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虽小,意义非凡。”提起北京绒花,大部分人多少有些陌生,或许还有一些年轻人从未听说过。但是,如果您看过《红楼梦》中的“送宫花贾琏戏熙风,宴宁府宝玉会秦钟”这一回,就一定记得林黛玉为谁先挑选宫花,挑选什么样的宫花而生气的场景。
《红楼梦》剧照
这里所说的“宫花”就是绒花。过去在老北京人的眼里,只有宫里的人才能佩戴“宫花”,“宫花”向来被视为“荣华富贵”的奢侈品。
1
发展历史
目前已有的研究普遍认同绒花源于唐代,是专供宫廷享用的贡品。明清之后,关于绒花的确切记载多了起来。
明代小说《东度记》中有一首诗词,描述了当时民间不同材质、工艺的像生花,其中“铺绒花石榴喷火”表述的便是绒花。上海博物馆藏明代陈洪绶《斜倚薰笼图轴》,其中的仕女头戴绒花。
明代陈洪绶《斜倚薰笼图轴》
清代,扬州绒花作为“宫花”列入贡品。北京绒花也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清史稿后妃传》中记载,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富察皇后为人低调,生活节俭,平日里“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
清代绒花首饰 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养心殿造办处档案中常有绒花的记载,每逢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庆典,宫中都照例让造办处承办绒花制品。
《清稗(bài)类钞》中也记载,皇帝皇后大婚之时,皇后要“戴双喜如意加添扁簪富贵绒花”。
清代绒花首饰 故宫博物院藏
民间在四时节令、婚丧大事时亦有簪花的习俗。明清话本、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常有市井百姓佩戴绒花的描述。其中多是女子戴花,如清代小说《玉蟾记》中有:“标标致致的一个娘娘……身穿着清清雅雅的几件布服,头戴着颤颤巍巍的几枝绒花。”
除此之外,老人、江湖侠客佩戴绒花的描述也偶有出现。如明末清初的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中,描述了一位“老人巾插戴绒花,外郎袍拖悬红布”。
古装剧中人物头戴绒花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随之改变,绒花的功用与形态也为适应时代而变化。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加之古装剧中对绒花首饰的应用和汉服文化的复兴,这些都为绒花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
艺术特色
北京绒花的制作材料主要有天然蚕丝、铜丝、木炭、白乳胶、皱纹纸、菜籽、亮片等。从质感以及光泽度等方面考虑大多为天然材料,体现了北京绒花本身色彩鲜丽,造型蓬绒纤柔,具有绒质感的特点。
蔡志伟作品:北京绒花《月季花》 图片来源:北京民艺非遗研究院
绒花制作的工艺流程基本有十三道,主要包括煮丝、着色、抨丝、熏活儿、劈拍、拴拍、剪拍、对条、搓条、刀活儿、刹形、熨烫、组装等多个工艺。
图片来源:首都之窗
北京绒花发展至今,造型品类众多。从传统的发饰绒花到卡通玩具再到立体摆件、装饰挂屏等,北京绒花涉及了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北京绒花整体上来看,传统发簪头花造型华丽、大气端庄;卡通玩具造型灵动,神态夸张;建筑类绒制品造型壮观、大气磅礴。
图片来源:首都之窗
无论是哪一类作品,都突出了北派绒花端秀的特点。例如婚嫁常用之物凤冠,北京绒花的凤冠造型上更接近京剧中的盔头,并且具有严格的穿戴制度,以此来体现佩戴者的身份与地位。
造型上大多以凤凰为主体,凤凰位居整个凤冠的中心,四周围绕团花、芙蓉花等花卉,以丰富凤冠,有着荣华富贵、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凤冠两端各挂一排流苏,造型同样借鉴了京剧中的凤挑。
北京绒花《京剧凤冠》摄影:刘雅迪 图片来源:北京民艺非遗研究院
北京绒花的造型艺术特征离不开北京地域文化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北京绒花制作技艺服务于宫廷,制作考究,不惜工本,造型高贵华丽,南方绒花相比之下更为细腻。
北京绒花进入民间后,服务于普通百姓,虽不比以往的材美工精,但质中见巧,无一不彰显着北京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绒花艺术特征。
3
文化价值
绒花在北京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描述北京地方风情的书中较为常见,从而可见它的历史价值。
北京民间凡喜庆佳节,都要买几枝绒花带回家,依花型不同,绒花被冠以“戴福还家”“三仙聚宝”“百世连喜”等美称,表达吉祥祝福的寓意,流露出老北京的民俗特征,因此具有重要的民俗和社会价值。
图片来源:首都之窗
北京绒鸟(绒花)于2009年入选第三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绒花制作技艺于2007年入选第一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蔡志伟作品:北京绒花《绒鸟》 图片来源:北京民艺非遗研究院
一朵绒花,千年荣华。尽管北京绒花面临着技艺传承的挑战,但它通过与文化创意和时尚设计的结合,实现了创新传承。
从热播电视剧中的绒花头饰,到国潮出圈将绒花引入国际时尚舞台,再到北京冬奥会中的绒花配饰,北京绒花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这些创新不仅让绒花焕发出新的光彩,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流传千百年的指尖芳华。
THE END
本篇由京社科综合创编,资料和图片来源:首都之窗、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北京民艺非遗研究院、北京长辛店微信公众号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 京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