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在《诗经》里出现了三次:《召南·驺虞》“彼茁者蓬,壹发五豵”;《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和《小雅·采菽》“维柞之枝,其叶蓬蓬”。在其后的各类古籍和文学作品中,有的是借用它的本意,有的或比喻或形容,形成了多种文学意象,如,蓬荜增辉、蓬户瓮牖、蓬门荜户、蓬头污面、蓬转、蓬心、蓬首、蓬勃等。故有“蓬”的文学意象始于《诗经》之说。
要准确地理解“蓬”的各种文学意象,必需先能清楚“蓬”是一种什么植物。
现代的文字工具书和互联网上的解释,“蓬”是指飞蓬。《现代汉语词典》:“飞蓬”;《辞海》:“草名,也叫飞蓬”;《国语词典》:“植物名。菊科飞蓬属,多年生草本。茎多分枝,叶形似柳而小,有刚毛,花色白。秋枯根拔,风卷而飞,故也称为‘飞蓬’。”《百度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中心黄色,叶似柳叶,子实有毛(亦称“飞蓬”)。”《360国学》:“飞蓬,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像柳叶,边缘有齿,瘦果上有白色刺毛。”
上述种种解释,根据可能是宋代朱熹对《卫风·伯兮》“首如飞蓬”的注解:“蓬,草名,其华如柳絮,聚而飞,如乱发也。”
上述说的飞蓬,是指今之菊科飞蓬属的飞蓬。飞蓬是二年生草本。茎通常单生,直立,高5-60厘米,上部有分枝,通常被毛。叶披针形,两面被毛。头状花序多数,舌片淡红紫色,也有白色(《百度百科》说花白色不够准确)。成熟的瘦果上有长5-6毫米的白色刚毛状冠毛。
互联网上还有将飞蓬解释为春飞蓬、一年蓬和小蓬草者。其中的小蓬草又叫加拿大蓬、飞蓬或小飞蓬。春飞蓬、一年蓬、小蓬草都是来自北美洲的入侵植物。小蓬草于1860年最早发现于山东烟台,可能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进入中国,现已遍布中国大部省区;一年蓬于1886年传入上海,逐步由东部沿海向内陆扩散蔓延,现也已经在全国大部广泛分布;春飞蓬于本世纪初传入我国,现浙江、福建、安徽、江苏、上海、山东等地已经常见。也就是说,一年蓬、小蓬草和春飞蓬,与《诗经》中的“蓬”无关,也与上述各种比喻和形容的文学意象无关。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国语词典》等文字工具书以及《百度百科》、《360国学》都说“蓬”是指飞蓬,并将蓬荜增辉、蓬户瓮牖、蓬门荜户、蓬头污面、蓬转、蓬心、蓬首、蓬勃等词条列在其下。对此,有网文提出了质疑,我认为这是明显的错误。
①《荀子·劝学篇》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庄子《逍遥游》“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晋人郭象《庄子注》说“蓬,非直达者也”,唐代的成玄英进一步解释说(蓬)“拳曲不直”,这说明“蓬”的茎或枝弯曲不直,而飞蓬茎挺直不曲。
②《淮南子·说山训》:“古之圣人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也。”《埤雅》释蓬,说:“蓬,善转旋”。“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唐·王昌龄《从军行》);“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唐·李商隐《无题二首》)等借用的也是蓬善旋转这一特性。这说明“蓬”这种植物外在形态成圆球形或近圆球形。
③《晏子》“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本,密其枝。” 《說苑》“秋蓬恶于根本而美於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矣”,陆农师(宋)解释说(蓬) “末大于本,故遇风辄拔而旋”。“蓬,善旋转”,正是因为“末大于本”,易于折断这一特征才会随风转动,即所谓 “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 《商君书·禁使》)。古诗文中形容抛家离舍,漂泊在外时,也是源于“蓬”的这一特性,如“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曹植《杂诗》);“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唐·王昌龄《从军行》)等。飞蓬上部分枝稀疏,秋后干枯后,常被秋风将上部分枝吹去,而不是从根部折断,故不会整株随风飞转。
④《庄子·说剑》:“蓬头突须”。 《山海经·西山经·玉山》“西王母蓬发。”晋·左思 《白发赋》:“昔临玉颜,今从飞蓬。” 明·陆采 《明珠记·会内》:“孤身何幸脱樊笼,两鬢飞蓬,半世漂蓬。”等,形容蓬头污面,不修边幅,或苍老貌。飞蓬植株虽有分枝,但不杂乱;成圆球状的冠毛虽是白色,但并不散乱,无前述之意像。
⑤宋代朱熹对《卫风·伯兮》“首如飞蓬”的注解:“蓬,草名,其华如柳絮,聚而飞,如乱发也。”听起来有道理,但不符合实际。菊科飞蓬其头状花序冠毛开张时也不过樱桃大小,而且其冠毛长不过5-6毫米,而且是刚毛状,比蒲公英的冠毛短且硬的多,稍有风吹就踪迹全无,不会像蒲公英那样漫天飞舞;再者,飞蓬疏生野中,即使有成片生长,也不会形成像柳絮杨花那样的团团簇簇,聚而乱飞。“华如柳絮,聚而飞”只是臆想而已。
⑥据《中国植物志》飞蓬山东、河南、安徽不产,也就是说,位于现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的“召南”不产,说《召南·驺虞》之“蓬”是菊科飞蓬无从谈起。
总之,《诗经》等古籍书和文学作品中具有文学意象的“蓬”,不是今之文字工具书中的飞蓬之蓬。那么,具有文学意象的“蓬”是哪一种呢?
