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技术
组织培养育苗
1953 年首先对红豆杉配子体及花进行了体外培养。1968 年 Le Page-Degiverg 将休眠的欧洲红豆杉未成熟胚接种于培养基中,胚萌发率达 28%。1970—1973 年的进一步研究证实:可以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赤霉素以解除内源 ABA 对红豆杉离体胚萌发的抑制作用。Hu C-Y 等对 4 种红豆杉离体胚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的生长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B5 培养基上培养 14d,欧洲红豆杉、东北红豆杉未成熟胚生长良好,短叶红豆杉与东北红豆杉在 MS 培养基上生长较快,而短叶红豆杉和东北红豆杉成熟种子离体胚出现轻度休眠,杂种紫杉则出现深度休眠,将生长型胚转至 1/2B5 培养基中并添加 30μg/LGA3,短叶红豆杉离体胚萌发试管苗的生根率达 %。1998 年以来,相继有陈永勤、李志良等分别采用 B5 与 MS 培养基相结合的 BM 培养基及加入适量的 -D、6-BA、GA3 等激素以解除红豆杉离体胚休眠及用 McCown 培养基等进行组织培养研究, 筛选出 6-BA1mg/L+2,4-+AC4g/L,萌发率达 81%的最佳组合,并证明 1/4 的 McCown 更有利于幼苗的生根、发芽、成苗。可见,离体胚的萌发效果及成苗与培养基的种类及激素调节有很大的关系。
1981 年以来,Amos、McCown、Bames 等报道了用红豆杉属植物茎尖的嫩芽繁殖试验, 将培养物接种于含不同浓度 BA 的 WPM 培养基上,试验证明,低浓度的 BA 有利于嫩芽产生。
1993 年 Salandy 等将佛罗里达红豆杉针叶外植体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在含
1mg/L2,4-D 和 1g/L 谷氨酰胺的MS培养基上进行悬浮培养,结果出现了胚性结构细胞。
1995 年 Lee 和 Son 以东北红豆杉未成熟胚为外植体先在 NAA 的改良 B5 培养基或在含
2,4-D 与 KT 的 MS 或 WPM 培养基上培养,后转至无激素的培养基中诱导,均出现了体胚。
播种育苗
由于红豆杉种子的休眠长达 1a,试验证明:播种前种子采用低温湿沙层积储藏,硫酸铜浸泡处理或用 50℃白酒和 40℃的温水浸泡 20min,再用 %的赤霉素浸泡 24h, 可明显提高出苗率,缩短育苗周期。播种时间以
黔中地区南方红豆杉造林试验分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知识
黔中地区南方红豆杉造林试验分析
南方红豆杉人工造林效果研究
南方红豆杉人工造林效果探究
南方红豆杉的山地阳坡造林方法
南方红豆杉育苗及造林技术
青石冈林场南方红豆杉育苗及造林技术研究
南方红豆杉当年造林效果探讨
南方红豆杉繁殖栽培及造林技术
南方红豆杉苗木造林技术的探究
南方红豆杉仿野生林地造林技术
网址: 黔中地区南方红豆杉造林试验分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59523.html
上一篇: 西藏大规模人工培植植物活化石红豆 |
下一篇: 两棵没有二次移栽的野生红豆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