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农业现代化,科技为翼。在济南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商河县、济阳区、章丘区等正以各自的探索,勾勒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图景。
商河县锚定农机智慧化升级,济阳区以“三链协同”激活乡村运营,章丘则凭借“强、合、干”三字经,串联起企业、园区与科研院所的产业链条。从农机装备的智能迭代,到乡村运营的模式创新,再到产业链条的协同升级,这些实践不仅是济南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缩影,更彰显了科技赋能、机制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强大力量。本期乡村振兴专题聚焦三地探索,以期为更多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政策引领 科技赋能——商河县农机智慧化升级路径探析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运用人工智能、低空技术建设现代化农业,为智慧农业发展注入强劲政策动力。在这一背景下,济南市商河县作为农业大县,正加速推进农机装备智慧化转型,从传统耕作向“数字农业”跨越,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现状扫描:传统与智能的碰撞融合
走进商河县继栋家庭农场,负责人王继栋的手机上跳动着一组组数据:土壤湿度28%、氮含量42mg/kg、灌溉进度37%……这套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让1100亩农田实现了“指尖管理”,肥料用量减少30%~40%,1000亩地的灌溉从需要十几天、近10个工人,缩减到3人在几天内完成。
这样的智慧场景正在商河加速复制。记者从商河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心了解到,全县1.6万多台(套)农机中,2023年以来购置的1642台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全部安装作业监测终端,如同给农机装上了“智慧大脑”。在田地中,5架植保无人机每天可完成250亩农田的精准喷防,北斗导航农机的播种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每亩节约种子5-8斤。
但转型仍面临挑战。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04万千瓦,但像大昌农机互助合作社这样拥有智能装备的合作社仅有15家,传统农机的智能化改造仍有较大空间。部分农户对智慧农机的高昂价格望而却步,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
校地联动:专家智囊破解升级难题
破解瓶颈的关键力量来自山东交通学院的专家团队,在长清创新谷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尹修杰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第三代北斗定位水稻宽幅直播机已获得6项专利,其精准播种技术准备向商河等农业主产区推广。
“商河的农机升级不能照搬实验室技术,必须接地气。”尹修杰教授团队多次深入商河田间地头调研,发现当地农户最迫切需要三类解决方案:一是降低智能装备成本,二是简化操作流程,三是建立售后保障体系。针对这些需求,团队正联合济南科润达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开发适合北方旱作农业的经济型智能播种机,预计可降低设备成本40%以上。
这种“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农户受益”的产学研模式,为商河农机智慧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在采访中,尹修杰教授还表示,未来如果条件合适,他的团队计划与商河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心共建农机实验基地,将实验室成果直接转化为田间生产力。
升级路径:构建智慧农业生态体系
商河县的实践揭示了农机智慧化的三重进阶路径。在装备层面,需继续扩大北斗终端安装覆盖面,目前1642台的规模仅占全县农机总量的10%左右,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在服务层面,要完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商河县需要继续扩建智慧物联网平台,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将现有传感器的覆盖半径从核心园区向普通农田延伸,让更多小农户共享数据红利。同时可参照花卉产业85%的数字技术应用率,制定分行业的智能化标准。
在政策层面,可以设立“农机智慧化改造专项基金”,结合山东省的补贴政策,对购置智能装备的农户给予梯次补贴。大昌农机互助合作社的模式证明,通过抱团发展可降低单个农户的技术应用门槛,这种组织创新应得到更多政策支持。
从中央一号文件的顶层设计,到商河田间的智能农机,智慧农业的浪潮正重塑着中国乡村的生产图景。正如王继栋所说:“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当1.6万多台农机逐步接入数字网络,当高校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紧密相连,商河县正在书写的,不仅是一部农机升级史,更是一幅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村民乐当股东,分红即时到账——济阳区创新数字乡村运营新模式
在济阳区济阳街道,葛店村以5000亩稻田为根基,通过“党建联合、农旅融合、数字链合”三链协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2024年,该村集体收入达50.81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05万元;2025年村集体收入预计突破72万元,先后荣获“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美丽村居”“省级文明村”等称号。依托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葛店村走出了一条“造血式”发展之路,让村民在家门口共享发展红利。
找准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葛店村立足70余年水稻种植历史,从传统农业向多元业态拓展,构建起“农业+文旅”的融合发展格局。
