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1.分类地位
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主要危害马尾松,几乎遍及马尾松栽培区,是我国为害性最大的林业害虫。常猖獗成灾,松树一旦受害,轻则生长迟缓,重则形如火烧,使成片松林枯死。
3.形态与生活史
成虫为体色黄褐、灰褐、茶褐色中等蛾子。前翅略呈长方形,中间有一个白斑, 翅基至外缘可看到4-5条颜色稍深的波浪形纹,近翅外缘有一条由9个黑色斑点组成的斑列,后翅三角形,无斑纹。幼虫体色有棕红和灰黑色两类,一般胸部2-3 节着生毒毛带,两带之间丛生黄毛。蛹纺锤形,藏于灰白色茧内。马尾松毛虫在长江流域每年发生2-3代,以2代为主;2、3月间越冬代开始活动,6月为第一代 幼虫发生盛期,9月份为第二幼虫发生盛期,11月上旬幼虫开始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散产于松针上。
二、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
1.分类地位
桃蚜又名桃赤蚜、烟蚜,属同翅目(Homopetera)蚜科(Aphidid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其寄主广泛,可危害红叶李、梅花、樱花、桃花以及海棠、郁金香、菊花、三色堇、金盏菊、雏菊、金鱼草、瓜叶菊、香石竹、矮牵牛、仙客来、风信子、令箭荷花等多种园林植物和花卉。成、若蚜以刺吸式口器群聚在植物的叶片、嫩茎、花蕾和顶芽上吮吸汁液,引起植物生长畸形,造成叶片皱缩、卷曲,导致植物落叶,生长停滞或延迟,提前老化、早衰,也可影响开花,甚至使植物枯萎病亡。
3.形态与生活史
体微小,头胸部黑色,腹部背面有黑斑,腹管细长,圆柱形,尾片圆锥形。成虫为无翅蚜,绿色或赤褐色,若虫近似无翅胎生雌蚜,呈淡红色。每年发生数十代以上,以卵在桃、李、梅、樱桃等的枝梢芽腋、小枝分杈及树皮缝 里越冬,翌年8月开始孵化,群集芽上为害,展叶后,群集叶背。5月至初夏时繁殖最为迅猛,并转寄主为害,晚秋时,有翅蚜迁回桃、李、梅等产生有性蚜或产 卵越冬。通常干旱年份发生更为严重。
三、月季长管蚜(Macrosiphum rosivor Zhang)
1.分类地位
月季长管蚜属同翅目蚜科。
2.寄主及危害特点
主要危害月季、十姐妹、爬藤月季、小花月季、蔷薇等植物。以成、若蚜群集于新梢、嫩叶、花蕾剌吸汁液,致使花蕾和幼叶不易展开,花型变小,新梢生长缓慢,其排泄的蜜露易诱发煤污病。
3.形态与生活史
虫体长卵形,长约3-4mm,腹部末端背面的尾片比较长,有毛7-8根,触角丝状 ,长度超过虫体;腹管长圆筒形,褐色。体色与月季颜色相似,有时呈橙红色, 若蚜较成蚜浅。孤雌生殖,分有翅胎生雌蚜和无翅胎生雌蚜2型,其个体发育属不完全变态,在武汉市每年发生数十代以上,以春末夏初和秋季发生为盛。较干燥的天气有利于其发生危害。
四、黄杨绢野螟(Sylepta sp)
1.分类地位
黄杨绢野螟为鳞翅目螟蛾科(Pyralid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黄杨绢野螟主要危害小叶黄杨、瓜子黄杨、匙叶黄杨和火棘等园林植物。该虫以幼虫取食叶片,幼龄幼虫取食叶片的表皮和叶肉,5至6龄幼虫危害整个叶片,吃成缺刻状。幼虫在取食叶片同时有吐丝结巢的习性,用丝把两片或数片缀合起来,织成巢穴,咬断的叶片由丝缀合在一起,悬在枝条上,影响幼枝和芽的发育。 受害植株下部叶片发黄,植株生长受到严重影响,降低贡杨的观赏价值。
