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武陵春 李清照》鉴赏题14篇(全文)

《武陵春 李清照》鉴赏题14篇(全文)

《武陵春 李清照》鉴赏题(精选14篇)

《武陵春 李清照》鉴赏题 第1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据俞正燮的《癸已类稿易安居士事辑》定为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避难金华以后所作,并指出此词“流寓有故乡之思”。李清照到金华是绍兴四年秋,而词中所写的是暮春景色,故此词应该是写于次年。

由于李清照避难金华,丈夫既死,多年收藏的金石散失甚多,孤身一人,漂泊流寓,屡经战乱,时值暮春,故有此作。所以词中均表现了李清照对国破家亡,漂泊转徙,夫死孀居的凄苦生活的感叹。有论者曰:“易安《武陵春》其作于祭湖州以后屿?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

这首词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含蓄与直率相结合的.特点。我们先读读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这句词不从正面来描写风吹花落,而是落笔于风停花尽的后果,风停了,落花飘尽了,尘土中带着花香的气息,“风住尘香”这四个字正是由于没有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籍,却以“花已尽”来点明风吹花落,使人从含蓄的笔法中体会到丰富的感情内涵。

就仅仅先说风住,再说尘香,而花已尽,这样一句三折,就可见其细腻蕴籍。由于花落春去,情景不堪,所以“日晚倦梳头”。

四句则一转而为放笔直书,说明悲苦的情由在于“物是人非”,虽然风物依然,但时势人事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李清照此时并非无聊赖的伤春悲秋,而是国家之变,身世之痛,所以才“事事休”,自然也就“欲语泪先流”了。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是描写了李清照因见残春景色而引起的悲戚情怀。她深深感到风物依旧,人事皆非,心情沉重,懒于梳洗,万千心事,百结愁肠,付之于泪中。

下阕则描写了李清照在痛苦中不断挣扎,在悲哀中努力寻求解脱。她想到双溪去游玩一下,希望能在那里寻找着几分春意,使自己的愁情得到一点点慰籍。但又恐自己的忧愁太重,小舟都难以承载。

这首词的下阕在结构布局上很可见开合转折的写作技巧。下阕的首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二句,承了上阕花尽春归而从远处说起:倘要寻春,还可以到双溪去,双溪在唐宋时是著名的风景区(在浙江省金华城南),以双溪泛舟来遣愁是很自然的,但李清照未游之前已经料想到深愁难解释,因此又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二句来收合,回应主题。

在此处开合转折写作技巧中,又可见李清照运用虚字的本领。她先是“闻说”,再是“也拟”,然后用“只恐”来否定拟议之举,使双溪寻春仍回到一个“愁”字上。

由于这首词特别注重首句的描写,所以首句对于全篇布局来说具有“扫处即生”的艺术特点。“风住尘香花已尽”就已使春景再无可写,这就是“扫”。但是李清照另出机杼,即以凝练的笔墨将愁苦尽情地流露,这样,就可把省略的部分作为背景,以映衬正文,加强正文和主题的感染力,这就是“生”,这一写作技巧不同于一般的情景交融,值得我们后来者的学习与借鉴。

鉴于这首词立意新颖,思路不凡,李清照又善于将抽象的愁情具体化,变为有重量的实体,显得生动形象,奇警感人,因此,一直是为世人所传诵的佳作,特别是舟小愁多难以装载的比喻,更是有口皆碑,影响深远。

《武陵春 李清照》鉴赏题 第2篇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①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

②双溪:浙江金华县的江名。

③舴艋:小船。

赏析: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唐宋词百首详释》: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古绝唱。

如何做好古诗鉴赏题 第3篇

一、明确诗歌的内容

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 如乡情、伤离、怀古、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按内容, 诗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 (写景诗) 、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要想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 首先应该认真注意诗歌的题目, 因为很多诗歌的题目往往已经告诉了我们诗歌的内容, 如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其次要注意注释, 注释虽只有短短一二句, 却是出题人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 那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 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 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 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此外还要注意诗歌的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 如“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个“愁”字就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暴露无遗。