在农业领域,葛店村于2018年打破传统种植模式,推行稻蟹混养、稻鸭混养等绿色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如今,除水稻育苗采用秧盘育苗外,插秧、打药、收割等环节已实现全机械化作业;同时,与山东祥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引入虫害智能测控系统和作物健康体检系统,实现全天候、多区域持续监测,为粮食增产保驾护航。
在乡村旅游方面,葛店村充分挖掘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建成了济阳区首家乡村振兴产学研项目基地,利用水稻研学基地,开发了插秧、收割、碾米等体验课程。目前,葛店村精心打造了稻梦空间、小荷中医、匠杺社、济庆非遗手造等特色研学项目,配套发展京东特产超市,推出稻田小火车、水上游船、稻田咖啡、稻香灯塔等休闲娱乐项目,引入金晔山楂特色产业项目等,进一步丰富发展业态、增强造血功能,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强化数字赋能,搭建运营平台
葛店村联合北京初心农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数字乡村运营大数据平台,构建可视化系统及村集体、群众、市场主体三方后台系统,实现业态项目数字化管理。
项目运营时,消费者扫描二维码支付,收入进入村集体合作社账户,再按约定比例自动分账,分红即时到各参与主体账户,各方可通过手机端和可视化平台实时查看销售金额、分账记录等运营数据,让运营情况“当时看得到、后期能检索”。
以稻田观光小火车项目为例,游客扫码购票后,系统自动按照既定的股权比例进行分配。村集体提供场地,占股一定比例;村民作为“合伙人”以资金或劳务入股,占股相应比例。每一笔票价收入中,村集体、合伙人、村民的分红金额都会在交易完成的瞬间,通过平台实时分配到各自的账户中,解决了群众和村集体、市场主体之间的信任问题,真正做到“村集体清白,老百姓明白”。
突出利益联结,创新运营模式
葛店村大胆创新,探索出“村民变股东”的运营模式,打破了传统乡村发展中村民单纯作为劳动者的局限,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主人。
在项目运营中,村集体、村民和乡村合伙人共同参与,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目前,共召开全体村民大会4次,以稻田研学项目为例,成功吸引95户入股,占全村总户数114户的83%。
接下来,葛店村将继续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探索更加有效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致力于将葛店村打造成为集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生态文明于一体的现代化美丽乡村典范,让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真正成为黄河畔的“诗与远方”。
章丘圣井街道:“三字经”激活现代农业新动能
新城荷花绽放,圣井欣欣向荣。济南果品研究院的实验室,冷链物流、果蔬贮藏、加工质检,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让田间地头的果品蔬菜成为高附加值的“优质品”;一系列的比对大数据,为百姓餐桌到舌尖安全筑起“食安屏障线”,让“宜居宜业”在章丘圣井有了最大底气。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车间是山东美焕食品有限公司的“标配”,
随着时间的指针,100+爆款速冻产品走下生产线,走向全国5000余家KA连锁超市。这就是现代农业摹画下,从实践走出来的“圣井版本”。
一个“强”字共引领。“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引领下,如何把现有农业园区及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强化做优全产业链条,这是摆在我们圣井街道一班人面前的课题答卷。我们要做好企业+园区+科研院所‘三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优化闭环模式,在不断探索应用中,找出最优解,给出满意卷。”章丘区圣井街道主要负责人的话语中,透露着对圣井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睿智理念。放眼圣井的现代农业,已经拥有了山东绿创、紫缘香草园、美焕食品、素康蛋业、金果乐等多家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也拥有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科研机构济南果品研究院这样的“科技头领”,这些都为强强联手、共领市场提供了优良的契合环境。
多元复“合”拓路平。“与济南果品研究院开展合作,是山东绿创、盛泉生态农业示范园实现‘双向奔赴’的又一个有益探索。我们目前是国家级科技小院、国家级生态农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而济南果品研究院拥有14个国家级平台,作为国家级科研院所,服务着全国2000多家企业园区。作为行业领头雁和火车头,本身就是一种高端资源,具备着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得天独厚优势。”山东绿创负责人宋振泉告诉记者,这些“全要素”的科技前沿功能,是园区“可望而不可及的”,将会弥补合作发展中的“硬件短板”,对于园区下一步开展“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在希望的田野上“干”字写论文。“我们果品研究院的科研方向有三个三分之一。第一个就是消费者吃掉的三分之一生鲜果蔬,通过解析,解决消费者怎样吃得好的问题;第二个就是坏掉的三分之一生鲜果蔬,通过冷链、保鲜、贮藏等方式,在流通环节保证不会坏掉;最后一个就是扔掉的三分之一生鲜果蔬,通过深加工,把扔掉的生鲜果蔬重新利用,产生价值。目前,我们的科研方向通过大量实践,有了社会认可的满意收获。下一步,我们希望和圣井更多的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通过‘种植-加工-服务’的模式,实现‘样品-产品-商品’的功能转化,产生最大社会效益,让广大消费者分享科技带来的‘发展红利’。”果品研究院院长吴茂玉对科研攻关充满信心,对多方合作带来的新机遇充满期待。
高天流云、骄阳普照,看圣井现代农业,智慧大棚的果蔬正在生长,科研团队的实验室里,培养皿的数据正在传输,龙头企业的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走进万户千家。为有发展多奋斗,一个“干”字换新天,在圣井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班人正用辛勤汗水书写着满意论文。(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高鲁健 张群 赵赫 通讯员 胥备 李亚洁 李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