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疮痂病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
柑橘疮痂病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
柑橘疮痂病是一种常见的柑橘类植物病害,主要是危害嫩叶、嫩枝、花器和幼果。
(一) 症状
受害叶片初现油渍状小点,随之逐渐扩大,呈蜡黄色至黄褐色,后变灰白色至灰褐色,形成向一面凸起、直径0.3 -2 mm的圆锥形木栓化病斑,似牛角或漏斗状,表面粗糙。叶片正反两面都可生成病斑,但多数发生在叶片背面,不穿透两面,病斑散生或连片,危害严重时叶片畸形扭曲。
新梢受害症状与叶片相似,但凸起不明显,病斑分散或连成一片,枝梢短小扭曲。花瓣受害很快脱落,果实受害后,在果皮上常长出许多散生或群生的瘤状突起,幼果发病多呈茶褐色腐烂脱落,稍大的果实发病产生黄褐色木栓化的突起,畸形易早落,果实中期发病,病斑往往变得不太明显,但皮厚汁少;果实后期发病,病部果皮组织一大块坏死,呈藓皮状剥落,下面的组织木栓化,皮层较薄,久晴骤雨常易开裂。
(二) 病原及发病规律
柑橘疮痂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属半知菌,具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无性世代病斑上灰色霉状物为分生孢子梗,密集排列,单生,圆柱形,顶端尖或钝圆。分生孢子单生、无色、单胞,长椭圆形或卵形,两端各具油球;有性阶段在我国尚未发现。
病菌以菌丝在病枝、叶上越冬,翌年春季阴雨多湿,气温达15℃以上时,老病斑上的菌丝体开始活动,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和昆虫传播,萌发芽管侵入春梢嫩叶、花和幼果,病菌可继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远距离传播则通过带病的苗木、接穗和鲜果销售。
幼嫩的组织抗病力较老熟的组织差。通常在新梢幼叶展开前最易感病,叶宽达1.6 cm以上即具有抗病力;落花后不久的幼果也易感病。新叶幼果老熟后,则不易感病。温度、湿度对疮痂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决定性的影响,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 – 24℃,最适温度为20 – 24℃,超过24℃停止发病,因此该病在春梢和幼果期或晚秋梢上发病严重。在适温范围内连绵阴雨或清晨露重雾大,有利于病菌萌发侵入。
(三) 防治方法
1. 药剂防治
喷药保护的重点是嫩叶和幼果,在春季萌芽长至2 mm前喷药保护春梢,在谢花1/2时喷药保护幼果。药剂可选用0.5% – 0.8%倍量式波尔多液,40%多·硫悬浮剂300 – 5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 800倍液,70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乙霉威多菌灵复配可湿性粉剂600 – 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 – 800倍液。根据病情具体情况来决定喷药次数,通常10 – 15 d喷施一次。
2. 减少菌源
结合冬春季修剪,剪除带病枝叶和过密郁枝条,并清除地面枯枝落叶,随后进行针对性喷药,减少侵染源。在新建果园时,选用无病苗木,病区接穗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浸泡30 min。杀菌后使用。
3. 选用无病苗木
新建果园是,选用无病苗木,病区接穗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30 min。
柑橘黄龙病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
相关知识
柑橘疮痂病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
花生疮痂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花生疮痂病的危害特征、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柑橘砂皮病病原、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柑橘疮痂病】症状
小麦黄花叶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
月季枯枝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
柑橘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pdf
花生疮痂病症状与防治方法
柑橘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网址: 柑橘疮痂病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49625.html
上一篇: 柑橘花少是什么原因?柑橘花芽期管 |
下一篇: 【果技精选】春季当心柑橘灰霉病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