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丁的全称叫"紫花地丁",是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传说古时候有两个苦难兄弟在偶然中发现了它清热解毒的奇特功效。 从前,有两个要饭郎整天在一起乞讨,日久便结拜为兄弟。有一天,弟弟的一根手指突然生了疔疮,红肿发亮,痛得坐卧不安。哥哥带弟弟来到附近镇上一家卖疔疮药的"济生堂"药铺,谁知老板一看是要饭的却不"济生"了,任兄弟俩磕头求情也不行。 兄弟俩又找问了好几处,也没能买到疔疮药。转眼到了傍晚,他们来到一片山坡上歇息,弟弟突然哭起来,直叫"手指烧痛",哥哥急忙安慰着,却也一筹莫展。此时,满天晚霞照在山坡上,哥哥蓦然发现眼前有片紫草花,在霞光中格外鲜艳,便不由得掐了几朵放在嘴里嚼着,觉得苦丝丝凉爽爽的。他灵机一动,连忙把嚼着的花瓣吐出来,顺手按在弟弟的手指头上,安慰说:"先让这湿花瓣给你凉凉吧!" 没想过了一会儿,弟弟高兴地告诉哥哥,他的手指头舒坦多了,再一会儿,竟不痛了。哥哥闻之一跃而起,大声说:"哎呀,天不绝人,说不定这花草是良药,能治疔毒啊!"于是连根带叶挖了许多。回到夜宿的庙里,他们把草分成两份,一份捣烂外敷,一份煎水喝。两天后,弟弟的疔疮全好了。 想起最初求医去的那家药铺老板,兄弟俩决定扔掉讨饭棍,以上山采药为穷苦人治疗疔毒为生。后来花郎就根据这种草秸梗笔直,象一根铁钉,顶头开几朵紫花的形象,兄弟俩给草药取了“紫花地丁”的名字。
本品为常用中药,原名“紫花地丁”,始载《本草纲目》。市售商品植物来源复杂,主要有三大类:一为罂粟科植物地丁操(紫堇或布氏紫堇)习称苦地丁京津地区习用。另一类为豆科植物米口袋及其同属数种植物,习称甜地丁。再一类为堇菜科植物辽堇菜、犁头草、白花地丁等数种同科植物,习称紫花地丁,后两种全国应用较广。
1、地丁草
别名:苦地丁,紫花地丁(京津)。
来源:为罂粟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地丁草的干燥全草。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东、山西、辽宁等省。
植物形态:细弱草本,茎高10~30厘米。多分支,具棱脊。基叶根生,茎叶互生,有长柄,2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灰绿色。花腋生,总状花序,花瓣四片,紫红色。蒴果扁平长长椭圆形,内含数枚短肾形黑色或棕黑色有光亮的种子。
性状鉴别:全草,皱缩卷曲成团状。叶片多碎断,全体呈绿色或灰绿色。蒴果夹果状。黑色种子多散存于碎叶之间。气青草味,味苦而持久。
以枝叶青绿色,无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生物碱、香豆素等。
药理作用:清热、消肿、消炎。体外试验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苦、辛、寒。
归经:入心、肝经。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痈疽发背,疔疮肿毒,麻疹热毒。
临床应用:为治疗疮疖常用药,尤其适用于头面部和背部的疖肿,配蒲公英、菊花、银花等,方如五味消毒饮。
用量:复方中用9~15g,单味用30~60g。
处方举例: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银花15g、野菊花9g、紫背天葵9g,水煎服,如能加一匙姜白酒冲服更好。
2、米口袋
别名:甜地丁。
来源:为豆科植物多年生草本米口袋及其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或带根的全草,均野生。
产地:主产于中南、华北、东北等地区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主根圆锥形略似鼠尾,长10~20厘米,直径0.3~1厘米,有分歧。表面黄棕色,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根头上有多数基生叶,叶柄细长,直径约1毫米,长约15厘米,叶为羽状复叶,小叶片椭圆形。荚果圆筒形内含小米粒样种子,多枚(故名米口袋)。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呈灰绿色。气微青草臭,味微甜。
以根条粗壮灰绿色者为佳,河南、山东、湖北等省有些地区只用根不用地上部分。
3、堇菜科地丁
别名:紫花地丁、如意草(京津)。
来源:为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辽堇菜、犁头草、白花地丁、香堇、长萼堇菜等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华东、中南等地区,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全草,多皱缩卷曲,成不规则的团状,主根3~5厘米,直径1~3毫米,多分歧,土黄色。地上部分绿色或黄绿色,叶根基丛生,叶柄细长达5厘米,叶片皱缩,展开后长3~5厘米,宽约1~3厘米,长卵形或三角形等多种形式,边缘具钝锯齿,被灰白色柔毛或无毛。花茎细长顶端常具三裂蒴果,内含长圆球形淡黄棕色种子多枚。茎叶质脆易碎。气微臭,味苦而涩稍粘。以茎叶整齐,黄绿色,无杂质者为佳。
注:1、据中药志和中药鉴别手册记载还有些地区如内蒙用豆科山野豌豆的地上部分作紫花地丁。浙江、云南、安徽滁县等地,以远志科植物瓜子金称竹叶地丁。广东、广西以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称广地丁,四川以龙胆科植物石龙胆作地丁用,而陕西、四川部分地区以菊科植物蒲公英全草称黄花地丁。这些地丁应结合地区习用,注意鉴别。
2、以上多种地丁科属不同,形味各异,均作地丁药用,效用是否相同应加研究.
