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花艺大师苏丽思的作品,和广州“小蛮腰”和谐辉映。
南都人物
给你好看
9月花城,白天仍骄阳似火,早晚已有微微凉意,簕杜鹃还在怒放,花城广州迎来一批爱花之人。
过去的9月底,来自世界各地的花艺大师,参与2017广州国际花卉艺术展览暨世界花卉协会年会,共同用鲜花装点广州。他们中有人连夜赶制大型花艺景观,从日落忙到鸡鸣;有的在广州多处奔波,参与到市民花艺制作中,分享花艺经验;有的不顾89岁高龄依然坚持出席花卉展览,积极推动花艺文化的发展。
“我的作品就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就是我的作品”,正如捷克花艺大师Premysl Hytych的这句心声,花艺大师们用鲜花装点生活,表达生命,用生命精进花艺,诠释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美学。
做梦都插花的“护花使者”苏丽思
花艺师:苏丽思,广东花卉文化学会会长、第34届世界花卉协会年会主席。
花艺哲学:尊重一朵花的生命,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天空中,挂满果实,充满诱惑,我只是,低头轻轻走过。人生的隧道,幽暗而漫长,脚下的路,总是被,果实的光芒,一寸一寸地照亮。”
广州大剧院外,亭亭立着苏丽思的作品。这个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海默的小诗《成熟》。压弯的支架制作成极简的花艺装置,纤细的锦屏帘气根缠绕成果实状,白色的蝴蝶兰如随时能从罅隙中飘散的云。
在广东花卉文化学会成立十周年之际,这件作品不仅代表了苏丽思对人生的思考,也代表学会经过十年的努力后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在前两年的世界花卉协会年会上,我们就提出要在广东花卉文化学会成立十周年时,把大会搬到广州举办”,2017年广州国际花卉艺术展暨世界花卉协会年会的主要承办方负责人苏丽思说,“打响花城名片最重要的在于人,用花带给人美好,人与人互相尊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16岁学艺曾到法国深造
拥有28年从业经验,曾多次获得国际花艺设计大奖的苏丽思有多个头衔。如今她是广东花卉文化学会会长、第34届世界花卉协会年会主席。世界花卉协会主席LynnH offm an评价她是位严格的花艺师,国际知名度很高也十分专业,很多人都喜欢她的作品。面对赞誉,苏丽思说,“这种成就感如同送出的一 束花,收到的 人 非 常开心”。
16岁开始接触花艺,苏丽思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恰巧家人的朋友是日式花艺老师,于是她走上花艺的道路。“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用野花送给同学,接触花艺后,觉得自己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这件事情,将最美的东西带给所有人。”
1994年,苏丽思到香港国际插花学校进修西洋花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95年被老师推荐到法国深造,获得法国里昂花艺培训专科大学文凭。当时与苏丽思一起学习的还有不少建筑师,她也从他们的身上学到装饰艺术的魅力。
说起求学路上谁对她影响最大,她说是小学数学老师。她还记得自己有次数学考试成绩不太理想,老师在卷子上写了一句“在求学的道路上会有平坦和坎坷,只有不怕痛苦,努力前进,才能到达人生光辉的顶点”。
将梦境画出来变成“宝典”
“花艺也好,艺术也好,达到一定阶段都会有一个瓶颈期,这个时期会令人痛苦”,30岁时,苏丽思觉得自己到了艺术创作的瓶颈期,感到艺术与人无法融为一体。