3.形态与生活史
黄杨绢野螟成虫白色,腹部白褐色,末端深褐色;翅白色,前翅缘褐色,中室内有两个白点,一个细小另一个弯曲新月形,外缘有一褐色带,后缘有一褐色带;后翅外缘带边缘墨褐色。在武汉市一年发生3代。该虫的幼虫在寄主缀叶结茧越冬,每年3月下旬至4月初是越冬代幼虫啃食新叶的盛期,第一代幼虫期在6月上旬,第二代幼虫期在7月上旬,第三代幼虫期在9月上旬左右。卵一般在叶背面叶脉附近,卵粒成纵向排列,表面没有保护物。
五、黑翅土白蚁
1.分类地位
黑翅土白蚁又名黑翅大白蚁、白蚂蚁,属等翅目白蚁科。
2.寄主及危害特点
该虫在市区主要危害樟树、杉木、女贞、水杉、柏、泡桐、枫香、海桐、枸骨等 园林绿化植物。危害时修筑泥被和泥线,有时泥被环绕整个树干周围,形成泥套,可高达3米以上;并取食树木的根茎部或在树干上啮食树皮,能从伤口侵入木质 部危害,引起树木生长不良或枯死。
3.形态与生活史
有翅成虫体长12-14mm,翅长24-25mm。头、胸、腹背面黑褐色,腹面棕黄色。全身密被细毛。头圆形,复眼和单眼略呈椭圆形。复眼黑褐色。单眼橙黄色,其与复眼的距离约等于单眼本身的长度。分飞黑翅土白蚁当年羽化,当年分飞。纬度越小,分飞越早,一般在3月下旬到5月下旬。分飞开始前由工蚁修筑分飞孔,孔突高约3—4cm,底径4-8cm,外形呈不规则的小土堆。气候适宜时,就可进行分飞。每个群体的分飞孔不等,有几个至几十个,多的可超过100个。分飞通常发生在18-20时。黑翅土白蚁巢群发育成熟后,有的可连续几年产生有翅成虫分飞,黑翅土白蚁到巢群的兴旺时期,产生有翅成虫的数量达2000~9000头,最多的产生了有翅成虫17000头,并且还存在上升趋势。黑翅土白蚁的活动和取食有明显的季节性,在福建、江西、湖南等省11月下旬开始转入地下活动。次年3月初气候转暖,开始出现危害,5-6月份形成第一个危害高峰,9—10月份形成第二个危害高峰。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省对农林作物的危害,一般雨季较轻,旱季严重。
六、紫薇绒蚧(Erioccus lagerostroemiae Kuw)
1.分类地位
紫薇绒蚧又名紫薇毡蚧、石榴毡蚧,属同翅目绒蚧科(Pseudococcid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紫薇绒蚧主要以若虫和雌成虫寄生在紫薇、石榴等花木的芽腋、叶脉和枝干等处,吸取汁液,造成树势衰弱,生长不良。又因其分泌大量蜜露而诱发严重的煤污病,使叶片、小枝呈黑色。虫口密度大时,叶片早落,开花不正常,甚至全株枯死。
3.形态与生活史
雌成虫卵圆形,暗紫红色,体刺在体背构成横列,老熟时身体覆盖白色蜡质卵囊 。若虫椭圆形,紫红色,虫体边缘有刺突。蛹长卵圆形,紫褐色,被包于袋状的 茧内。一年发生2-3代,以受精雌虫、若虫或卵在枝干的裂缝内越冬。其第一次 若虫盛孵期在4月上中旬,此代孵化相对整齐,是一年中防治的最佳时机。第二次 危害高峰在8-9月。初孵若虫很活泼,虫体爬行一段后,即定寄主,以后脱一次 皮移动一次位置。有孤性生殖现象,它耐饥力强,温暧高湿环境下繁殖快,干热对它发育不利。
七、淡剑袭夜蛾[Sidermia deprqvata (Butler)]
1. 分类地位
