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茹仪 玹微 新志坊
每年公历6月5—7日,当斗指丙,太阳到达黄经75°,芒种节气到来。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有芒之谷,皆可稼种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䎬稏肥。”麦浪、稻秧、梅雨、粽香,芒种携带着满身的稻麦气息,如约而至。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典型节气之一,“芒种”一词可谓专为农事而生。“芒”在字典上的解释是“某些禾本科植物种子壳上的细刺”,泛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而“种”的解读有二:一为名词,种子的“种”;一为动词,播种的“种”。
清 张若霭画墨妙珠林(卯)册·芒种
“芒种”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两汉时期的《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儒学大师郑玄解释:“芒种,稻麦也。”显然,此时“芒种”仅是名词,稻麦的意思。
在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则兼顾了芒种的名词和动词属性:“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宋代学者马永卿进一步阐述:“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
由此可见,“芒种”作为一个节气名称,“芒”是广义的,涵盖了稻与麦;“种”也是广义的,涵盖了收和栽。“芒种”的取名,体现了古人的大局观、整体观。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万物应时而动,芒种是农事耕种的一个分界,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它是一年之中耕种最忙的节气,所以民间又称其为“忙种”:北方忙于割麦,南方忙于插秧。
在北方,“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小麦等夏熟农作物已经成熟,要抢在晴天及时收割,否则,遇上雨天,麦子就会倒伏、落粒,麦穗发芽甚至霉烂。收割完后,腾出茬口,把玉米、大豆、芝麻、红薯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种进地里。
李百钧《芒种时节》
在南方,“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的大忙高潮。抢种大春作物,及时移栽水稻,倘若推迟了,芒种一过,气温攀升,导致其营养生长期缩短,接下去的生长阶段又易遭受干旱与病虫害的影响,大大降低农作物的成活率及秋收产量。
清 陈枚《耕织图》·插秧
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小满赶天,芒种赶刻”“三夏大忙,秀女下床”。一头连着种,一头连着收,芒种节气,分分秒秒都是宝贵的。
芒种三候
一候·螳螂生
螳螂上年深秋产下的卵,在芒种时节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孵化出小螳螂。
二候·鵙始鸣
鵙即伯劳鸟。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乐府有“东飞伯劳西飞燕”之句,比喻情人间的离别,衍生出成语“劳燕分飞”,最是让人伤感的事情。
三候·反舌无声
反舌指乌鸫。据说这种鸟舌头很灵活,能反转过来模仿其他鸟的鸣叫,所以又叫“百舌鸟”。在古人眼中,伯劳鸟和乌鸫是善鸣之鸟中的两类典型代表,此时节,伯劳鸟啼鸣,乌鸫却因为阴气的初生而收声了。
梅雨霏霏,连日不晴
《埠雅》中记载:“江湘二浙,四五月间,梅欲黄落,则水润土褥。柱础皆汗,蒸郁成雨,谓之梅雨也。”
芒种前后,东南沿海一带季风的方向由西北转向东南,寒暖燥湿两种截然不同的空气在此交汇。此时,水蒸气充盈而地面尚冷,因此这一带往往持续阴雨,空气潮湿、天气闷热,各种物品容易发霉,人们便把这段时期称为“霉雨”季节。因此时又是黄梅成熟之际,为图祥瑞,人们便把“霉雨”称作“梅雨”“黄梅雨”,正所谓“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
虽然梅雨时节闷热潮湿,体感不适,物品也易霉变,但古往今来,梅雨却总是十分美好的物象,常以其清丽婉约的形象入诗、入文或入画:杏花,烟雨,江南。彼时之江南,烟雨苍茫,山色虚空,温婉而灵秀,恬淡而芬芳。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湛湛者,清明澄澈也。冥冥者,高远渺茫也。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一派浩渺,正是江南好风景。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全然一幅江南夏雨图。阴雨绵绵中,蛙声一片,以声衬静,更显悠邈。梅雨季节,闲来无事,即便有约不来,人们也有的是时间空等美好事物的到来,可以闲敲棋子,可以听雨品茶,让苦等也不再是一种苦,满怀期待,连带着梅雨也那么美好。
