉等搭配形成花期上的统一。
▲临平公园绣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