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拯救海洋“捕碳者”:我在黄河口种海草

拯救海洋“捕碳者”:我在黄河口种海草

+关注

7月末,三伏天,山东东营垦利区黄河入海口的滩涂上湿热交蒸。7月23日上午10时许,在这片靠海但看不见海的泥滩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毅与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陈鹭真带领团队在泥泞中艰难行走。

图片

约一小时后,宽阔的潮滩上隐约可见一片墨绿色——那是连绵的海草床。

作为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之一,海草床具有强悍的固碳能力,同时也是多种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和繁衍场所。“这趟的目的是对这片日本鳗草海草床的修复情况进行验收,目前核心区域的海草密度每平方米能达到五六千株。”从事海草床研究20余年,周毅十分欣慰,他回忆起2019年“利奇马”台风袭击后,黄河三角洲的海草床几乎全军覆没,“当时调查这片海域,仅剩下一两公顷海草床,现在修复区域和自然生长扩散的区域能达到四五十公顷。”下一步,厦门大学将对修复的海草床产生的碳汇量进行测算,以推动进一步的“蓝碳”计量及交易活动。

图片

“搓泥丸”种出四十公顷海草床

黄河入海口的潮间带上,潮水奔流往复,矮小的海草随波漂荡,在浅海中吸碳释氧。周毅拿起一株海草细细察看,“上面浅绿色、麦穗状的部分就是海草花苞,里面藏着日本鳗草的种子。每年秋天采种,来年春天播种,核心修复区域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种出来的。”

图片

周毅察看海草生长状况。

黄河三角洲是日本鳗草的原生地之一,曾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日本鳗草海草床。然而,互花米草的入侵严重侵占了日本鳗草生境,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对一万多亩海草床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当时调查整片海域加起来只剩下一两公顷,毁坏十分严重,想让海草床自然恢复非常困难。”2022年,腾讯资助厦门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东营黄河三角洲开展海草床修复工作,以科学有效地恢复黄河口自然保护区的海草床生态系统。

图片

海草花苞。

“种海草”的第一步是采集和保存种子,但采集后的种子依然只能放在海水中,人工保存很容易发霉腐烂,“我们通过控制温度、添加防腐剂等途径研发出新的保存方法,目前海草种子最长能够保存3年。”日本鳗草的种子产量高,但比芝麻更轻更小,直接在海水中种植极易被冲走,经过反复试验,周毅团队研发出种子球播种法和植株根茎固定移植方法进行海草修复。

图片

徐少春与当地村民一起制作种子球。

种子球播种法俗称“泥丸法”,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工作基地,当地村民是泥丸播种的主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少春边讲解边演示,他从大块海泥上揪下1厘米左右的泥巴条,团成泥饼,像包汤圆一样将种子包裹在里面,“每个泥丸包10粒种子左右,再添加一些营养物质,搓成泥丸之后就可以准备播种了。”搓好的“夹心”泥丸装箱保存,村民们最迟在当天或者第二天进行人工种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止被海流冲走,让海草种子更好地在海底固定萌发。”

图片

为了提高海草床生态修复的效率,今年上半年,周毅团队研发出了批量制作种子球的机械设备,“人工搓泥丸,每人每小时最多能搓三四百个,现在机械化生产,一小时能生产约4000个种子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事海草床研究20余年,周毅带领团队研发出了科学有效的海草床修复方法,2023年12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主导制定的我国首个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国家标准《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正式发布并实施,该标准规定了海草床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总体流程以及分析诊断、方案制定和方案实施等技术要求,填补了该领域国家标准的空白。

图片

协同修复,恢复海洋生物的乐园

精心修复的海草床茂密而旺盛,自然脱落的海草种子随海流扩散,飘至远方。如今,从高空俯瞰黄河入海口的宽阔潮滩,修复核心区域4公顷的海草床连绵至四五十公顷,疏密不同,野蛮生长。“目前核心区域大约恢复了70%,预计再过两年,这片区域就可以恢复到台风袭击之前的状态。”

泥泞的潮滩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岳世栋肩扛铁锹,在海草床上利落下铲,奋力挖掘出一大块泥土样方;徐少春立刻接过来,徒手放在不锈钢筛网中过筛,捏开泥块、揉搓海泥,一点点淘洗,筛出大型底栖动物。

