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意绵绵·梅雨
《青玉案·横塘路》
宋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的雨,窗外泛黄的青梅,这给了本就充满诗意的江南,增添了一段“湿意”时光。每到这段时间,都会感慨老祖宗的智慧,不仅留下了如此形象的名称,还留下了不少应景的诗句,可以说梅雨是最有文化的天气现象。
一、性情多变的梅姑娘
梅雨,通常在初夏出现,是大范围长时间阴雨寡照、湿漉漉又闷热的天气,是一年中降水最为集中、显著、延绵的时期。尽管梅雨并不是江浙一带特有,但她的确和江南“深度捆绑”。通常她西起湖北宜昌,东至日本,绵延数千公里,是东亚地区独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同纬度地区受梅雨影响的除了中国长江以南流域,还有韩国和日本。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韩国称“梅雨”为“Changma”,表征为“长毛”,即梅雨可发霉滋生白毛;日本称之为“Biau”,也与中国“霉雨”一脉相承。这些描述都十分生动形象,也显示了我国文化强大的传输力。
由于其影响范围大,几乎每年都会闪亮登场,带来流年伤感,很多文人墨客都会被她触动,像“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
(摄图网商用版权图片)
“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闷热潮湿是梅雨季节的主要特点,仿佛华南的“回南天”又复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俗话说,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冷暖对峙,诞育了阴雨缠绵、稳定少动的梅雨带。初夏时节,副热带高压带着南方的暖空气,向北发起“抢地盘”的冲锋,暖湿气流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把气温拱至26℃上下。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在低空急流的输送下,把江南的湿度拉满。低压、高温、高湿的大气就像一颗充满能量的炸弹,随时准备引爆。
但此时,北方的冷空气还在做最后的挣扎,并不甘心就此回到北方老窝,往往以“丝丝渗透”、“浅浅划过”的形式刷存在感。而这弱弱的存在感,正好是引爆暖湿大气的“引线”。近乎饱和的水汽在冷暖空气的交汇下迅速上升、凝结成雨,视冷空气的强弱,或延绵小雨,或酣畅大雨,把江南变成泽国一片。
二、生产生活的风向标
对于人们来说,梅雨固然是令人烦恼忧愁的,低压高湿让人喘不过气,低洼被淹、器物发霉,不然也不会人送外号“霉雨”。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百姓的收成要看老天爷的“脸色”。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降雨多寡都是受到高度关注的。对于湿度的观测,古人发现琴弦和炭土对空气湿度反应敏感,以琴瑟的音调来推断湿度。《淮南子》中说:“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之。”东汉王充的《论衡·变动篇》中说:“天且雨,琴弦缓。”是不是依旧很浪漫?
有人说,宁波地处江南,还会缺水吗?事实上,宁波三面环山、一面朝海,没有明显的淡水江河过境,居民用水均靠水库蓄水。梅雨就像是一场盛夏前的约定,为接下来的生产生活储备用水。
宁波的梅雨常年平均有23天左右,降水量约在271毫米。与每年影响个数不定、时长不定、强度不定、雨量不均的高度“不确定性”台风相比,梅雨则显得温柔、有序得多。如果运气不好,副高势力过强,直接占领地盘,个别年份也会出现“空梅”,这就给下半年抗旱制造了巨大压力。有谚语云“芒种夏至是水节,若是无雨是旱天”,说的就是梅雨对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重要性。当然也有缠绵缱绻、迟迟不走的梅雨期,比如2020年梅雨就长达50天,降水量也随之翻了一番。
梅雨的早迟、强弱与农业生产关系极为密切。芒种、夏至期间又正是我国长江流域和江淮地区农事最繁忙的时候,此期若“空梅”干旱或梅雨偏少将直接影响夏种和水稻栽插,甚至耽误农时,对秋粮及其它作物极为不利;若梅雨过早、过强则会影响三麦(小麦、大麦、元麦)的后期生长和收获。
民间有句老话:“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雨打黄梅脚,车水扯断黄牛脚。”说的是如果在入梅前下雨,则接下来四十五天基本都下雨;如果入梅后下雨,则接下来将面临干旱少雨的天气,让黄牛拉水车抽水,都要累着牛了。可见,入梅的早晚、梅季的长短、雨量的多寡,都将对人民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阳春白雪的诗词届,还是下里巴人的农谚届,梅雨都占有一席之地。
三、忽而今夏的小时光
梅雨时节潮湿阴暗,气压较低,室内往往闷热颓靡。以前的房子较为低矮,一楼的墙面、地面总是泛潮发霉。于是,除湿成了迫在眉睫的要务。古人在端午节前常以艾草、菖蒲、苍术等做成熏香粉,在铜炉中闷燃,用烟雾来除湿祛秽。久而久之,竟也成了点缀生活的一种情趣。而今,梅雨时节紧闭门窗、在缝隙中塞上或瓷砖上铺上报纸吸湿、开启空调抽湿都是大家的常规操作了。梅雨季节过后,进入伏天,太阳最热最辣,人们把家中的各种衣物拿出来放在太阳下面晒,经“晒伏”以后的衣物就不会再转潮发霉了。
(摄图网商用版权图片)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古人在梅雨季节最偏爱的水果莫过于梅子。梅子是蔷薇科果梅的果实,与观赏类梅花属于同科,这有些类似于樱桃树和樱花树的关系。梅子原产于中国,大约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在人工栽培梅子了。“青梅竹马”、“青梅煮酒”、“望梅止渴”等诗词典故耳熟能详,可因其口感偏酸,逐渐已退出寻常人家鲜食的水果行列,转而多制作成梅酒、果脯等食用。
(摄图网商用版权图片)
尽管梅雨因古人喜爱的青梅转黄之时而得名,但宁波人的梅雨季节限定美食,莫过于杨梅。宁波本地杨梅汁多味鲜,正是在梅雨季节集中上市。本地杨梅成熟采摘期仅有7-10天左右,季节极其短暂,是宁波人每年不能错过的心头好。伴随着梅雨季节“淅淅沥沥”的雨声,你的味蕾基因动了吗?
梅雨季的雨水总有退场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熟悉的伏天。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无论我们对梅雨季有多么烦扰,亦不得不期待她为我们储备适量的水资源,免得在烈日当空的盛夏空叹“只是当时已惘然”。而宁波人关于梅雨时节潮湿酸甜的记忆,依旧会在氤氲着湿气的夏天被瞬间唤醒,开启江浙地带漫长的季节。
[完]
作者:郑梅迪、魏薇 审核:钱燕珍
相关知识
江南的梅雨,梅雨的江南
古诗词里的气象密码|梅雨篇
江南的梅雨,梅雨的江南。
梅雨天气文案短句 描写梅雨季节的优美句子
江南梅雨散文
江南的“梅雨”
话说梅雨 江南地区进入梅雨期
梅雨时节雨纷纷
梅雨知时节,梅雨诗词五首赏读,黄梅雨细多闲闷,梅雨洒芳田
【凤鸣诗刊】《同题诗会》第二十三期《梅雨江南》
网址: 【气象科普】湿意绵绵·梅雨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46710.html
上一篇: 《江南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
下一篇: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原文、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