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芙蓉 彭红
摘要:文章从当代饰品设计视角出发,立足于非遗传统手工绒花,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当代饰品设计方法。对南京绒花的形态要素进行梳理,运用解构主义思维对其组合方式、色彩搭配进行颠覆,以获得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造型上,将传统绒感结构与扁平化几何形态相结合;在色彩上,将低饱和度的冰冷金属色与艳丽色彩相结合;在制作工艺上,保留传统技艺手法并进行改良创新。
关键词:当代饰品;南京绒花;解构;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3
近年来,古装电视剧的热播带动了观众对传统发饰的追捧,使得南京绒花之类的配饰和非遗工艺得到了高度关注。南京绒花常呈现出花卉、鸟虫等形态,被运用于发簪、发钗制作中,因形式独特、色彩艳丽,深受绒花爱好者们的喜爱,但其造型、色彩始终充满古典意味,创新发展缓慢,在日常生活中渐渐失去关注,仅在小众群体中流行。在当代社会环境中,时尚潮流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饰品作为一种装饰性的物件,在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对物质精神文化追求的背景下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将非遗传统手工绒花与当代潮流元素紧密融合,既能为具有古典意味的绒花增添时尚感,又能延长饰品的生命周期。
1 南京绒花造型要素研究
南京绒花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以蚕丝为主要原料,多以簪花、胸花、摆件等具有装饰品意味的形式呈现。从历史发展来看,其经历了从繁荣到衰微的过程。近些年,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溯,南京绒花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而在当代背景下,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文化内涵过于守旧和单一[1],绒花造型依旧遵循原始排列组合方式,由经过打尖、修绒等步骤后的长短、粗细、大小不一的绒条组合而成,成品样式主要有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
1.1 自然形态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造型是表现性的而非再现性的。绒花作为装点打扮的首饰深受喜爱。人们喜爱簪花,但鲜花易逝难以留存,所以可知绒花最原始的创作思路源于对自然的写照[2]。多模仿具有美好寓意的花朵,既有雍容艳丽的牡丹、玫瑰、海棠等,也有清新淡雅的茉莉、风铃、梅花等;除了对花卉的模仿,绒花也有对鸟鱼虫、人物、走兽等具体形态的复制。随着工艺的进步,绒制品造型不再仅限于单一形态,其能将以具象形态呈现的花鸟鱼虫进行组合,如将松树、翠竹、梅花组合,创作“岁寒三友”“松鼠葡萄”“龙凤呈祥”等装饰品[3]。
1.2 人工形态
作为造型艺术的南京绒花,也有对自然界模仿以外的创新。旧时有新娘结婚的绒花凤冠,由凤凰、“囍”等元素组合而成。近年来,有绒花艺人吸收中国画的审美特点,运用拼贴的方式,将绒花材料制成具有浮雕或半浮雕效果的装饰画或屏风类产品。除国画之外,手艺人还以绒条呈现中国书法字体形式,这不失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但没有长足进步,缺乏探索。
1.3 传统绒花形态特征
传统民间艺术品是民间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稳定性,由此决定了艺术作品的规范化、程序化,并且在长久以来保持造型、色彩和题材的稳定。南京绒花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同样具有这些特性。
自古以来,中国哲学讲究对“完美”的追求,即“完整”与“美满”,体现在视觉形式中时,表现出和谐统一的特征。绒花制作同样遵循这一原则,在造型上追求饱满、对称、向心的格局。以花卉作品为例,绒制品花瓣的形态与实物形态造型一致,以花心为圆心,花瓣围绕重叠;绿叶也是必不可少的点缀元素,力求实现部分与整体的调和完善。在色彩的选取上,多以物体的固有色为基础,所谓“随类赋彩”,并喜爱采用纯度较高、对比强烈的色彩来表现作品。例如,制作一朵荷花,其色彩为熟悉的红粉相间,配以高纯度的绿,这种鲜明的设色原则反映了民间施色口诀“红离了绿不显”。
总的来说,南京绒花在当代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其内涵在于精湛的手工艺技巧,而从它的外在呈现形式来看,其创新性和时尚性无法满足当代社会人们的追求,如何以传统的造物为基础对其形式加以改革创新,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2 当代饰品设计造型原则