二、根据作者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 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 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孟浩然诗风的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诗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 同为边塞诗, 高适、岑参的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 而宋代范仲淹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了解了诗人的风格, 有利于我们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 诗歌的意象常常有固定的含义, 掌握诗歌意象的含义对于成功鉴赏诗歌非常重要。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以下几种: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以月亮引发离愁别绪, 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以折柳表惜别, 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以蝉赞品行高洁, 如“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以菊花称赞坚强的品格或清高的气质, 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以梅花写出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如“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以鸿雁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夜闻归雁生乡思, 病入新年感物华。”因为莲与“怜”音同,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用写莲的诗句来表达爱情;另外,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寒蝉往往是悲凉的同义词, 桃花象征美人, 鸟象征自由等。当然这些仅是意象常见的含义, 要想掌握古典诗词复杂的意象,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下工夫。第一, 要开阔视野, 多读一点古诗词。没有一定阅读量的积累, 其他谈什么都是枉费。第二, 做一个有心人, 多积累, 多归纳, 多思考。当一个意象不止一次出现在你面前时, 要有足够的敏感, 将其抓住。要能做到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

四、注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歌的表达技巧很多, 从修辞角度来看, 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比拟、对偶、对比、双关、反问等;从表达方式来看, 有写景、状物、叙事、议论、抒情、言志、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从表现手法来看, 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从诗歌的结构形式看,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先景后情, 过渡、铺垫、伏笔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全面灵活地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对赏析诗歌是非常必要的。

五、注意准确的书面表达

首先, 要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回答什么, 就回答什么, 要求分析意境、景物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 一定要看清。看清了, 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其次, 表达的过程要严密、清晰。表达严密, 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 无论是前后的照应, 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兼顾, 不能顾此失彼, 更不能前后矛盾。条理清晰, 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 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 往往会使答案清晰完美。

《武陵春 李清照》鉴赏题 第4篇

“只要是爱,它就确实美丽 / 值得接纳 /火焰是勃勃生机,让庙堂或柴堆燃烧 / 一样的光亮从火苗里跳出 / 而爱情就是这火焰 / 当我不禁喊出:我爱你 / 我的脸庞为你透出新的光芒”(《勃郎宁夫人十四行诗》第十首)热烈奔放的诗句,汩汩涌动的情感,如火如荼的爱使她不遗余力地抒发能炙燃对方的爱慕之情。这种炙情之句都表达出她对爱情的“慕”的心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笔下的凄婉柔和的诗句,体现忧郁怅惘的情感,抒写难以释怀的哀怨。她的凄婉之句可谓是描写中国爱情的“怨”的胜境。爱情是美妙的,追求爱情应是热烈的,如何在中西爱情诗中体悟两种质地不同的情感?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生活习俗、道德伦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理论,乃至社会价值取向、个人心态结构和行为模式等,都同宗教有着难舍难分的关系。它在西方的诗词篇章中屡见不鲜,也体现在勃郎宁夫人的爱情诗里。伊莉莎白·勃郎宁是一位残疾的女子,一直觉得与罗伯特身世悬殊,不敢接受他的爱,当能勇敢接受的时候,眼前显现一片光明。爱消除了她心底的自卑感,迸发出平等的火光、喜悦的感觉。这种感情给了她强大的力量,使她终能拥抱爱情的甘美和炽热,所以她的诗中充满了荡气回肠的诗句。“两颗搏动着双重声响的心 / 一种深沉的爱。”诗人笔下的爱情成了至高无上的“绝对”,成了圣灵赋予结合的一种外在标志,圣洁而美好,无处不闪耀上帝的仁慈和关爱。如果“上帝让我们萌发了爱 / 那么上帝也会对你投下爱的闪光 / 神明就是命令 / 是天意决定让我们相爱。”(第十首)。“我是如何爱你?听我细诉端详 / 爱你,以心灵所能及的深广 / 让情感超越现实尔隐藏 / 直道万物不复,抵达理想中的殿堂。”(第四十三首)上帝,宇宙的最高主宰和人类灵魂的庇护者,人类精神的家园,无不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的心理意识与思维方式。

