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抗战硝烟中的爱情故事

抗战硝烟中的爱情故事

姚肇鸿

抗日战争时期,在战火燃烧的衢州战场上,曾绽放过两朵美丽的爱情之花。

连松林,福建龙岩人,1917年出生。1942年,浙赣战役爆发。连松林时任国民革命军第86军第16师少校军医。

范自立,祖籍安徽歙县,1925年出生。自幼随父母在衢州定居。

那年,连松林25岁,个头一米七五,是英俊帅气的前线救护所军医。正值青春年华的衢州姑娘范自立,聪明伶俐,是支前抗战义勇队的一名成员。

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据连松林回忆,1942年5月30日这一天,16师从前线运回的伤员有300多人。他主要负责对前线送下来的伤员进行伤口清洗、缝合、包扎、骨折的固定等临床处理,并及时转送野战或后方医院救治,同时,还负责对战地救护人员进行临时突击培训,让救护队员学会止血包扎、担架护送等临时处置技术。当时,衢州民众组建了抗战义勇队,范自立是其中一员。心灵手巧的她,战场救护知识一教就会,操作技术过目便能记到心里,而且做事认真负责,待人热情大方,很快就成了连松林的得力助手。

就在这战火纷飞的抗战前线,在共同为前线伤员提供医疗救护的频繁接触中,衢州姑娘范自立与少校军医连松林从起初的相识,到后来的渐渐产生爱慕之情,以致相恋。经历枪炮轰鸣的战斗洗礼,在甘洒热血为国而战的共同信念中,他俩利用战争的间隙结婚。随后他俩撤离衢州,先后转战江西、福建、湖南、湖北,边走边打,边打边抢救伤员。抱着一定能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的信念,他们先后参加防御和反击日军作战数十次,抢救伤员不计其数。

1945年8月,连松林夫妇参加了在汉口的日军投降仪式。

1948年,不愿打内战的连松林夫妇双双回到了衢州,开设了个人诊所。自此,他们在衢州定居。衢州解放后,连松林先后受聘于衢州市人民医院、浙江医科大学金华分校、衢州卫生学校做医务工作,1984年退休。范自立先后在多家卫生院、医院工作,直至退休。

连松林夫妇育有两男三女。夫妇俩同甘共苦,栉风沐雨,不改初衷。2016年2月17日,连松林走完了他的百岁人生。过了三个月,范自立也驾鹤西去。他们共同度过了75年的金婚生活,一起走过了美丽的青春,走过了沧桑多变的人生旅程。

李岳皋,湖南平江人,生于1916年。

徐翠英,浙江龙游人,生于1922年。

1944年6月,龙衢战役打响。时任第32集团军突击四营四连连长李岳皋临危受命,率部100余人,扼守在全旺镇桂花岩战壕。面对数倍于守军的敌人,李岳皋临危不惧,率部先后打退日军的五次进攻,甚至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战。桂花岩的山坡上留下了200多具日军尸体,守军部队也大部牺牲。

李岳皋为大部队部署赢得了时间。任务完成后,李岳皋率幸存者突围,因作战英勇,被提升为上尉营长。

徐翠英女士在抗战时期也有一段可歌可泣的经历。18岁那年,她就参加了抗日救亡宣传队。在龙衢战役中,她与李岳皋邂逅。李岳皋为年轻貌美的徐翠英所倾倒,徐翠英也为李岳皋英勇威武的军人气质所折服,双方互生爱慕之情。龙衢战役结束后,部队休整期间,他们在大洲一农户家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新婚不久,李岳皋奉命随部队开拔。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李岳皋在绍兴新昌一带与日军遭遇战中不幸牺牲,年仅29岁,时任突击营营长。

徐翠英当时已怀有身孕,未能随军。在老家龙游七都乡生下遗腹女李云玲(李云玲今年75岁,江山百货公司退休,现住江山市区),她含辛茹苦把女儿带大。

2014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徐翠英躺在床上,听觉思路尚清晰。她捧着李岳皋的遗照说:“岳皋离开我不到一年就牺牲了。牺性前我俩曾有书信来往,我当年还保存着他的委任状和奖章,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宝贝在‘文革’期间被付之一炬,那段英勇抗击日寇的历史也不敢与人说。”如今,李岳皋的遗照和军用水壶是她唯一的念想。

徐翠英女士于2015年7月与世长辞,享年95岁。

黯淡了的刀光剑影,远去了的战争硝烟。衢州儿女在大好河山遭到外敌蹂躏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奋起抗争,面对敌人的屠刀,他们英勇不屈,不惜为国捐躯,经受住了血与火的洗礼。衢州抗战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战火中的爱情故事,像绚丽的生命之花,同样值得人们追忆。

相关知识

硝烟中的情趣——云南前线采访琐记
关于老舍的爱情故事
精彩纷呈的抗战题材电影推荐排行榜:穿越历史的银幕之旅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西平县市场监管局开展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观影活动
抗战胜利花的制作方法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6周年,上海社会各界向抗战先烈敬献菊花
长沙抗战纪念日 满城佩戴“胜利花”
抗战:从八佰开始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向死难同胞献上洁白的菊花
两岸抗战老兵后人共植“传承树”

网址: 抗战硝烟中的爱情故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4164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当年树梢高高挂的时候》观后感:
下一篇: 初恋回忆杀,那年《烟花》易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