28,地骨皮
枸杞根皮又名地骨皮,枸杞根为什么会叫“地骨皮”呢?其中还有一段传说。
话说有一天。慈禧太后觉得胸闷,眼睛模糊。朝廷御医诊治无效。有位钱将军对御医们说起了一件事。原来,他母亲也曾患过类似的病,后来,一位土郎中,挖来枸杞根,洗净后剥下根皮。嘱其煎喝服用而病愈。众御医闻之,便推举钱将军献方。
慈禧太后立即诏令钱将军回乡搜集整理取药。钱将军不负重望,从家乡取回一大包枸杞根皮,亲自在太医院煎好药汤,送至内宫,照护太后用药。几天后,太后眼睛渐渐明朗,精神也好多了,便问钱将军用何种妙药。钱将军忖思,枸杞的“枸”和“狗”同音,为免太后生疑,便择个吉利名称“地骨皮”。太后欣然赞叹:“好,我吃了地骨之皮,可与天地长寿!”从此,枸杞根便叫地骨皮了。
地骨皮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枸杞”。
别名:枸杞根皮。
来源:地骨皮为茄科植物落叶灌木枸杞的干燥根皮。
产地:主产于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多为野生。
性状鉴别:为筒状或半筒状的卷片,大小不一。一般长约4~10厘米,宽1~2厘米,厚约3毫米。外表面棕黄色,粗糙,有错杂的纵裂纹,易剥落。内表面黄白色,有细纵纹。质较脆,易折断。断面外层棕黄色,内层灰白色。气微香稍甜后苦。
以块大,肉厚,无木心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甜菜硷、鞣酸等。
功效与作用:主要为解热。
1、解热:长于清解潮热;
2、降压:通过直接扩张血管,有中等度降压作用;3、抗菌: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肺,肾经。
功能:清热凉血,退骨蒸潮热。
主治:骨蒸劳热、肺热咳嗽,血热出血症。
临床应用:以去痨热、虚热为主。
1、用于治疗一般虚热和痨热(如肺结核的消耗热)。治有汗的骨蒸,配鳖甲、知母等,方如地骨皮汤。治小儿疳积的发热,也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
2、用于治疗肺热喘咳,间有午后发热(午后四、五时尤其),舌红苔黄,脉细数,包括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的肺热咳嗽,取其有泻肺清热作用,配桑白皮、甘草等,方如泻白散,此方尤其适用于小孩。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不要用地骨皮,有脾虚便溏者也不要用。
用量:6~12g。
处方举例:1、地骨皮汤(《小儿药证直诀》):地骨皮9g、鳖甲18g(先煎)、知母9g、银柴胡9g、孩儿参9g、黄芩9g、赤茯苓12g,水煎服。
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地骨皮9g、桑白皮12g、甘草3g、梗米6g,水煎服。
注:1、地骨皮主要为野生枸杞的根皮,其果实称土枸杞,个别地区习用。栽培者,主要用其果实,其根皮很少采用。
2、江苏浙江等省所产地骨皮,呈圆筒状,粗如姆指,整齐皮厚,色较黄,微有香气,质量佳称“南骨皮”多销出口。
3、地骨皮与北五加皮类似,注意区分:
地骨皮:外皮粗糙,内心灰白;味微苦。
北五加皮(杠柳皮):外皮紧细,内色发黄、香气浓,味极苦.
相关知识
中药罂粟花的传说
花卉集锦之十五
中药传说
中药蒲公英来历的传说
【中药传说】白芍
天竺葵之花语与寓意(传说与美丽的花海)
大荔黄花菜的传说
竹柏的花语与传说(永恒坚韧之美——竹柏的生命传奇)
风信子的花语与传说(馨香之花,花海的传说)
中药传说故事——刮骨疗毒的川乌
网址: 中药的传说之十五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58497.html
上一篇: 紫花地丁形态与功能 |
下一篇: 紫花地丁的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