淡剑袭夜蛾简称为淡剑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Noctuid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该虫是严重危害草坪草的主要害虫,主要为害高羊茅、草地早熟禾、马尼拉、天 堂系列等禾木科草坪,其中以高羊茅最为嗜好。幼虫取食草坪叶片和嫩茎,使叶片枯黄,成丛枯死,似火烧状。卵常产在叶片背面,初孵的低龄幼虫在叶片上部背面取食,高龄幼虫则在土表危害草茎,并入土化蛹。
3.形态与生活史
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双栉形,前翅剑纹及内、外线黑褐色,不完整,环纹不显著,其后方有一较明显的黑褐色斜纹,后翅为半透明白色。刚孵化的幼虫为乳白色,取食后体呈黄绿色,老熟幼虫多呈褐色,在草丛下部的多为黄褐色。气门黑色明显,亚背线在各节均有一个纵向略呈淡红色的三角形斑块,组成一条明显的贯穿全身的纵带。卵块白色,上附有毛片。在武汉1年6代,每代低龄幼虫盛期分别在4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和9月下旬。以老熟幼虫或蛹在草层和表土中越冬。
八、丝棉木金星尺蛾[Culospilos suspecta (Warren)]
1.分类地位
丝棉木金星尺蛾又称大叶黄杨金星尺蛾,属鳞翅目尺蛾科(Geometridae)。
2. 寄主及危害特点
主要危害大叶黄杨、丝棉木、卫矛等植物。幼虫取食叶片,食量大,严重时可将 寄主的叶片吃光,影响植株生长和园林景观。
3.形态与生活史
其成虫体长10-15mm,翅底银白色,有淡灰色斑纹,排列不规则。幼虫黑色,群居。老熟幼虫体长28-33mm,体黑色,前胸黄色,有5个近方形的黑斑,臀黑色,胸部及腹部第6节后的各节上有黄色横条纹。在武汉1年3代,第1、2、3代幼虫盛期分别在5月上旬、6月下旬和9月下旬,幼虫结枯叶作茧化蛹,于寄主附近粘连土粒作薄茧过冬。成虫有趋光性,飞翔力不强。
九、蔷薇叶蜂(Arge pagana Panzer)
1.分类地位
蔷薇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Tenthredinid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主要以幼虫危害月季、玫瑰、蔷薇、十姐妹等蔷薇科植物。幼虫喜群集昼夜取食,受害后仅留主脉,致植物叶残花疏,失去观赏价值。
3.形态与生活史
成虫为一种小蜂,体长8-10mm,体和翅均呈烟褐色,带金属蓝光泽,腹部暗橙黄色。雌叶蜂产卵于蔷薇科植物的嫩枝条,卵孵化时,幼虫从枝条产卵裂缝爬至叶片。幼虫有4龄,有世代重叠现象,幼虫有互相残杀习性和假死性。老熟幼虫体长 20mm左右,头红褐色,体黄绿色,体节上有黑褐色瘤状突起,结薄茧化蛹。在武汉一年发生2代,5月上旬是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8-9月是第二代幼虫期,10月份幼虫入土作茧越冬。
十、黄杨矢尖蚧(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
1.分类地位
黄杨矢尖蚧又名箭头介壳虫、矢根介壳虫,属同翅目盾蚧科(Diaspidi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该虫是观赏植物危险性害虫,寄主植物有大叶黄杨、茶花、冬青、桂花、柑橘、白蜡、樱花、卫茅等花木和果树。以成、若虫群集于嫩枝和叶片上刺吸汁液,使叶片由绿变黄,甚至枝枯树死。
3.形态与生活史