李清照的诗中没有万能的神和至福至乐的彼岸世界,自然成为她对逃避现时苦难的最佳选择,成了宣泄哀怨心理和凄切思绪的最佳处所。“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诗人借景依情,将情景融化无间,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她独自惆怅的愁绪和相思之苦,增强了凄婉和怅惘的感伤气氛。在中国世俗文化状态下,自然近乎成了人民大众的精神家园;在人们的意识中自然与人之间存在着“物我相召”的精神契合,成了诗人抒发亲情别情,描摹乡思闺怨,吟咏风光寒月,感慨春愁秋恨,哀叹人生如梦的依凭;对自然的皈依膜拜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存方式,它为人们构建一个自由驰骋的精神空间。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使爱情受到道德责任的约束。读李清照的诗,常常是凄婉扑面而来,或是悲凄自己孤寂的处境,“独行独坐,唱独愁还独坐,伫立伤神,无奈凄寒著摸人,此情难见,泪光残存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菩萨蛮》);或是坦率轻灵细腻的心思,“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箫》);或是抒发怀人念远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抵它,晚来风急。”(《声声慢》)这一绝唱抒发了对丈夫的眷恋及独自伤感的愁绪,哀婉凄凉,字字如涕,悲情冉冉而升。这种哀伤情绪那样深沉,悲剧气氛那样浓厚,曲折而典型地概括了作者飘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哀愁的内心世界,“肠断与谁同依”的无奈和悲凉。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肯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西方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道德观和价值观就决定了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基于男女双方的自由选择,女子具有同等的主动权。他们婚姻自由,指环交换,出于纯粹的爱情。勃郎宁夫人在她的抒情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她对丈夫的爱慕。“…… 爱你,是我每一天最静谧的渴望/从日出时分到摇曳的烛光 / 尽情地爱你,一如人们追求正义 / 无邪地爱你,一如人们谢绝赞扬 / 爱你,我用尽所有旧时的悲伤 / 还有儿时纯净的信仰……若上帝允许/ 在来世,我将依然爱你,而且更深”(第四十四首)这是痴语,至情之语,情感如悬崖奔瀑,一泻而下,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可谓西方爱情诗中“慕”的胜境。

勃郎宁夫人和李清照身处异域他国,但她们的爱情诗却犹如一朵异香扑鼻的鲜花,在万紫千红的诗歌园地中据有一圃芳丽;两者以真挚的情感,精湛独到的诗艺赢得了古往今来、国内国外的读者,优美动人的诗篇不知使多人感动肺腑,低回吟思。但同时,细读她们的诗,又不难发现两者迥异的意象。

参考文献:

[1]方平译.勃郎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6.

[3]E·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3.

[4]丰斯·特龙彭纳斯.在文化的波浪中冲浪[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 第5篇

每一首诗或词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环境,特定的环境直接制约着诗或词的风格以及它将要反映的内容

李清照的《武陵春》写与宋高宗绍兴五年也就是1235年。当时正值金兵南下宋朝面临国破人亡的局面。李清

照携家眷避乱到当时一个叫金华的地方,环顾四周凄凉的环境回忆自己悲惨之往事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词。

李清照的词大概以靖康之变为分水岭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局面,前者主要写她思念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的闺情之作抒发的是一种渴望丈夫回来的感情,后者主要抒发的是自己在丈夫死后孤独地漂泊在外的悲哀之情,还有金人南下北宋灭亡河山破碎的感慨。此词完工与1134年十月当属后者。

2:内容分为上下两片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属于上片。主要通过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来抒发情感,“日晚倦梳头”表现出作者当时的苦闷抑郁 百无聊赖的神态。“欲语泪先流”这句是内心真实的情感,话还没有说完泪水已簌簌流下,可见作者当时的内心是多么的痛楚。而引发作者百无聊赖以及未语泪流的原因正是“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春天已去百花凋零。可残留在尘土中的花香却依然存在,曾经的幸福曾经的欢笑都已成为往事可望而不可及。曾经和丈夫赵明诚收藏的金石文物都还整齐的摆放在桌前,而丈夫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这种凄惨的意境惟有亲身经历才能刻骨铭心。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 许多愁。”

