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明珠深处,花滩子水库的碧波倒映着蓝天;武陵山区的农田里,新建的灌溉管网延伸向远方;村寨院落中,洁净的自来水顺着新铺的管道流进农家。2023年5月,铜仁市启动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将水网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要务全力推进。

截至2025年7月,纳入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内的43座骨干水源工程已完建28座,铺设输水管道586.52千米,新增供水总量3.26亿立方米,一张纵横交错的“水网蓝图”正在黔东大地上徐徐展开。
速度与担当:锻造水网“大动脉”
在花滩子水库施工现场,技术工人操作着混凝土运输车忙碌不停,首仓混凝土的浇筑声打破了群山的沉寂,这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较原定计划提前186天实现节点突破,标志着水库主体工程正式进入填筑施工阶段。这座总投资32.01亿元、库容1.13亿立方米的巨型水利枢纽,自2024年5月31日开工以来不断刷新“铜仁速度”。建成后,它将如一座巨型“水塔”,有力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切实满足思南县等地区33.73万城乡居民、工业园区及5.01万亩灌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铜仁市的水网攻坚战,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在思南县,水利扶贫三期工程加快推进,宽坪乡、大坝场镇等五座水厂主体工程已全面完工;在玉屏与岑巩交界处,车坝河水库工程用地预审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项总库容1.145亿立方米的工程,建成后将一举解决铜仁中心城区112万人、江口县12万人、玉屏县20.2万人的用水难题,让更多人告别“饮水愁”的日子。
民生与保障:贯通城乡“幸福源”
在石阡县龙塘镇消溪村,拧开新装水龙头的刘奶奶看着汩汩涌出的清泉,脸上绽开了笑容:“甜,这水太甜了!”这朴实的感慨,正是铜仁市农村供水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生动缩影。在曾经饱受干旱之苦、被称为“四大旱乡”之首的思南县孙家坝镇,如今随着自来水入户工程的全面实施,乡亲们也彻底告别了“望水兴叹”的岁月。截至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跃升至93.83%,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43.18%。

为让农村群众从“有水喝”到“喝好水”,铜仁市聚焦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开工建设了8处水网连通工程、26处规模化供水项目及28座山塘治理工程,构建起更为完善的供水骨干网。同时,通过积极落实原水标杆水价、全面推行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等系统性举措,农村供水工程的布局显著优化,运行管护效能全面提升。一套“平急两用”的农村供水应急保障体系也在此过程中健全完善,让百姓用水更安心。
村民家里遇到供水不正常、水质异常等情况,只需拨打“农村供水保障明白卡”上的电话,管水员就会马上上门解决,贴心服务打通了保障民生的“最后一公里”。
产业与振兴:浇灌乡村“致富田”
这股“放心水”更源源不断地浇灌着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在万山区茶店街道白岩村,1200米的灌溉渠修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工人师傅们顶着烈日铺设渠道,只为让水稻“喝饱水”。万山区以水利惠民为抓手,科学调度水资源,全区43座蓄水水库(水电站)严格遵循“应蓄尽蓄”原则,为水稻生长关键期用水提供坚实保障,为秋粮丰收、粮食稳产夯实根基,用“水利之力”牢牢守护粮食安全底线。

高标准农田输配水工程的建设正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铜仁市以系统化思维统筹推进此类工程,不仅精准补齐农业灌溉的“毛细血管”短板,更通过智能闸阀、节水喷头等设施升级,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从保障粮食作物稳产增收,到支撑精品水果、生态蔬菜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这套“水保障”体系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它浸润着沃野良田,让昔日的旱田变成丰产田;催生着产业新局,让特色种植养殖鼓起农民腰包;托举起“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图景,让汩汩清流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金钥匙”。

水,曾经是铜仁发展的瓶颈。乌江穿城而过,百姓却饱受工程性缺水之苦;雨量丰沛,农田却常因旱减产。如今,在武陵山深处,潺潺水声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这水流过家家用上自来水的村寨,流进窗明几净的农家小院;流过旱涝保收的万亩良田,孕育出金黄的稻穗和饱满的果实,见证着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水利兴,则百业旺。在黔东大地上,铜仁正以水网建设为笔,以汩汩清流为墨,书写着水安全保障的新篇章,描绘着城乡共兴的新画卷。
记者:刘艺编辑:陶钰二审:田政三审:张璇月总值班:郝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