雌蚧壳体长2.5-3.5mm,紫褐色,长梨形,前端尖、后端宽,呈弯曲状,中央有一条纵脊,壳点2个,黄色或黄褐色,突出于头端。雄蚧壳细长,有3条纵脊,壳点1个,黄色居端。在武汉一年3代,每代若虫盛期分别在5月中下旬、7月中旬和9月上中旬。以受精雌虫越冬。
十一、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
1.分类地位
黄刺蛾又叫痒辣子、刺毛虫,属鳞翅目刺蛾科(Cochlidiid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主要危害法桐、红叶李、紫薇、石榴、苹果、梨、梅、桃、月季等植物。初孵的小幼虫取食叶的下表皮和叶肉组织,形成透明小斑,大幼虫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吃光。
3.形态与生活史
成虫体橙黄色,触角丝状,棕褐色;前翅黄褐色,内半部黄色,外半部褐色,有 2条暗褐色斜线,在翅尖上汇合于一点,呈倒“V”字形,后翅灰黄色。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产于叶背端部,幼虫体长约2cm,略呈长方形,体色鲜艳,头部黑褐色,体背有1个紫褐色大斑,中胸突起上有4-5根刺毛,其体上的刺毛和毒毛对人体皮肤有毒害。幼虫老熟后在枝杈上结茧化蛹,茧椭圆形,坚硬,灰白色,上有纵行的黑褐条纹。在武汉一年发生2代,第1、2代低龄幼虫盛期分别在6月上旬和7月下旬。9月份即开始以幼虫在枝干上作茧越冬。
十二、光肩星天牛(Anopb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
1.分类地位
光肩星天牛亦称柑橘星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Cerambycid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主要危害杨树、柳树、梨、柑橘、悬铃木、枇杷、火棘、樱花、大叶黄杨、合欢、紫薇、海棠、桑树、无花果、罗汉松等植物。成虫啃食枝干嫩皮,幼虫钻蛀危害树木,并由排粪孔排出大量白色粪屑;影响观赏树木生长,容易风折枯死。
3.形态与生活史
成虫体漆黑色,体长20-35mm,翅鞘上散布有白色大小不一的斑点,约15-20个,鞘翅基部密布颗粒状突起。1年一代,每年6月下旬是星天牛成虫盛期,6月下旬至7月初是成虫产卵盛期,卵 孵化盛期至7月下旬。幼虫在隧道内越冬。
十三、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Maskell)
1.分类地位
吹绵蚧俗称白蜱、白蛘,属同翅目珠蚧科(Margarodid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吹绵蚧主要危害海桐、冬青、含笑、山茶、石榴、梅花、月季、木芙蓉、广玉兰 、柑橘、佛手、米兰等园林植物。若虫和成虫群集在枝叶上,吮吸汗液。植物受 害严重时,叶色发黄、枝梢枯萎,并诱发煤污病。
3.形态与生活史
雌成虫体椭圆形,橘红色,腹面平,背面隆起,产卵前在腹部后方分泌白色卵囊 ,囊上有脊状隆起14-16条纵条纹,故又俗称白条蚧。初龄若虫多寄生在叶背主 脉两侧,2龄后逐渐迁移至株干阴面而群集危害,雌虫成熟后,便一直在原固定处 取食,终生不再移动,后形成卵囊,产卵其中。雄虫有翅,较雌虫瘦小,数量也少。武汉一年3代,每代的若虫盛期分别在5月中旬、7月中旬和9月上中旬。
十四、樟巢蛾(Hyponomeuta sp.)