属于下片。即使花儿已经凋谢可春天的影子毕竟还能看见,(双溪,地名,具体位置未查证)双溪的划舟节也在隆重进行,在环境优美的小溪里几扁舟在溪里打闹着,本该属于快乐的时段,可作者却无心欣赏,满脑子里都是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山河破碎的惆怅。于是引发了作者的感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句是全词最巧妙的一句。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不是舟儿载不动愁绪,而是作者的愁满容。正应了那句“问君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 第6篇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宋词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大家都知道,宋词有哪两大派?(生齐答:婉约派、豪放派)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里,却出现了著名的女词人,她是──(李清照)。

生介绍李清照的情况,师展示屏幕总结。

我们还记得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如梦令》《醉花阴》)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她的另一晚期作品《武陵春》,

二、明确目标(屏幕展示)

目标:

1、反复诵读,熟能成诵。

2、把握感情,领会意境。

3、指导学习方法。培养热爱古文化的感情

重点:

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难点:

意境的领会。

三、学习新课

1、先请同学将这首词放声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总结强调个别字:“拟”nǐ,打算的意思,“舴艋”zé měng形似舴艋的小船。

“载”zài装载(多音字)

2、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

3、精读赏析:

探究交流活动一:

师:听得出来,刚才大声读这首词的时候,情绪高涨,兴致很高。那么读了以后,你觉得这首词中的哪一句你最喜欢?

(生思考、交流。)

(教师灵活总结。)

师:接下来,大家可以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再来体会一下作者表达之情。

(生:朗读。)

探究交流活动二: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作者心中无边的哀愁,下面请大家结合这首词,展开讨论:作者为何有这么多愁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好,我们在注解中可以看到这首词写作于金兵南侵之后,这时词人的丈夫已亡故,自己孤身一人漂泊于人生地不熟的金华,此时此景,怎不让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作者是如何排遣这种“物是人非”之愁的呢?

生:(讨论)答: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作者打算去赏春(游春)。

师:哪位同学能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呢?

(生答。)

作者最终成行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大家从哪一句看出作者最终没有成行呢?

生(齐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探究交流活动三:

这首词开头两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好像与后文没有什么关系,应怎样理解?请大家展开联想,讨论一下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交流。)

师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亲人已逝,自己虽然容颜依旧,却已再无人欣赏。看着满地落花,人心中又怎能不哀伤、凄凉?

4、活动四:(反复朗读课文,体现本节可的重点)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将作者内心的愁绪表现出来。

(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表演朗读,好不好?

(指名读生评论。)

师:好,下面我们一齐来读一遍这首词,加深对她的理解。

(生齐读。)

师;谁能试背一下全文?

四、练习巩固与拓展活动

1、课内巩固练习见《学案》一。

2、拓展练习见《学案》二。

上课前,我们已讲过,李清照虽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但她的词风前后期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我们把本文与她早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做一比较,看看有何不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女词人。先请同学们将这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齐读两遍。

(生齐读。)

积累带“愁”的诗词。

课堂小结

1、总结学习诗词的方法。

2、渗透思想教育、爱我们辉煌灿烂的文化、爱国。

五、音乐欣赏

放松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把学生描写自己心情的文字形成书面,上交。

李清照武陵春朗诵 第7篇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译文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武陵春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武陵春李清照翻译 第8篇

李清照的《武陵春》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翻译一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翻译二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赏析:

历来写愁之作颇多:或直抒胸臆,“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或巧用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或融愁于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这些都饶有趣味,各具特色。李清照的《武林春》,同样写愁,却能自铸新辞,以其委婉纤曲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而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此词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当时北国沦陷,丈夫亡故,词人只身流寓浙江金华。这首词表达的就是这种国破家亡的满腔忧愁。词虽仅在末尾出现一个“愁”字,而“愁”实在是贯穿全篇的主题线索。整首词写得极其含蓄委婉,又起伏变化,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了翁《蓼园词话》),充分体现了婉约词派的特色,耐人品味。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不过风吹落花而已,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室内,其忧闷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时为下文“也拟泛轻舟”作伏笔)。“尘香”,则天已转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花已尽”既补说“尘香”的原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一句三折,顿挫有致。“日晚倦梳头”,日高方起,又无心情梳发。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正好写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词至此收缩上片,一腔愁苦高潮暂告段落。