作为手工艺的分支,饰品饱含设计师丰富的精神情感,能反映其审美观念。传统语义上的饰品象征权力、身份、地位、财富,人们会将大量的黄金制成首饰,佩戴在身上[4]20世纪中期,在西方后现代思潮流行的背景下,当代饰品于欧美国家应运而生,饰品设计的内容不再拘泥于材料、造型、佩戴方式等,饰品设计脱离了传统的单一使用性,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大胆、更加抽象化,其前卫的思想对当今的时尚生活依旧存在巨大影响。时代不断变迁,新的观念不断产生,人们对饰品的审美表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设计师以造型无拘无束、诉说故事、讽刺批判、夸张、新锐色彩等理念来设计产品[5]。
蛇在古埃及文化中是王权的象征,在饰品设计中常以铺满宝石的写实造型出现,但法国艺术家妮基·德·圣法勒设计的蛇形珐琅雕塑饰品系列打破了传统的形态规律法则,用鲜明的颜色碰撞和夸张的造型传递出独特的审美意味。在人们固有的观念里,饰品样式是合乎规律的,而设计师伊娃·范肯彭选用冰冷的医疗器具作为材料,以非具象的造型拼接重构,风格强烈。她以此作品来提醒人们关注自身健康问题,其背后表达的意义超过了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几何形态元素凭借其简洁、抽象的风格也经常出现在现代设计师的作品中,新锐首饰品牌塞缪尔·科劳的产品常运用聚氯乙烯管状材料、穆拉诺玻璃等新材料,以高饱和度的配色和几何造型的组合呈现,極具戏剧感、风格化,已成功入驻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等全球顶级博物馆的艺术商店。由此看来,当代饰品设计更多是将饰品本身作为一种媒介,突破传统饰品设计的造型色彩界限,用新思路、新形式设计出更具前卫色彩的饰品。
我国的当代饰品发展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但随着国民审美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眼光投向国际社会,尝试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探索当代饰品设计的新方向[6]。中国设计师曹毕飞的作品《枯木逢春——生长》运用重构和解构的设计思路,将传统工艺十字榫卯结构结合自身艺术观念创作出来,集传统与创新于一体。而绒花作为中国非遗,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它具有柔美、富贵的艺术特点,将其工艺造型解构,创新运用到当代饰品设计之中,不仅能够继承其独特的历史内涵,也能够将具有东方文化的元素带入国际当代饰品领域,丰富当今时尚生活。
3 南京绒花创新应用思路
解构的理念渗透于各个领域,意在打破刻板原则,以获得新的美学形式。它并不再假定或建立一個封闭的审美体系,而是向人们传递了一种非理性的、非确定性的、非统一的、开放的、无穷变化的审美观念[7]。基于解构主义,从造型形态和整体色彩的角度对传统绒花的审美内涵进行创新性设计,通过重构、叠加、分解等方式设计出适应当代审美需求、个性化的饰品。
3.1 造型解构
外部形态能给人最直观的审美感受。研究发现,绒花饰品早期用于日常发簪、配饰中;如今,绒花并不被人们使用于日常生活中,多用于影视剧的服化道具上,在《玉楼春》《骊歌行》等热播古装剧中都能发现其身影。除此之外,绒花饰品多受汉文化爱好者喜爱,常搭配特定服装使用。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绒花饰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装饰作用,但并不适用于日常生活,其原因在于绒花饰品造型始终以旧时为蓝本,绒条修剪形状大多为各类花瓣、叶片,形态遵循传统美学思想,讲究均衡对称、圆润之美。试验试图打破这种格式,采用无规律、无风格的造型对其进行拆分或重组。
3.2 色彩解构
形、色是造型艺术中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色彩是形式美里视觉最先给出反应的元素之一,也是影响饰品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8]。打破原有绒花饰品的和谐色彩搭配,设计更符合新时代审美观的色彩组合方案,尝试反差色、撞色或低饱和度的协调方式,体现前卫、个性的当代风格。
3.3 制作工艺改良
传统手工艺区别于其他物质形态,呈现出“行为或其他非文字记录方式传播或传授”的特征[9]。在发掘南京绒花的设计价值时,既要遵循传统的工艺流程,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使其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南京绒花制作工艺的精巧显示出此项技艺的独特,在开发新产品时,难以完全推翻此技艺,试验以传统方式制作绒条,在传花部分适当进行改良和创新。
4 南京绒花在当代饰品中的设计开发
当代饰品设计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系统。南京绒花的创新设计存在多种可能,在继承传统工艺中工具选择、原材料选择等方法的同时,积极研究新的制作方式,融汇更多制作者的思想观念、审美追求,可以极大地增强南京绒花的艺术表现力。
下图饰品名为“并济”,通过对南京绒花形式的构建,试图打破人们对绒花的传统思维定式,尝试用逆向思维影响传统创作。绒花一定是细腻柔软的吗?绒花一定是柔美的吗?绒花可以有新的表现形式吗?笔者希望改变这种观念,使人们发现绒花既具有华贵柔美的品质,又有新的特质。在饰品制作过程中,笔者改变绒花圆润的造型,在色彩、形状、大小等方面等形成视觉对比,提升了手工制作的精细度。