1.分类地位
樟巢蛾属鳞翅目巢蛾科(Yponomeutid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主要危害香樟、大叶樟,一般幼樟受害比较严重。初孵幼虫聚集叶内啃食,高龄 幼虫分散危害,幼虫的食量逐渐增大,吐丝缀合樟树每年新叶和嫩小枝条成巢悬 吊树上,影响生长和美观。
3.形态与生活史
樟巢蛾为中型蛾子,体长12-15mm,产卵于樟树两缀叶内,呈鱼鳞状重叠排列, 卵孵化后,初孵幼虫聚集二叶内啃食,每一虫巢中可有数头幼虫,巢中被害叶碎 屑、虫粪、丝网纠集在一起似鸟巢状。老熟幼虫褐绿色,体背中央和两侧具五条 纵行的线条,受惊扰后,向后跳动,吐丝下垂。一年发生2代,1、2代低龄幼虫盛 期分别在5月下旬和8月下旬。9月底幼虫开始作茧化蛹越冬。
十五、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
1.分类地位
日本龟蜡蚧属同翅目蚧科(Coccid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主要危害法桐、雪松、栀子花、火棘、山茶、含笑、月橘、红叶李、石榴、腊梅 、女贞、海棠等植物。该虫以若虫和雌成虫吮吸植物叶和枝条,受害轻时,树势 衰弱,诱发煤污病,枝瘦叶黄;受害重时,枝枯叶落,甚至分株死亡。
3.形态与生活史
雌虫无翅,介壳蜡质很厚,雄虫有翅一对。初孵的若虫体面无明显蜡质,若虫分 为4龄,1、2龄分泌“干蜡”,进入3龄后分泌“湿蜡”。体缘和背亚缘的湿蜡形 成蜡卷,背面蜡盔呈龟背状,分为8个板块。在武汉一年1代,5月下 旬至6月中旬是其卵孵化盛期。8月份成虫交尾,雄虫死亡,以受精雌虫在枝条上越冬。
十六、桑白盾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 Targini)
1.分类地位
桑白盾蚧简称为桑盾蚧,属同翅目盾蚧科(Diaspidid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其食性杂,可群集为害梅花、苏铁、桂花、茶花、碧桃、小叶女贞、月季、红叶 李、丁香、银杏等多种园林植物。以若虫和雌成虫聚集在枝条上刺吸危害。严重 时蚧壳虫密集重叠,造成枝梢枯黄萎蔫,甚至全株死亡。
3.形态与生活史
雌虫蚧壳圆形,直径2-2.5mm,中部有螺旋纹,黄色或灰白色;壳点有2个,第1壳点淡黄色,第2壳点红棕色或橘黄色。雄虫蚧壳白色,背面有3条纵脊,壳点橘黄色,居前端。预测若虫孵化盛期在6月下旬。1年3代,每代若虫 盛期分别在4月中旬、7月中旬和9月上旬。每年雄虫交尾后死去,雌虫在枝上越冬。
十七、柳毒蛾(L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
1.分类地位
柳毒蛾俗名毛毛虫、雪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Lymantriid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以幼虫危害杨树和柳树。开始在树冠下部取食,逐渐往上,一直吃到树梢。幼虫 昼伏夜出,初龄幼虫分散危害,后期有群集性。树干基部杂草枯叶多、树皮缝和 洞口多的杨树易受害。危害严重时可食尽树叶,影响市容景观,同时因幼虫有毒 毛掉在人身上对皮肤有伤害。
3.形态与生活史
成虫体长为15-26mm,体及翅均素白色,故称为雪毒蛾;幼虫:体长40-50 mm,头呈黄褐色,体背深灰色,背线明显褐色,两侧具黑褐色纵行带,各胸节与 腹节具毛瘤,上簇生黄白色长毛,故俗称毛毛虫。卵灰白色,呈块状,被白色泡 沫状胶质物。在武汉1年3代,每代低龄幼虫盛期分别在6月下旬、8 月中旬和9月下旬。每年10月份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周围土下、树皮缝隙、树洞或建筑物缝隙处结白色的薄茧越冬。
十八、卷叶蛾(Tortricidae spp.)