“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然“闻说”,只从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以为欢;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句。“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上文“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总起来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说小小春游,不足以慰藉词人天大之愁。然作者却善于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吞吐盘旋,翻腾挪转,“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把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顷刻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意婉绝,回肠荡气。

最后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想象惊人,实在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李清照是极擅长写愁的。除本词将愁写成有形体、重量、动态外,她还在其它词里将愁写得有长度:“如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浓度:“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等等。这些都形象传神,韵味幽深。

《武陵春》一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兵荒马乱中人们共有的离恨别绪。李清照将时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进了自己有限的艺术境界里,从而使本词具有了典型性。因此这首词不仅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赢得了社会审美意义。

【阅读练习题】

1、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3.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人忧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

4.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分)

参考答案:

1、“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2、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中的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留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3.诗人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武陵春》李清照翻译 第9篇

风停花香消失,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李清照词武陵春 第10篇

1.请说说下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

2.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3、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4、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5.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

6.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

7. 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 ”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1分)

8.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9.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

10.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

11.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12.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参考答案】

1.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2.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3、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每问1分,共2分】

4、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

(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

5.倦梳头,泪先流;(2分)

6.又多又重。(2分)

7.物是人非

8.C

9.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于工作会泪如雨下。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10.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11.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 第11篇

②.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①.物是人非

②.C

(1)、上片中“ ”,交待了季节特征,其中“ ”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2分)

(2)、这首词中的画线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顺风考试网整理

13、(1)花已尽 物是人非

武陵春李清照赏析 翻译 第12篇

本词是女词人李清照中年寡居时所作,它的艺术成就之高,在诗词史上已经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拟。其原文如下:

・・武陵春

・・・・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字词解释: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拟:准备、打算。也拟,也想、也打算。

舴艋:小舟也,

武陵春翻译: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作品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武陵春中心思想:

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武陵春李清照作品内容简介:

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答案 第13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7.(1)这首词中最能代表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分)

(2)上阕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绪?(2分)

(3)下面两个句子都是写“愁的经典句,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2分)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参考答案:

7.(1)“愁,这首词是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时她正处于国破家亡夫死中的悲惨中,故悲愁极多。

(2)

a.借景抒情,通过萧瑟的景物“沉香花已尽渲染哀愁的情感。

b.通过“倦梳头“泪先流两个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内心哀愁。(答对一点即可)

(3)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比喻(拟)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多。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多而绵长。(一点1分)

★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

★ 李清照 武陵春

★ 武陵春 李清照

★ 李清照武陵春

★ 李清照《武陵春》

★ 李清照诗词武陵春

★ 《武陵春》李清照赏析

★ 《武陵春 李清照》鉴赏题

★ 读李清照的《武陵春》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 第14篇

9、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答案:

8、 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每问1分,共2分】

9、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

(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

内容扩展: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这首词为变格。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一作“春”。

⑶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⑹说:一作“道”。“尚好”:一作“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⑺拟:准备、打算。宋姜夔《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轻舟:一作“扁舟”。

⑻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唐张志和《渔父》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2]  [3]

白话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注:本站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武陵春 李清照》鉴赏题14篇(全文)
《武陵春》李清照释义及解析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全诗赏析【古诗名句大全】
中考语文总复习温习探究ppt教学教案:诗词鉴赏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全文及鉴赏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全诗赏析
李清照绿肥红瘦
李清照词中花意象探微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诗词赏析
《渔家傲》李清照原文、翻译、赏析和诗意(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李清照)

网址: 《武陵春 李清照》鉴赏题14篇(全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4175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荷美千年—文苑—广西区烟草网站
下一篇: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