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旷野的风再一次掠过高原”高原古城的电影情缘
“当旷野的风再一次掠过高原”
高原古城的电影情缘
( 2025-08-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7月,当世界各地的青年影迷如青海湖的季风一样抵达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的年轮刻下第19圈。
每年盛夏,西宁这座高原古城就会涌入一大批来自天南地北的电影人,踏足城市的各个角落。每一天,他们赶场般欣赏着青年人的电影首作,在影院里流下热泪、献出掌声或发出叹息,放映结束后,再三五成群地去品尝西北的特色食物……
伴随着大银幕上光影流动,FIRST青年电影展就像一阵旷野的风掠过高原——这里见证了众多影坛新生力量的成长与佳作的诞生,成为连接电影、城市与人们的纽带,为中国电影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西宁、夏天、FIRST影展是绑定在一起的
傍晚时分,高原上特有的强光照褪去,阵阵凉风袭来,这是“中国夏都”西宁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刻。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西宁夏季凉爽,昼长夜短,更赋予了这座高原古城流光溢彩、热闹非凡的夜生活。
华灯初上,在城西区唐道商业区锅庄广场,一座宽幅的大银幕矗立于此,仿佛一张巨大的邀请函,向来往的游客行人发出邀约。在第19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西宁市民有了新的选择——露天观影。
FIRST青年电影展创始人宋文说:“野性的风,飘落的雨,夏夜的西宁凉爽,是个看电影的好地方。”FIRST青年电影展前身是大学生影像节,于2006年创立于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落户西宁,正式更名为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除了气候宜人,影展最终落地西宁,因为我在这里看到了观众对电影的热情和渴望。”宋文说。
当天空渐渐染上夜色,电影的艺术时刻如期到来,银幕点亮——放映前的宣传片、嘉宾的登台问候、乐队的精彩演出……当露天电影院成为与城市对话的场域,在锅庄广场的水泥台阶上,从全国各地到来的嘉宾和影迷、游客、本地居民散落在每个角落。在这一时刻,他们与银幕中的画面连接在一起。
“露天放映的气氛非常好,大家因电影的魅力相聚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电影社区。”已连续多年“打卡”露天放映的西宁影迷马倩说,她很享受这种聚在一起看电影的氛围,“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和伙伴一起在泥地上看胶片电影的时光”。
有人在此寻找儿时记忆,也有人来赴一场期盼已久的“约会”。影展期间,来自上海的游客程浩每晚准时抵达锅庄广场观影,并在社交平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在露天看电影的体验真的和影院不一样,好像被电影和城市一起包围了。”程浩说,“这次来西宁现场观影,感受西宁凉爽的天气和浓郁的电影氛围,满足了自己作为电影爱好者的观影愿望。”
电影放映结束,在观众的掌声中,主创团队登台鞠躬致意。《姆兰河那边》的导演德子吉说,露天放映让电影主创成员和观众拥有了更多对话的机会,“观众的认可鼓励我未来不断进步,拍摄出更优秀的电影”。
如今,对于很多电影爱好者来说,夏天、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三者是绑定在一起的。宋文说:“每当看到有年轻人在这里因电影而欢笑、流泪,我就知道自己选对了。”
青年电影梦开始的地方
影展期间,行走在西宁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青年电影人三两成群,或高声,或低语,畅谈着剧本创作、拍摄技巧、镜头选取及有关电影的种种——一个个如梦如幻的电影梦就此生根发芽。
“‘年轻、撒野’式的谈天说地,更容易让青年人之间碰撞出灵感火花,完成一部令人惊喜的新作。”宋文向记者介绍,就像“FIRST”(英语,意为第一次)的名字一样,持续发现、推选青年电影人首作及早期电影作品,激发青年人的创作勇气和艺术自信,已成为影展最重要的使命。
创办19年以来,FIRST青年电影展已经成为中国影坛新生力量崭露头角的舞台之一。近年来,这里走出了《心迷宫》《爱情神话》《送我上青云》等一系列兼具商业与艺术价值的影片。前不久凭借电影《好东西》获得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24年度编剧导演的邵艺辉,曾参加第14届FIRST创投会并获奖。
FIRST青年电影展运营总监高一天表示:“这些电影预算通常很低,制作工艺也没有那么高,因为早期创作者的资源总是有限的。FIRST就像是培育这些种子的土壤,通过推荐和发掘,将触角延伸至产业看不到的地方。”
