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5月26日讯(记者 罗鹏华 通讯员 黄敏 黄杨慧)品读文学经典,体味红楼百态。5月25日,红学学者、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张霁做客“光明大讲堂”,以《一抔净土掩风流:林黛玉形象背后的“士”之传统》为题,带领听众透过文本表层,直抵曹雪芹创作本心,还原一个具有“士人气节”的真实黛玉形象。
“提到林黛玉,大家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是什么形象呢?”张霁以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引发听众思考。她指出,很多观众对林黛玉的形象认知源于87 版《红楼梦》电视剧中陈晓旭塑造的经典形象。然而回归原著文本,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爱开玩笑、性格活泼、容貌极美且偏爱鲜艳服饰,但是在影视改编过程中,这些特质未能得到充分展现或者有所偏差,比如原著中的鲜艳服饰到了电视剧中变得素淡清雅。这类“刻板印象”的影视化改编令原著中立体丰满的黛玉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被简化了。她还介绍道,从影视、年画到当代文创产品,林黛玉的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有两条主线,或者更多。”张霁谈到,《红楼梦》描写了宝黛爱情和家族兴衰交织的双主线。她还解读了“木石前盟”的神话设定和黛玉“还泪”的象征意义,强调意象在文学中非常重要,并以安徒生《海的女儿》中人鱼公主“用声音交换双腿”以及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中“大战风车”的意象为例,指出经典的意象会构成文学作品的本质。
“从文学创作的本质来说,小说的主人公身上往往体现了作家的价值观。”她梳理了曹氏家族从江宁织造的鼎盛到被抄家的跌宕,指出这种独特的人生体验深刻影响了曹雪芹的创作。她进一步分析道,曹雪芹本人具有魏晋名士般的风骨,这种气质也投射在他笔下的林黛玉身上。
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张霁勾勒出一个立体的林黛玉形象: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养;其清瘦的体态象征魏晋名士的傲世抗俗;所谓“风流”实指其洒脱不羁的文人气质。她喜欢看书,也是一位真正的诗人。张霁还对比了黛玉与宝钗的创作差异,指出宝钗擅长命题诗词,黛玉则以自发创作见长,强调作家创作的最好作品往往是出于本心的自发创作。从环境象征来看,黛玉居住的潇湘馆翠竹环绕,抽中的“风露清愁”芙蓉(实为木芙蓉)花签,分别暗喻着文人高洁的气节与孤标傲世的风骨。而她展现的热情率真、真诚坦荡,更是传统君子品格的生动体现。
讲座中,张霁重点剖析了黛玉葬花的意象,追溯其文学渊源——从南朝庾信到明末清初杜濬的葬花传统。她指出《葬花吟》中“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叩问,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伤,更是对整个士人阶层依附性处境的深刻隐喻。在张霁看来,曹雪芹借黛玉之口,道出了清代“士人”在文字狱和理学压制下的精神困境,以及对自由和诗意的永恒追求。
在互动环节,听众积极参与提问与讨论,提出了“如何看待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神瑛侍者、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和贾宝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张霁结合文本细节,以其深厚的红学功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耐心地解答。
本场讲座既生动有趣,逻辑严谨,又能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张霁通过对《红楼梦》原著的深入解读,不仅还原了林黛玉这一经典文学形象所蕴含的魏晋风骨与君子品格,更揭示了其背后承载的中国传统士人精神,让听众重新认识了这一文学形象的永恒魅力与文化价值。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知识
《红楼梦》“癸酉本”:大众“红学”盛开出的“恶之花”
《黛玉葬花》葬花情节的文化解读.pptx
品读【红楼梦】【黛玉葬花】曹雪芹是如何写黛玉葬花的
红楼梦选段黛玉葬花(四篇)
“开生面,立新场”——“黛玉葬花”的微观行文
伤春悲秋:黛玉“葬花”委婉传递出的隐喻和忧愁
黛玉葬花读后感(通用14篇)
黛玉葬花的故事简介 黛玉为何要葬花
花瓣落尽,生命短暂:黛玉葬花的美学情怀
从看《黛玉葬花》到“陪”黛玉葬花
网址: 孤标傲世的葬花诗人:红学学者张霁细读文本,深度还原黛玉形象背后承袭的魏晋风度和“士”之精神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70289.html
上一篇: 孤标傲世偕谁隐——论林黛玉与陶渊 |
下一篇: 一样花开为底迟,孤标傲世偕谁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