在本草书中,“蓬”是指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本草纲目》里有“蓬”专条。“时珍曰:此类凡五种。予尝亲采,以《尔雅》所列者校之,始得其的。诸家所说,皆未可信也。一种藤蔓繁衍,茎有倒刺,逐节生叶,叶大如掌,状类小葵叶,面青背白,浓而有毛,六、七月开小白花,就蒂结实,三、四十颗成簇,生则青黄,熟则紫黯,微有黑毛,状如熟椹而扁,冬月苗叶不凋者,俗名割田,即本草所谓蓬也。”
李时珍说的这种植物应是蔷薇科悬钩子属的寒莓。“此类凡五种”也都是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悬钩子属植物都是具皮刺、针刺或刺毛的灌木或半灌木,植株一般粗壮,不会为风所者飘飞。用作形容比喻形成文学意象的不是本种。
有说“蓬”是地肤。《前汉·司马迁传》:“墨者,粝粱之食,藜藿之羹。《注》藜草似蓬。” 《月令》云:“藜莠、蓬蒿並兴是也。”清人程瑶田可能受此启发,在他所著的《通艺录·释蓬》里认定“埽帚菜,余以为此即蓬也”。并解释《卫风·伯兮》“首如飞蓬”说,秋后“已黄而陨矣,存者但有枯枝,发乱如飞蓬,如其枝之乱也”。
程瑶田所说的“埽帚菜”即扫帚菜,又称扫帚苗,是黎科地肤属地肤的栽培变种。为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粗壮,上部分枝较密集,成长圆状或圆球状。秋后枝叶干枯后,仍能挺立田中,但一般不会形成随风翻滚的景象。地肤和扫帚菜都没有“蓬”之别称。但程瑶田的结论已经很接近真相了。
种名中带“蓬”字的植物还有猪毛菜和刺沙蓬。
猪毛菜别称扎蓬棵、刺蓬、蓬子菜、蓬蓬菜等。黎科猪菜属一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茎自基部分枝。叶片丝状圆柱形,伸展或微弯曲,顶端有刺状尖。猪毛菜幼时很像小松树苗,是一味很好的野菜。长成后成陀螺状或近半球形,秋后干枯后枝条不落,通体黄色,团团蓬蓬。由于头重干细,往往从基部被大风折断而随风飘滚,有时被大风吹起而随风飘飞,在秋后的海边沙滩上常能看到这一景象。猪毛菜单株生长时,分枝密集,而如果生在挺拔的植物丛(如麻丛)中,其分枝就少且短,主干变得直立向上。这也是所有植物共有的特性。荀子《劝学篇》中的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就是指的这一特性。
另一种是刺沙蓬。刺沙蓬又叫刺蓬,于是藜科猪毛菜属植物。植株形态与猪毛菜近似,只是叶宽而短,稀疏,直硬,摸起来有明显的扎手感。花被片果时变硬,较大,像鱼鳞,无色或淡紫红色。生于河谷砂地,砾质戈壁,海边等,东北、华北、西北、西藏、山东及江苏等地都有。
刺沙蓬有一个俗名叫“风滚草”。你可能在电影或电视里看到过:团团簇簇的刺沙蓬,点缀在苍茫荒凉的沙漠里或空旷孤寂的戈壁滩上,一阵狂风吹来,将头重脚轻的刺沙蓬从根部折断,像个大棉花糖一样飘忽翻舞随风而去,正所谓 “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商君书·禁使》)。边塞诗句 “沙飞似军幕,蓬卷若车轮”(汉·王褒《送别裴仪同诗》),“鹤毛飘乱雪,车毂转飞蓬” (南北朝·庾信《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暗碛埋沙树,冲飙卷塞蓬”(唐·徐彦伯《胡无人行》)等说的都是这种刺沙蓬。 宋代陈长方《步里客談》所说“古人多用转蓬,竟不知何物。外祖林公使辽見蓬花,枝叶相属,团圆在地,遇风即转。问之,云:转蓬也。” 《淮南子·说山训》说的“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也”中的“蓬”,即此。
刺沙蓬或猪毛菜与秋风的邂逅,引起了文人墨客、诗人骚客们的通感,于是就成了他们寄托情感心思的客体,便有了上述种种文学意象。
根据上面所说“蓬”茎枝屈曲不直,枝叶稠密,易从根部折断,善翻滚或随风飘飞,以及唐代诗人李贺《吕将军歌》“西郊寒蓬叶如刺,皇天新栽养神骥”等特征,可以断定古人所说的“蓬”,是黎科的刺沙蓬或猪毛菜。
回到《诗经》。