2013年,青年导演文牧野凭借短片《BATTLE》获得第7届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特别荣誉。随后,他执导的《我不是药神》《奇迹》屡屡创下票房佳绩。从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到电影产业的优秀创作者,FIRST青年电影展见证了文牧野的电影生涯。
今年,以主竞赛单元评委会成员身份回归的文牧野表示,FIRST青年电影展创办以来,既十余年如一日保持着自身的特色和风格,也更加多元包容,主动求变求新,激励大家创作更多的精彩佳作。
“回家的感觉特别好”——在7月28日举办的电影盛典上,王通凭借电影《长夜将尽》获得最佳编剧。曾在14年前担任FIRST志愿者的他,今年带着第一部长片回到自己电影梦开始的地方。在颁奖现场,王通说:“写剧本时经常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但想到10年前的那些创作者们,拿到‘砖’(FIRST青年电影展的标志)的时候都会说,我就是要‘死磕’,所以我也就这么‘磕’了下来。”
让影展成为文化连接的纽带
群山赴会,长河奔流。从几何书店的导演对谈,到唐道637的露天放映,再到前往周边州县实地拍摄制作……FIRST青年电影展已成为国内城市和电影节文化结合的典型代表。
2012年,影展设置“训练营”板块,邀请创作者在西宁各地取景拍摄具有在地性的短片;2025年,FIRST训练营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启动——“在西北的烈日狂风中唤起青年电影人的创作野性”成为今年组委会的期盼。
青年导演范斐曾作为影迷在西宁观影,今年她以训练营入围导演的身份参加影展。她坦言,纯粹的创作让她和影展更“紧密”,也让她更深刻感受到电影同当地群众的联系。同多数影片聚焦现实题材不同,范斐的电影《鸡和鸭》是奇幻主题,讲述了在一个人类已消失的世界,一只鸡和一只鸭在沉默中坠入爱河,当它们捡到一条赋予语言能力的“舌头”后发生的故事。
范斐说,西宁周边的地貌和场地多样化,城市、沙漠、草原甚至还有废弃厂房,完美契合了自己的电影主题。最终,电影选址在一个废弃的啤酒厂拍摄。勘景时,周边做木工的、收废品的人不时从厂房路过,有时还会探进头来看几眼,“前往片场途中,司机师傅常和我们讲述有关啤酒厂的回忆,有那么一瞬间,电影将这里的过去和现实连接起来”。
拍摄期间,不少在旁边务工的群众前来围观,还有人拿着手机拍摄视频,兴奋地和亲友分享说这里有电影拍摄。“尽管他们看不懂我们拍摄的内容,但大家总是笑呵呵地一起合照。”范斐说,“通过电影拍摄为大家制造一些好奇和分享欲,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而连接的力量远不止于此——
影展期间,一只由铁线勾勒的荒漠猫形象在锅庄广场、地下通道、展映影院等地随处可见。2025年,是荒漠猫正式成为FIRST青年电影展文化符号的第三个年头。荒漠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中国特有猫科动物,目前国内仅在西宁野生动物园能一睹“猫”容。宋文介绍,野性、原生、独立、机敏,这是荒漠猫千万年来的习性,也是FIRST在高原上塑成的气质,“我们希望FIRST荒漠猫成为在地文化的象征,连接影展与城市、融通创作生态与自然生态,传递对城市发展的共同关注”。
在影展的闭幕特别策划上,本届影展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法国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电影《将来的事》同观众见面。“很高兴能在西宁放映这部影片,我喜欢在任何地方放映我的电影。我认为电影是一种语言,通过这种语言,你可以与人交流。”影展期间,担任评委会主席伊莎贝尔·于佩尔常常被入围影片的个性化表达所触动,“在观看许多电影的过程中,我得以沉浸式了解中国,这也是中国电影存在的妙处,在众多迥异的影像中,最终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影展已经结束,但高原撒下的种子却在无数个年轻影迷心中生根发芽。正如FIRST青年电影展荣誉主席、导演谢飞所言,电影展的意义从不在锦上添花,而在雪中送炭,FIRST青年电影展始终鲜活地在续写中国电影基因,为那些敢于用镜头直面时代的年轻人存档留影。
(本报记者李宁 白玛央措)(李宁 白玛央措)
相关知识
高原古城变身“高原花城”
青海西宁:高原古城掀起“五瓣丁香热”
「高原玫瑰」最新高原玫瑰
高原古城西宁兴起“鲜花经济”
高原花开
高原花,高原花卉
高原花?高原花卉图片!
高原野生羊肚菌
高原花的功效与作用(高原安的图片)
高原花?高原花的种类大全!
网址: “当旷野的风再一次掠过高原”高原古城的电影情缘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45900.html
上一篇: 新华每日电讯丨“当旷野的风再一次 |
下一篇: 一片叶子上的秋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