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草坪草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 草坪草生物学 一、草坪草形态特征 二、草坪草的生长发育特点 一、草 坪 草 形 态 特 征 (一)根的形态构造及生态特性 (二)茎的形态构造及生态特征 (三)叶的形态及构造 (四)小花的形态及构造 (五)种子的形态与构造 (一)根的形态构造及生态特性 1.胚根和不定根: 禾本科植物胚根存活期不长,由不定根代替。 2.不定根的产生: 直立茎的基部 横生茎的茎节 3.根的内部形态: 根毛 皮层 内皮层、内鞘及中柱 (二)茎的形态构造及生态特征 1.草坪草的茎类型: 直立茎 匍匐枝(地上、地下) 2.新茎的产生方式: (二)茎的形态构造及生态特征 3.直立茎的密度:密度较高,景观效果好,尽量激 活休眠芽,增加直立茎密度以及做好其他管理 工作; 4.茎的构造和耐践踏性: 表皮角质化; 外层具厚壁组织; 内皮层细胞组织加厚; 养分储藏器官,有助于抵抗逆境。 5.火烧的生态作用: 降低枯叶层厚度; 杀死病菌、虫卵; 烧后的灰分可补充K肥。 (三)叶 的 形 态 和 构 造 (三)叶 的 形 态 和 构 造 (四)小 花 的 形 态 和 构 造 (四)小 花 的 形 态 和 构 造 (五)种 子 的 形 态 与 构 造 禾本科植物的“种子” 是含有1粒种子的果实,种皮与果皮紧密结合。 种子的基本组成: 果皮与种皮 胚乳(糊粉层) 胚 二、草坪草的生长发育特点 (一)草坪草的发芽 (二)草坪草的生长发育 (三)草坪修剪后的再生 (一)草 坪 草 的 发 芽 1.发芽的外部条件 水 氧气 温度:0~48°C 光:光敏素。禾本科很多牧草为需光性种子。 (一)草 坪 草 的 发 芽 2.种子休眠的原因 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也往往不能立即萌发, 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阶段后才能萌发,种子的这一性质称为休眠(dormancy)。 种皮阻碍水分、空气进入种子; 胚未成熟或种子后熟作用(after-ripening); 有抑制物质存在:有机酸、植物碱、植物激素、以及分解后能释放氰或氨类的物的有机物。 (二)草 坪 草 的 生 长 发 育 营养生长+生殖生长 1.根的产生 2.茎的发展 3.叶的生长 4.传粉受精和花序的形成 1.根 的 产 生 2.茎 的 发 展 3.叶 的 生 长 多数单子叶植物叶中存在居间分生组织 3.叶 的 生 长 3.叶 的 生 长 4.传粉受精和花序的形成 开花期:一株草坪草,从第一朵花开放到最后一朵花开毕所用的时间为。 禾本科:5~15d;豆科:1~2月。 4.传粉受精和花序的形成 4.传粉受精和花序的形成 草坪禾草花序的形成阶段:成熟、诱导、发生、发育。 成熟:营养生长,为花芽分化作准备; 诱导: 低温诱导 光周期诱导 发生: 营养茎 发育:枝、小穗和花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狗牙根花序发育过程的形态学观察 2.老芒麦花序分化过程的观察 3.诺丹冰草花序的分化过程研究 (三)草 坪 修 剪 后 的 再 生 再生物质供给者:留茬、匍匐茎、根 留茬>根 匍匐枝>根 因此,草坪修剪后,以上器官干物质减少;直到再生叶增多、光合作用增强,其干物质量增加。 第三节 草坪生态 一、草坪群落的生态观 二、遮阳与草坪草栽培 三、盐分与草坪草栽培 四、温度胁迫的生理效应 五、践踏对草坪的影响 一、草 坪 群 落 的 生 态 观 (1)草坪群落类型 A.根据草坪草对气候的适应性 冷凉湿润型 冷凉干旱型 温暖湿润型 温暖干旱型 一、草 坪 群 落 的 生 态 观 B.根据草种组成成分 单播草坪:品种 混合草坪:品种+品种 混播草坪:种+种 一、草 坪 群 落 的 生 态 观 (2)季节生长规律 因草种不同而异 因温度不同而异 因光周期不同而异 一、草 坪 群 落 的 生 态 观 (3)草坪群落的生长习性 株丛类型: 丛生型:分蘖,冷季型草坪草 牛筋草、香附子 匍匐型:匍匐茎的扩展,暖季型草坪草 狗牙根、竹节草 根茎型:地下茎 一、草 坪 群 落 的 生 态 观 匍匐型、根茎型相对低的播种量即能形成达到要求的草坪,且成坪速度比丛生型草坪快。 丛生型较匍匐型需更多修剪。 一、草 坪 群 落 的 生 态 观 (4)种群的拮抗性 拮抗作用:植物能够分泌、释放某些化学物质,
相关知识
(二)草坪草的生长发育.ppt
草坪的更新复壮.ppt
第二章草坪草的分类及常见草坪草.ppt免费全文阅读
《花卉的生长发育》PPT课件.ppt
草坪草的生物学础.ppt
3花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ppt
[PPT模板]第二章花卉生长发育与生长环境(1).ppt
花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课件.ppt
花卉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ppt课件
草坪的种植方式之营养繁殖.ppt
网址: (二)草坪草的生长发育.ppt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43394.html
上一篇: 冬季水生植物分解过程及其对水质的 |
下一篇: 3.1 水分对花卉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