她开始做运动,不断开导自己,去看正能量的事物,接触美好的东西,积极改变心态。有时她做梦都会想着插花。一次,她梦到比利时国宝级插花大师丹尼尔·奥斯特的作品,里边的每一个设置、架构包括整体设计都很漂亮,但这作品并不是丹尼尔的。此后,苏丽思就开始经常将梦境画出来,然后做标注,变成一本“宝典”。只要遇到做展览,她就会翻翻这本书,从里边挑出一些合适的设计风格作为主题。
“过了瓶颈期,你的整个人连同作品都会上升一个层次,包括心态”,经过不断调整,苏丽思的《宇宙系列》就拿了大奖。20 0 0年,她参加国际花卉香港Interflora香港区花艺大赛,一举夺魁。第二年,她再次获得Interflora太平洋花艺大赛冠军。这是她花艺事业的转折点。
随后,她不断接到花艺布展的邀请,在“哥德堡”号抵达广州、接待瑞典国王晚宴上,她主要采用了黄花为主、红色为底的鲜花,黄色代表皇室、高雅和权威。“每布置一场宴会,要根据宴会的主题和颜色来设计”,如她为博鳌亚洲论坛晚宴设计花艺,要体现时尚和权威,因为海南盛产兰花,于是宴会上使用了大量的兰花。这样无论哪个国家的游客拍照,看到花就知道是海南岛。此外,她还参与了泰王登基50周年的花艺展览,第十六届亚运会开、闭幕式晚宴等数十个国际大型盛典活动的现场花艺设计。
花艺能观照人的内心
苏丽思参加过的Interflora是花艺界世界最高级别的比赛之一,此次来穗的大师们不少都在该比赛上摘取桂冠。苏丽思曾在新西兰的首都惠灵顿参赛,赛场为独立全封闭式,助手不可入场。主办方提前半个月给出主题,现场提供花材,选手们要在3天内完成5件作品。
“比赛很严格,有规定的作品尺寸,如果超了,就要被扣分。”其中一个主题为新娘捧花,“制作捧花不单单是它本身,还要考虑新娘的高度,这就要做一个与人等高的框架,我当时就用铁制作了一个1 .8米高的简单线条(框架)。在添加捧花时,要考虑如何用一根铁支撑它,但又不可以太显眼。尽管这个背景与比赛不相关,但你要将它作为一个雕塑作品呈现出来”。
当时的比赛每件作品耗时3小时,半天完成一件作品。苏丽思说,她的作品风格融合了三大流派,线条是东方的,色彩是西式的,作品的深度和设计使用法式。
花艺能观照一个人的内心,制作花艺的过程就是一种修炼。当苏丽思自己成为花艺大赛评委时,她认为除了细节、比例、色彩,一个花艺作品包含了多方面的因素,她更关注作品的意境,观照作者的精神内核。
现在苏丽思带着自己的团队,既参加花艺比赛也接手商业布展。她的助理津津说,苏老师招人的要求是“一张白纸”,她会手把手地教,带出来的徒弟都有自己的风格。
“传承”是苏丽思注重的花艺精神,插花为宋人四艺(煮茶、焚香、挂画、插花)之一,是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她的花艺工作室里也悬挂了西式挂画和中式雕塑,闲暇时也看看道家作品。“雀玫和黄金球借山苏叶的助力立着,加以春兰叶和蕾丝花的细节衬托,也体现道家的风水思想,独立个体的自由”,她这样描述自己的花艺作品。
苏丽思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时,总是教学生如何尊重一朵花的生命。她说,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花城不是以花多出名,而是一种人文环境,人人都热爱花,热爱生活,“花城”的国际名片会更生动。
耄耋大师60载传艺60国
花艺师:DeanWhite,世界花卉协会(WFC)名誉主席、创始人之一。
花艺哲学: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一样,心底有一块柔软的地方,花带给他们希望的瞬间,成为精神支柱。
“我天生就喜欢花,它们的枝叶、缤纷的色彩,对4岁的我产生强烈吸引力”,从事花艺长达62年的美国花艺大师D eanW hite从小就喜欢在母亲的花园徜徉。14岁时,他就开始学习种花,打理花园。
Dean W hite是世界花卉协会(W FC)名誉主席,也是该协会创始人之一。1956年,他与妻子Joyce W hite开启花卉解说,向人们讲解花草,解释花卉艺术。他们后来还创立国际专业花艺评论员协会(PFC I)和美国花艺设计师学院(AIFD ),开启专业的花艺交流协会先河。