1.分类地位
卷叶蛾俗称卷叶虫,属鳞翅目卷蛾科(Tortricid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主要危害法桐、红叶李、杨树、柳树、桃、梅、月季、栀子花、海棠等植物。此 外,其他卷叶蛾还可危害大叶黄杨、女贞、小蜡树、金丝桃、水杉、火棘、杜鹃 、石榴等。幼虫吐丝将植物嫩叶粘结成“虫苞”,并藏匿其中取食叶片为害,使 被害嫩梢生长停滞,或造成叶片缺损。
3.形态与生活史
在南方园林植物上危害的卷叶蛾主要有三种,即:苹褐卷叶蛾、苹果小卷叶蛾和 茶卷叶蛾,其中苹褐卷叶蛾为优势种群,其老熟幼虫体长18-22mm,头近似方形,体绿色,头及胸背板后缘两侧各有黑斑,幼虫很活泼,遇惊时吐丝下垂;幼虫可转移危害多个嫩梢,老熟幼虫则在卷叶内化蛹。1年3代,各代低龄幼虫盛期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上旬和8月中下旬,以老熟幼虫在地面结茧越冬。
十九、白粉虱(Y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1.分类地位
白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Aleyrodid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主要的室外寄主有桂花、柑橘、茶、女贞、石榴、紫薇、长春藤、冬青、广玉兰 等多种园林植物。白粉虱的成虫和幼虫常群集在植株叶片背面吸取植物汁液,使受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枯死。同时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引起煤污病的发生,并影响植株的生理代谢。此外,还可传播病毒病。
3.形态与生活史
雌成虫体长1-2mm,翅半透明,附有白色蜡粉,卵椭圆形,淡黄色,以卵柄着生于叶上,蛹壳近椭圆形,羽化后蛹壳透明,壳薄而软。该虫温室内一年发生10多代,在室外每年4月初开始危害一直到10月底,以7、8两月为重。温室内可终年繁殖,产卵量大,世代重叠严重。每年以幼虫及蛹越冬。
二十、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
1.分类地位
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俗称野老虎、黑条虫,属鳞翅目夜蛾科。
2.寄主及危害特点
在园林上主要危害荷花、睡莲、香石竹、大丽花、万寿菊、鸡冠花、月季、马蹄 金草皮,是一种食性杂的暴食性害虫。以幼虫食害寄主叶片、花和果实,暴发时将叶片吃成光杆或仅留叶脉,叶片吃光后又成群迁移它处。低龄幼虫群集叶背啃 食叶肉成筛网状,2龄以后分散危害,晴天躲在阴暗处或土缝里,夜晚出来危害。
3.形态与生活史
成虫体暗褐色,前翅灰褐色,表面多斑纹,从前缘中部到后缘有一灰白色阔带状斜纹。后翅白色,仅翅脉及外缘暗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0mm,头部褐色,体背各节有一新月形黑斑和黄白色点。在武汉1年5代,每代低龄幼虫盛期分别在4月上旬 、5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中旬和9月下旬。以蛹或幼虫在土中越冬。
二十一、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 (Kuwana)]
1.分类地位
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Pseudococcid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该虫主要危害小叶白蜡、大叶白蜡、小叶女贞、金叶女贞、桂花等 。粉蚧雌成虫、若虫常群集寄主嫩梢、叶腋和叶片基部危害,使叶片卷曲枯死, 树体衰弱,煤污病严重,嫩枝和幼芽停止生长并且枯死。
3.形态与生活史