老树:梅子黄时雨,细细落山前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堪称写梅雨之典范。流光容易把人抛,试问青春伤感有多深,就像烟雨朦胧里的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散的漫天柳絮,就像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一句梅子黄时雨,将人生青春逝去,那些错过和遗憾用景色和意境表达了出来。触景生情者,景愈美,情愈深;伤愈痛,景愈美。
再有明代沈周的画作——《梅雨送诗图》,也是一幅梅雨之作。上有文徵明的题跋:“江南五月春如扫,寂昼清阴占物华。梅子雨晴鸠逐妇,楝花风急燕成家。……”江南五月,漠漠轻寒,淡烟流水,自在飞花,此画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粗简豪放,尽显宋人意境,也是梅雨境界。
明 沈周《梅雨送诗图》
梅雨天可观,可听,可随想,可散漫,就连梅雨天的雨,对于茶客们而言,也是不可多得的宝。
梅雨天的雨水,性质甘滑,胜于山泉,在瓮中储存起来,水味可以长久不变,喜欢喝茶的人都十分珍爱。《食物本草》中说:“梅雨时,置大缸收水,煎茶甚美,经宿不变色易味。贮瓶中,可经久。”《茶解》也道:“烹茶宜甘泉,次梅水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吴地风俗中,居民在梅雨之初,都在庭院中列好大缸,收存雨水,以供烹茶,称之为梅水。徐士能的《吴中竹枝词》道:“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燕燕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梅水除可做饮品外,还有消毒作用,做酱也易熟,只是不可用于酿酒做醋。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韵味,其间蕴藏着江南人们的朝思暮想和魂牵梦萦,随时光流转,越酿越醇。梅子黄时雨,梅落时雨去,无须刻意寻觅,雨便落进了诗里、画里、茶里、心里……
芒种习俗
送花神
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零,民间多在此时祭祀花神,饯送花神归位。一迎一送间,积淀着中国先民钦敬自然的人文情怀。
南朝梁代崔灵思《三礼义宗》三“仲夏之月”说:“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因为芒种节交近农历五月间,故又称“芒种五月节”。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写的就是芒种那一天,大观园女儿们为花神饯行的场面:
至次日乃是四月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砜,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安苗节
安苗节是皖南一带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在绩溪县上庄村,安苗这一天,百姓在田畈地头祭祀祈祷,愿风调雨顺,田禾茁壮,五谷丰登。绩溪安苗节现在已经是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与传承项目之一。
绩溪县安苗节艺人们巡游田畈,察看稻禾长势
青梅煮酒
“夏雨落青梅,未解相如渴。摘来佐山樽,翠香浮绿雪。”此时,正是青梅成熟的时候,我国南方地区有芒种煮青梅的习俗。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但是,新鲜梅子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食用,最常见的加工方式便是“煮梅”。青梅与酒,更是古已有之的搭配。《三国演义》中便有“青梅煮酒论英雄” 的描述:“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清人也有“煮得青梅同下酒,合欢花上画眉啼”“手摘青梅将酒煮,更有甚闲情绪”等吟咏。青梅具有健体美颜的功效,需加工后方可食用,加工的过程便是煮梅。在江南地区,至今仍有将青梅置于黄酒中文火微温或是在温好的酒中投入青梅的习惯,部分地区还有“芒种泡梅酒”的习俗。杯酒入喉,唇舌间便浸润了青梅的滋味,江南的意蕴和自然的气息点滴而来,于不知不觉间盈满饮者心怀。
打泥巴仗
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一带的侗族,在每年芒种前后要分栽秧苗时,都要过一个青年男女欢乐嬉闹的“打泥巴仗”节。这里的侗族传统习惯是,姑娘结婚后一般先不住在夫家,只有农忙和节庆时,才由同伴陪同来到夫家小住几天。因此,当夫家整好秧田,定下分栽秧苗的日子后,就要邀集一些青年前来帮忙,并由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夫家来共同插秧。而新娘也要邀集一些女伴同来。男女青年汇集一起,既进行分插秧苗的劳动,大多又是参加社交和进行娱乐活动的时刻。节日那天,青年们和新婚夫妇一起来到田间插秧,男女之间展开竞赛,你追我赶,十分热闹。当秧田插完后,小伙子故意挑衅,借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而姑娘们也予以还击,霎时间双方摆开阵势,以泥巴为武器,互相投掷。如果数人一起将对方抓住,就要将她(他)按倒在水田中翻滚,使其沾一身烂泥,狼狈不堪。新郎的父母不能参与,只在田边观看。身上泥巴最多的,往往是受对方青睐的人。休战后,又一起来到河水溪旁,边清洗边打水仗,度过劳动、打闹的一天。新娘在前一天来时,带有一担五色糯米饭和100个煮熟的红色鸡蛋。节日后返回娘家时,夫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饭和红鸭蛋为她们送行。