今年已89岁的D eanW hite满头银发,虽然腿脚不便,但精神头很足,说话很慢,但很幽默。“您是不是因为花艺才与夫人认识的?”“不是,是打网球时认识的。”说完便哈哈大笑,一副“你猜错了”的顽童模样。
虽然没有因花结缘,但两人订婚时,却在居住的小镇掀起一股花艺风尚。订婚宴会上,他们邀请了200多位嘉宾,其中有4位花艺师朋友,和新人一起,将白色的栀子花变成蓝的、黄的,众人十分吃惊,花艺师在本地引起轰动。
“当然”,他打趣道,“这也是销售的需要”。随后,他与妻子用30年时间走遍美国各州,再走出国门,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花卉讲解,向人们展现花的美丽与魅力。DeanW hite虽然没有正式学过花艺文化,但学习过插花,他从花艺的形态、内涵、风格、排列组合教起。
“我发现人们虽然了解花,但并不知道如何去爱护花,不懂如何去推动花艺发展。”D eanWhite说,这也是他和妻子建立花艺交流协会和设计师学院的初衷。
曾担任世界花卉协会国际主席长达15年,D eanW hite在1999年获得了世界花卉协会诺贝尔花艺奖。该奖项奖励致力于推动花艺产业和文化发展、为促进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人。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D eanWhite曾来到中国,发现当时的老百姓更关心温饱。但在走访20座小城镇和4个大城市后,他发现中国也不乏爱花之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一样,心底有一块柔软的地方,花带给他们希望的瞬间,成为精神支柱”。
她成为大师前曾磨炼十年
花艺师:周佩华,世界花卉协会澳门分会会长。
花艺哲学:我很欣赏花卉的生命力,尤其是花开花谢时,从旁再长出新的花蕾时,我看到花蕾在慢慢盛放,萌芽开花结果的力量。
虽然人人都有潜力成为花艺师,但要成为大师还需几十年的磨炼。世界花卉协会澳门分会会长周佩华曾在各个设计行业中寻找方向,她母亲曾是服装设计师,耳濡目染,她对设计行业产生兴趣。创业之初,她曾尝试做过银器、婚纱设计等,最后接触到花艺,才决定将此作为创业方向。
花艺大师之路不容易走,回忆起刚刚从事花艺工作时,周佩华更被人认为是在当“卖花妹”。她透露,“那时,家长会认为从事花艺是没有出息的工作”。
1980年,周佩华开了澳门第一家西式花店。30年前的澳门,普罗大众买面包也要看价钱,鲜花可说是奢侈品。开店头三年,花店一直亏本。“当时就思量,要不要继续干花艺,但我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转行”,随后她花了十年的时间在全世界各地学习花艺。
1988年至1999年,周佩华担任澳门总督府厅堂装饰及国宴级晚会的会场花艺设计师,根据节日或是宴请国宾的隆重程度来改变室内装饰,通常澳督府只给出主题或者色系,给了她很大的发挥空间,充分地学以致用。
随后,2000年她获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指定,担任澳门回归祖国一周年庆典会场花艺设计,还在北京开了一家花艺培训学校。
2008年,她被聘请为北京奥运会高级花艺顾问,她认为这是刺激自己的一个好机会。提前两年,北京就在为奥运会花卉设计做准备,其间周佩华不断往返澳门和北京,“比如给选手的献花,专家要开会解决,在搭配、规格、大小、运输方面都要注意,选手在举起花束时还不能太重”。
每位花艺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都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而荷叶和莲花,便是她个人风格象征。她笑着说,“看到花艺作品时有莲花便会让人想起周佩华。”而莲花也代表着澳门。