粉蚧雌成虫椭圆形,扁平,体长约2mm左右,体淡紫色,背面被覆有较厚的白色蜡粉,体边缘蜡丝粗短,体末1对蜡丝显著突出。雌成虫产卵期分泌白色棉絮状卵袋,卵粒椭圆形,约长0.3mm,淡黄色。雄虫有翅,前翅发达,后翅退化。武汉一年3代,5月中下旬为第1代若虫盛发期,7月中下旬为第2代若虫孵化盛期,第3代若虫在8月中旬孵化。每年10月份主要以卵、少数 以受精雌成虫越冬。
二十二、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 WEsaki et Takeya)
1.分类地位
梨网蝽又名梨叶军配虫,俗名花编虫,属半翅目(Hemiptera)网蝽科(Tingid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主要危害火棘、梅花、樱花、杜鹃、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意杨、月季和樟树。 成若虫刺吸寄主叶片呈苍白状,并分泌黄褐色粘液和粪便,使叶片呈现锈状斑, 引起叶片枯黄早落。
3.形态与生活史
成虫体长3-4mm,全体黑褐色,翅鞘左右相合成“X”状,胸部及前翅面密布网状 纹。卵椭圆形,向一端弯曲。若虫暗褐色无翅。腹节两侧有数个刺状突起。在武 汉1年发生4-5代,以成虫在落叶、裂缝中越冬。每年4、5月份成虫开始活动,多 集中于叶背产卵,在叶片背面刺吸,危害隐蔽,但繁殖迅速,而且世代重叠,成、若虫同时危害,10月底以成虫越冬。
二十三、大蓑蛾(Cryptothelea variegata Snellen)
1.分类地位
大蓑蛾又名口袋虫、大袋蛾、避债蛾、皮虫等,属鳞翅目蓑蛾科(Psychidae)。
2.寄主及危害特点
主要危害悬铃木、枫杨、柳、榆、槐、栎、杨、香樟、冬青、茶及果树。幼虫藏 在丝织的袋内,雌虫终生在袋内,交尾后产卵在袋内,卵孵化也在袋内,小幼虫 孵化后从袋囊爬出,靠风力吐丝扩散,缀叶片筑成袋囊,袋囊随虫体而大。幼虫 具耐饥性,一般在旱年易猖獗成灾。
3.形态与生活史
成虫体中型,雌雄异型。雌虫体长约25mm左右,无翅,无足。雄虫体长18mm左右 ,有翅,体黑褐色,触角双栉齿状,前翅近外缘有4-5个透明斑。 在武汉1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袋囊内越冬。每年5月份成虫盛发并交尾产卵,6月份孵出幼虫为害,以7、8、9三个月危害最严重。11月份开始越冬。
二十四、山楂红蜘蛛(Tet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
1.分类地位
红蜘蛛又称朱砂叶螨,故山楂红蜘蛛又名山楂叶螨,属蛛形纲(Arachinida)。
2.寄主及危害特点
寄主植物有苹果、桃、梨、山楂、海棠、木芙蓉、木槿、桂花等多种园林植物。 早春聚集嫩芽、叶背面为害,有吐丝结网习性,被害叶生黄白色小点渐至焦枯脱落。
3.形态与生活史
雌成虫卵圆形,体长0.5-0.6mm,体背前方隆起稍宽,有细长刚毛。雄成虫较雌 虫小,体长0.4mm,尾端尖削。体色深红或锈红色,可随寄主种类而有差异。卵圆 球形,光滑,初产时黄白色,后变橙红色,卵多产在叶背主脉两侧茸毛或丝网中 。初孵幼虫足3对,黄白色圆形。江南1年发生20代左右,以雌成虫在土块缝隙、 树皮裂缝及枯叶等地群集越冬。每年7-8月繁殖最快,天气干旱会加重发生。
相关知识
园林“五小害虫”危害及防治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
林木枝梢害虫的主要种类和危害特点有哪些?
园林常见害虫发生和防治标准
春季园林蛀干害虫的防治方法
危害花木的常见害虫.pptx
园林植保︱园林“五小害虫”的防治
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种类及综合治理技术
《园林五小害虫》PPT课件.ppt
【园林知识】警惕!这些园林害虫即将发生
网址: 园林害虫的种类及危害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6101.html
上一篇: 常见叶甲对园林植物的危害与防治 |
下一篇: 7~10月份园林苗木中最常见的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