《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是用刺沙蓬或猪毛菜比喻头发散乱,不修边幅;《小雅·采菽》“维柞之枝,其叶蓬蓬”是用刺沙蓬或猪毛菜枝叶密集借以形容柞树枝繁叶茂,这都比较好理解。《召南·驺虞》“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之“蓬”,今之《诗经》译注多解释为草名。即蓬草,又称蓬蒿;“蓬蒿”不管一种植物还是代指蒿草,说的通;但如果说在茂密的刺沙蓬或猪毛菜丛中,一拨开看见五个小野猪崽,就有些勉强了。小野猪崽们再傻也不会钻进能刺疼肌肤的刺沙蓬或猪毛菜丛中玩耍休息;再者,刺沙蓬或猪毛菜即使成片生长,也不会密集到需要拨开草丛后才能看到小野猪崽。
那么,这个“蓬”是不是另有所指呢?
《尔雅·释草》:“啮,雕蓬;荐,黍蓬。郭璞《尔雅注》:“別蓬种类。”郑樵《通志》云:“雕蓬即米茭。”宋代杨慎《卮言》云:“蓬有水、陆二种:雕蓬乃水蓬,雕苽是也;黍蓬乃旱蓬,青科是也。”
青稞是农作物,不会是它。雕蓬就是雕菰,也叫水蓬,就是今之禾本科菰属之菰。菰是多年水生或沼生植物,秆高1-2米,叶片长达50-90厘米,宽15-30毫米。圆锥花序像苇而疏。其子实菰米,又称雕胡米,古代是为六谷之一。后因黑穗菌寄生成畸形,茎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不能开花结实,成为蔬菜利用,即是食用的茭白。
菰在历代的诗词中常见,并多与蒲组成联合词组形成一种文学意象。如:魏晋·佚名诗“暂出后湖看,蒲菰如许长”,南唐·张泌《洞庭阻风》“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宋·苏轼《夜泛西湖》“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南宋·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宋·张元干词《念奴娇》:“荷芰波生,菰蒲风动,惊起鱼龙戏”,清·金农《松陵雨泊》诗:“一夕菰蒲打蓬雨,声声引梦入江湖”等。也有将菰和苇合用的,如唐代吴融诗“微雨过菰苇,野居生早凉”等。
《召南·驺虞》的第一章是“彼茁者葭,壹发五豝”,意即“从繁茂的芦苇丛,赶出一群母野猪”。其中的“葭”是未结穗的芦苇,芦苇是湿地或水生植物;那么,第二章“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也就是“从繁茂的蓬草丛,赶出一窝小野猪”,应该是在“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不远的地方。所以,“蓬”可能也是一种湿地或水生植物。再者,根据《诗经》比兴的借物规律,“蓬”和“苇”应该相类。如果把“蓬”解释为雕蓬,即菰,不仅与首句“彼茁者葭”一脉相承,且与“葭”字义相通,也于实际情形相符。宋代严粲《诗缉》说:“豝豵为豕,多近水泽,飞蓬陆草与首章之葭亦不类。”如果把“彼茁者蓬”解释为“菰”,不就相类而又顺理成章了吗?
《礼记·内则》“国君世子生,告于君···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这里面的“蓬矢”之“蓬”,应该也是雕蓬,蓬矢即用菰杆做的箭杆。
相关知识
被冒名顶替的 “蓬”
《诗经》里的植物辨识(三十六)被冒名顶替的 “蓬”
一年蓬和小飞蓬、春飞蓬的区别(图文)
说不清的“蓬”
飞蓬与小蓬草的区别
一年蓬简介 一年蓬的功效与作用 一年蓬主要价值
蓬的意思,蓬的解释,蓬的拼音,蓬的部首,蓬的笔顺
小蓬草和小飞蓬的区别,小蓬草和小飞蓬的区别图(农村“泛滥成灾”的小飞蓬)
一年蓬的花语和寓意(寓意深远的一年蓬)
一年蓬与小飞蓬的区别是什么?
网址: 被冒名顶替的 “蓬”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56116.html
上一篇: 你知道吗?这5种草花特别适合在月 |
下一篇: 一年蓬与小飞蓬的主要差异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