梅源开犁节
云和梯田是浙西南山区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一种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二十四节气(梅源芒种开犁节)是 浙江云和县梅源山区农民在农历芒种时期 启动夏耕的一种重要传统风俗活动,民间 也叫“牛大王节”。它以祭神田、犒牛、 开犁仪式为中心,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地 方信俗融合,由当地畲汉民众共同开展传 承。开犁活动内容主要有设“纽”迎神、 巡游祈福、芒种开犁、演酬神戏、吃酬神 饭。梅源芒种开犁节具有其独特特征。一是时间节 点独特。依托梯田山区独 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而形成、传承, 开犁节活动在每年春末夏初的芒种期间举 行,符合高寒山地水稻耕种传统。二是民 众自发性强。畲、汉民众集体参与,活 动沿用古制,在18个村中设12个“纽” 作为主事村,各村相互协调、配合,提供 人力、物力,共谋共享。三是表现形态丰 富。活动内容以地方民俗信仰为纽带,如 芒种的鸣喇苇声、吼开山号子、祭神田、 犒牛、开犁、分红肉等仪式为开犁节的高 潮部分,仪式结束后还有演酬神戏和吃酬 神饭。四是功能指向多元。开犁节具有劝 农重时、勤恳耕作的警示以及祈福功能。开犁节活动集祭祀仪式、农耕劳作、民间 音乐、戏曲、饮食文化于一体,具有娱神 和娱人的双重属性。2021年,二十四节气(梅源芒种开犁节)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艾草泡澡
芒种节气的民俗节庆以五月五日端午节最为著名,五月时节气候逐渐燠热,蚊蚋虫蚁也将大肆活动,所以自古以来五月芒种节气就以“百毒之月”为称。蚊虫因湿热环境也多起来,不少地方的人们在芒种节气在门楣上挂上艾草或者菖蒲。在重庆垫江巴谷宿集,各家民宿店长们就会在芒种前后,直接拿艾草作为装饰,插在花瓶里。芒种这天,当地村民还会用艾草煮水之后泡澡,因为山谷湿度大,山上总体气温会比山下低两三度,一碰上阴雨,云雾氤氲,湿度更大天雾气大。除了祛湿,用艾草泡澡的出发点和在家门口插艾草辟邪,撒雄黄粉驱虫驱蛇差不多。
睡子午觉
中医认为,睡眠与醒寤是阴阳盛衰 交替的结果,芒种时节的起居养生宜睡子午觉。《黄帝内经》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子时是指 23:00~1:00,子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指 11:00~13:00,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合阳”之时。子时睡觉,最能养阴,睡眠效果也最好;午时睡觉,有利于人体养阳。因此,晚上睡觉时间再晚也不应超过23 点;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应“小憩”一会儿,以30分钟到1小时为宜。睡好子午觉可以养阴、养阳。另外,中医理论认为,子时是肝经循行时间,午时是气血流注心经之时,因此亦可可以养肝、养心。
芒种诗选
咏廿四气诗 芒种五月节
唐·元稹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芒种时节,螳螂应节而生,鴳鸟往来翻飞。池塘莲开,吹面的风也带上了暑气。农家见面问夏收,蚕桑小麦正收获。
时雨(节选)
宋·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此诗描写了芒种来临时,家家户户农忙的景象。“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生动反映芒种时节播种谷类、收割麦类的景象。
梅雨五绝
宋·范成大
梅雨暂收斜照明,去年无此一日晴。
忽思城东黄篾舫,卧听打鼓踏车声。
芒种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了梅雨季节。梅雨期间罕见的短暂日出,让诗人想起了去年不见一日天晴的梅雨季。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正值黄梅时节,江南烟雨笼罩,长满青草的池塘边,青蛙处处鸣叫。雨夜等着友人却迟迟不来,诗人心思散漫,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棋子,震落了大片灯花。语句平雅,通篇怡然。
End
图源:网 络
原标题:《【节气志·芒种】昼出耘田夜绩麻,北来割麦南栽秧》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芒种时节开什么花.docx
二十四节气·芒种
节气里的中国丨芒种:仲夏至 麦飘香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全诗意思及赏析
2022芒种节气传统习俗
二十四节气(09)芒种
芒种后是什么节气?芒种的物候特征是什么?
《四时田园杂兴》PPT课件4
节气芒种后是什么季节 芒种过后是夏天吗
芒种——仲夏的开始,忙着种下希望
网址: 节气志·芒种:昼出耘田夜绩麻,北来割麦南栽秧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46664.html
上一篇: 江苏淮安:萱草花开夏意浓 |
下一篇: 二十四节气(09)芒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