图片

岳世栋在海草床上取样方。

除了常见的泥螺、小螃蟹、跳跳鱼,富含腐殖质的海草床也是底栖生物的乐园。徐少春从淘出的沉积物里发现了不少“好东西”——方蟹科、极地蚤钩虾、内肋蛤……徐少春告诉记者,海草床修复过程中,团队要定期进行监测评估,包括海草群落本身的生长状况、健康程度和功能恢复。“我现在要把沉积物中的底栖动物挑出来,带回实验室鉴定,看看生物多样性恢复得怎么样。”

“我们刚来这里修复的时候,大型底栖海洋动物种类只有9种,现在增加到了15种。”周毅介绍,连株成片的海草床为多种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和繁衍场所,目前很多重点项目都达成了协同修复的共识,“修复海草床不仅只考量碳汇能力,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同样重要。”

图片

图片

周毅与徐少春淘洗海草床样方,观察海草状况和底栖生物。

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同时也是捕碳达人和固碳高手,它与盐沼湿地、红树林并称为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其碳贮存效率是森林的90倍。“尽管全球海草床的面积只占海洋面积不到0.2%,但碳封存量可以达到全球海洋碳封存总量的10%至18%。”海草床的固碳能力出众,但在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的多重压力下,全球范围内海草床面临严重退化,自1990年至2009年,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海草床已经消失。

2015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周毅团队牵头完成了“我国近海重要海草资源及生境调查”,对全国范围的海草资源进行了普查工作,调查覆盖了我国沿海的11个省、市、自治州。“5年多的调查后,我们发现了127处海草床,新记录了73处。当前我国海草床面积约2.65万公顷,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80%的海草床已经消失。”海草床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刻不容缓。

“方法学”助力蓝碳交易

“下一步,我们将对黄河三角洲区域内的海草床进行碳汇测算,以推动蓝碳计量和进一步的交易活动。”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陈鹭真说,从海草的密度、生物量等数据来看,该区域海草床的碳汇量应该比较高。陈鹭真表示,蓝碳资源不仅对于生态环境大有裨益,还开辟了经济领域的新蓝海,目前,红树林碳汇项目已进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市场,发展较成熟,盐沼及海草床碳汇项目正逐渐进入地方碳汇市场。

图片

陈鹭真和周毅对修复的海草床进行验收。

2023年,厦门大学联合腾讯以及多个地方科研合作开展的BLUE-CARE项目(即“蓝碳生态系统的评估、修复及核算项目”),聚焦中国典型海草床和滨海盐沼的碳循环过程,并构建这两类生态系统的碳汇方法学。黄河三角洲也是该项目的主要落地点之一。

陈鹭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滨海湿地碳汇方法学的开发和研究,今年4月,她和团队完成了海草床生态系统的碳汇核算方法学的构建——《海草床生态修复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方法学上的空白,为海草床“蓝碳”交易提供了科学依据。今年6月,全国首笔公开的海草床蓝碳意向认购成功签约,广西儒艮保护区第一期28.12公顷的海草床修复项目自2018年11月30日以来产生的所有碳汇量,全部由腾讯碳中和实验室意向认购。

图片

“我们聚焦我国主要海草床的分布区,选取典型区域做碳循环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去了到哪些过程是固碳的,固碳能力是多少,以这些参数研究编制出了一套方法学,为海草床生态修复中蓝碳碳汇做一套衡量标尺。”陈鹭真说,方法学采用较稳定的参数,可以降低项目开发的成本,以此鼓励更多买方进入市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保护中,是多方共赢的一件事。”

记者:李睿 摄影:李睿 摄像:徐超 剪辑:徐超 编辑:孙菲菲 校对:汤琪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相关知识

拯救海洋“捕碳者”:我在黄河口种海草
提升海草床、紅樹林、鹽沼碳匯能力 海洋固碳在行動
能力出众的“捕碳者”——海洋碳汇
海洋绿洲、蓝色碳汇:殊为珍贵的海草床
守护“海洋之肺”——海草床
海洋固碳在行动:滨海盐沼生态保护修复
[中国自然资源报] 碳中和的“蓝色方案”——聚焦我国蓝色碳汇的现状与研究
提升固碳能力 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助力“双碳”③)
在海底跳舞的海草 是地球“生态哨兵”
海洋生态修复,海草床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

网址: 拯救海洋“捕碳者”:我在黄河口种海草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4017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有什么常见的播种方式,以撒播、点
下一篇: 合欢花种子秋天能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