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单县,有一位普通农民凭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村庄的命运。
他就是袁福君,11岁那年,他发现了濒临灭绝的“罗汉参”幼苗,经过34年的奋斗,他成功将这种古老的药食植物复兴,带动了当地的农业发展,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罗汉参”曾在明清时期广泛种植,因为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甚至曾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
但由于特殊的生长条件和战乱,它逐渐消失。
袁福君的发现和努力,让这种几乎绝迹的植物重现了生机,还助力了乡村的振兴!
11岁少年发现罗汉参幼苗
1962年,年仅11岁的袁福君正在山东单县的村庄中玩耍。
那一天,他在田野间偶然发现了一棵长相奇特的植物幼苗。
出于好奇,他将这棵小小的植物挖了起来,带回了家。
谁能想到,这一看似平凡的举动,竟然成为了改变他一生的契机。
当袁福君的父母看到这棵幼苗时,立刻认出了它的身份——这正是当地历史悠久的药食两用植物“罗汉参”。
在明清时期,罗汉参因其卓越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被当作贡品上交朝廷,曾经在黄河流域一带广泛种植。
随着历史的变迁,战乱的发生以及土地的开发,这种植物的种植逐渐消失,进入了濒临灭绝的状态。
虽然罗汉参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广泛种植,但袁福君的发现为这一物种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父母的指导下,他开始小心翼翼地栽种这几株幼苗。
这个过程中,袁福君对这种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将其作为自己的责任,尽最大努力去培养它,让这种古老的植物重新焕发生机。
由于当时缺乏相关的种植经验和科学方法,袁福君在后来的种植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尽管如此,他没有放弃,而是一次次摸索、总结经验,直到渐渐掌握了种植的技巧。
34年不断摸索的种植之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福君逐渐长大成人,但他始终未曾放弃对罗汉参的种植。
从最初的几株幼苗,到后来的几亩地,袁福君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
种植罗汉参对土壤的要求非常高,必须是在半沙半淤的高岗地上才能生长良好。
这样的土地不仅需要良好的透气性,还要能保持一定的水分,适合罗汉参的生长。
而且,罗汉参对于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生长的前中期需要湿润的环境,而炎热的气候则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温度过高,罗汉参的根系会受到损害,导致植物生长受阻。
更为棘手的是,罗汉参怕涝,过多的水分会使根部腐烂,因此在浇水时必须特别注意。
同时,种植过程中袁福君还遇到了不少天灾人祸:有时是暴雨过后,土地积水,导致植物被淹死;有时是干旱季节,罗汉参缺水而枯萎。
甚至在某次干旱季节,袁福君的不小心导致土地着火,烧毁了不少罗汉参。
袁福君坦言,在最初的种植过程中,他几乎经历了所有可以预见的麻烦。每一次失败都会让他沮丧不已,但他依然没有放弃。
他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尝试改进种植方式,从施肥、浇水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摸索并总结经验。
虽然过程中困难重重,但袁福君并未放弃,而是逐步解决了各种问题,最终成功地掌握了罗汉参的种植技术。
到1996年,他终于能够大规模种植罗汉参,并在村里的其他农户中推广这一种植技术。
复兴之路
随着袁福君在罗汉参种植方面积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他意识到单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已经无法满足罗汉参发展的需求。
为了让这种珍贵植物得以复兴并惠及更多农民,袁福君决定带领村里其他农民一起种植。
但罗汉参的种植并不像其他作物那样简单。
由于它不能重茬,每种植一次土地需要至少10年的恢复期,甚至更长时间,这就限制了种植面积的扩展。
罗汉参对水、肥等因素的要求非常精细,一旦出现气候异常或管理不当,都会对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
袁福君深知,要想大规模推广罗汉参,必须克服这些限制。
1996年,袁福君开始与其他农户合作,推动罗汉参的集体种植。
虽然这一过程面临着不少挑战,但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生产技术逐步完善。
罗汉参的市场需求也逐渐增长,因为它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还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和中医药市场的青睐。
为了进一步提高罗汉参的市场竞争力,袁福君还推动了其深度加工产业的发展。
通过加工成不同形式的产品,罗汉参的附加值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更高的收入。
2013年,罗汉参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一认证为其品牌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单县的罗汉参已经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并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和投资者。
袁福君的坚持和努力,不仅使得罗汉参从几乎绝迹的状态中复兴过来,还成功地推动了这一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村庄的经济增长。
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种植罗汉参实现了增收致富,罗汉参已经成为单县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袁福君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坚韧、执着与创新的传奇。
通过34年的努力,他不仅复兴了一种几乎灭绝的植物,还成功地将罗汉参产业化,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帮助了无数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袁福君的奋斗精神和智慧,不仅改变了单县的经济格局,也为全国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罗汉参的成功复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展示了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袁福君的故事不仅激励着更多的农民投身农业产业,也为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罗汉参产业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关知识
曾几乎绝迹!山东农户11岁时发现1棵幼苗,花34年让它走出绝境
关于绝境逢生的句子
绝境逢生作文(精选28篇)
关于绝境逢生的励志格言
消失34年重现!上海毛茛的奇迹与保护之路
10年努力只为让消失的它“回家”
“消失”34年重现,常被误当成杂草除掉,工作人员:活体第一次见
走出绝境的秘诀是拼命抖掉身上的泥土……
消失”34年重现,常被误当成杂草除掉,工作人员:活体第一次见
栀子花最多茉莉犹在 白兰花快绝迹
网址: 曾几乎绝迹!山东农户11岁时发现1棵幼苗,花34年让它走出绝境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66428.html
上一篇: 栀子花怎么养?栀子花的种植方法和 |
下一篇: 安徽露天甘蔗种植的最佳时间(甘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