相对于其他较为内敛安静的花艺大师,周佩华显得很活泼,就像她的人生观,“我很欣赏花卉的生命力,尤其是花开花谢时,从旁再长出新的花蕾时,我看到花蕾在慢慢盛放,萌芽开花结果的力量,这是我从植物中学习到的。”
生活化花艺是玩花而不是被花玩
花艺师:刘石亮,世界花卉协会新加坡分会会长,插花育人,花艺课程广受欢迎。
花艺哲学:植物很强,它们破土而出,阳光太猛时,植物没有办法遮阴,只有坚持,给我鼓励和力量。
2017广州国际花卉艺术展上的一组大型花艺作品十分引人注目。
“广州大剧院的建筑很雄伟,场地也很大,要用刚强的东西做对比;大剧院又是几何形状,需要柔和的线条,又不能太没有力量,被建筑掩盖。所以选择了水中的豆荚造型,它果实成熟后就慢慢弯曲,到一定程度后,豆子会从豆荚中爆出,同时花也打开了。”
说起这组花景的意蕴,它的设计师、新加坡花艺大师刘石亮缓缓道来。他还说,加上水中倒影,就契合广州人喜欢的吉利数字8个8。
与刘石亮聊天,像是进入“一枝淡伫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的境界。他总是不紧不慢,气质沉静,好像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造成纷扰。
刘石亮是世界花卉协会新加坡分会会长,在新加坡开了间花艺学院,已有22年历史。过去玩赏花艺的多是地位显赫之人,现在越来越多的白领、工薪阶层学习花艺,为了减压,也为了怡情。
生活化的插花艺术是刘石亮认为的最理想的插花意境:清晨起来,随心所欲地插花,享受与自然打交道的快乐。“学的功夫都在前面,先把基础打好,把哲学放在心里,到后面把这些都扔掉,进入一种纯粹享受过程的阶段,开始玩花,而不是被花玩”,他说。
如今,除了花艺师,刘石亮还是世界花卉协会等多个国际花艺组织认证的教师评估员。在日本、韩国和东盟各国,他多次受邀演讲,受到无数学生追捧。
“我的秘诀就是要付出,热爱一定要有,花艺容易学,但很难精,就像金字塔一样,越走越难”,刘石亮说。
刘石亮曾在姐姐的花店工作,被认为是“新加坡第一花艺设计师”。“当时我自我感觉好棒,但出国交流时,才发现自己等于零”,在世界各地学习后再回国,刘石亮发现自己的设计与大众的观念产生了距离,压力很大。
“我决心要改变他们的(传统)看法”,刘石亮随后与妻子合作,开设花艺课程。但当时,“两个老师对一个学生,这个学生还是朋友,招生非常辛苦”,于是,讲好插花的故事又成了另外一门技巧,“花艺也要有很好的故事支撑”。
年轻时在服兵役的两年里,刘石亮曾在大山里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我觉得植物很强,它们破土而出,阳光太猛时,植物没有办法遮阴,只有坚持,给我鼓励和力量”,他自己奉行的花艺哲学就是“向前看”,也希望通过教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花艺,爱上花艺。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采写:南都记者 张伊欣 郑雨楠 实习生 莫郅骅 摄影:南都记者 陈志刚 陈辉
作者:张伊欣 郑雨楠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花加带你了解花艺大师们的创作理念
时代花木花艺大师亮相人民公园花艺作品展
花艺大师到你家
法国的花艺大师有:
“个性贪官”花招百出手段隐蔽 专家吁加强监督
贪官花招百出日渐个性化 诡计多端依旧难逃法网
情人节的“浪漫花招”
焰火之花道——花火大会背后的大师们
超浪漫的婚礼 花艺大师的杰作
以匠心裁剪别样花艺:Flowerplus花加联手大师重新定义鲜花消费
网址: 各有花招的花艺大师们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5736.html
上一篇: “花艺大师”现场献艺 |
下一篇: 这个3月,一起去看欢乐花花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