在造型上,舍弃对自然直观模仿的设计方式,对传统花卉造型进行解构重组再设计,使南京绒花制品更加生动有趣,具有时尚感。主要表现为花瓣形态有平滑的半圆形及带有棱角的几何形态;主花将六瓣花拆分为三三一组,分别做成具有立体绒感和扁平纸片感的样式,同时将花瓣与花蕊打散重组,使原本存在于花朵中心区域的花蕊无规律排列在花瓣周围。大与小、圆滑与棱角、立体与扁平集于一身,看似冲突但又浑然一体,很好地展现了个体之间相互配合的状态,与当代人追求个性、简约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
在色彩上,吸取金属烧色工艺给予的颜色灵感进行配色。在加热条件下,金属与氧气发生反应,温度的变化使金属表面出现红、黄、紫、蓝、绿、灰的颜色,将其运用到绒花配色里,色彩对比十分强烈。金属质感的单色搭配艳丽的色彩,机械冰冷感与热情的颜色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审美意味。
传统绒花制作具有独特的技艺美,从传统美学角度来看,绒花制品的工艺美是始终如一的,笔者在制作时选择规避陈旧造型,保留技艺特点进行创新。当代饰品制作材料趋于多样化,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除了蚕丝线、铜丝、制作工具这些必备原材料之外,还增加了金属漆、料珠等进行二次加工,通过喷、涂、连接等方式丰富作品。在勾条这一步骤后,用剪刀对绒条进行打尖处理,为了使之与传统绒感饱满的造型相区别,用电夹板将其烫平,喷上发胶,消除其毛躁感,待胶水自然风干之后,用剪刀修剪出不规则的几何形态,最后将其组装,使用金属漆喷涂表面。色彩与形式以金属材质和金属烧色为蓝本,在绒花原本柔的特色中增添坚毅的气质,以此让大家看到对立的两种或几种形态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件作品中,兼容并济,相辅相成。
5 结语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源动力,南京绒花的传承要使其技艺与风格分离,通过与现代元素的重新组合使之融入现代生活环境中,从而获得新生。当代饰品在现代潮流影响下,不仅仅是对美的简单复制,更多的是对大众审美思潮的引导,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能够让中国当代饰品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传递强烈的东方思想。因此对南京绒花产品的再创作要顺应时代,不能一味地复古而不思今,应开拓设计思维,吸取传统制作经验,打破传统造型、色彩观念的桎梏,融合当代观念,破而后立,使南京绒花这项精湛的技艺在当代绽放光芒,花开不败。
参考文献:
[1] 张祥泉,叶丹.基于用户需求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创新设计模式研究[J].艺术百家,2016,32(1):236-237,240.
[2] 周尚.南京绒花的装饰设计及文化内涵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3] 董静.南京绒花的历史与传承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4] 魏路明.首饰互动性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表达[J].艺术科技,2019,32(13):156.
[5] 高婷,涂雅怡.女书符号在当代首饰设计的运用研究[J].设计,2019,32(5):23-25.
[6] 汪朝飞.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继承和应用[J].设计,2018(20):126-127.
[7] 宁芳,张昆.思辨解构主义对当代产品设计的意义[J].包装工程,2009,30(9):152-154.
[8] 朱悦.解构主义对当代首饰设计的影响[J].中国宝玉石,2021(1):21-25.
[9] 徐艺乙.手工艺的传统:对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再认识[J].装饰,2011(8):54-59.
作者简介:马芙蓉(1997—),女,安徽马鞍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彭红(1968—),女,湖北武汉人,博士在读,教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与理论。
3753500338250
猜你喜欢
相关知识
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绒花饰品研究与设计
浅析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南京非遗文化项目绒花为例
当代体验式花文化研究—以木芙蓉为例
传统技艺类非遗品牌形象设计研究——以南京绒花“心绒坊”为例
南京绒花走进国际舞台 非遗文化融合当代生活
荣华纪 古风绒花饰品制作技巧全解【全本
浅析南京绒花工艺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思路
“南京绒花”绽放的秘密
南京绒花的历史与传承研究
数字媒体视域下南京绒花的创新推广与传承
网址: 以南京绒花解构为例的当代饰品设计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36796.html
上一篇: 生图能拍出绒花呼吸感?刘诗诗把红 |
下一篇: 宜宾铝花格屏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