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诗词赏析】品读写竹诗词,感受古人情怀

【诗词赏析】品读写竹诗词,感受古人情怀

赏析

诗词

俗话说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拥有着

宁折不弯的骨气

谦逊博大的胸怀

还有着超凡脱俗的眼界

载文传世的担当

做人当君子,君子当如竹

让我们一起来

读诗中竹

品心中竹

愿生活如竹一样节节向上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

《竹石》是清代书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充分表现了劲竹顽强的生命力和刚毅的性格。后两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炼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傲然挺立。此诗借物喻人,诗人通过吟咏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语言通俗而有新意,虚实结合,情景相生,饶有理趣。

作者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山东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扫码听诗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扫码听诗

新竹

【清】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

十丈龙孙绕凤池。

译文

新生的竹子能够超过旧有的竹子,完全是凭仗老竹的催生与滋养。等到第二年再有新竹长出,它也开始孕育新的竹子了,就这样池塘周围布满了郁郁葱葱的幼竹。

赏析

《新竹》是清代诗人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竹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需老一辈的积极扶持,表达了后辈对长辈扶持的感恩;后两句是展望,用以表现新生力量会更强大。全诗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辨证思想。语言简单,却富含哲理。

作者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山东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资源使用指南

“诗词大典”小程序,品诗词之美,扬文化之粹。走过“四季”、跨过“朝代”、抒发“豪情”、寄情“山水”,引导读者进入诗意的美的殿堂。

欢迎关注“昆明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点击菜单栏【数字体验】—【诗词大典】,即刻开启诗词之旅~

昆明市图书馆

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心灵|沐浴书香

相关知识

彼岸花诗词赏析——妖娆孤寂中的生死之思
【诗词里的传统节日·端午】品读家国情怀 “粽”享美好生活
兰花的诗词赏析.docx
企业环保诗词.doc
古人咏春的诗词
古人咏花诗词大全(15篇)
菊花诗词赏析: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秋韵之花
古人咏花诗词
水仙花经典诗词赏析(描写水仙花的诗词)
兰花的诗词赏析.doc

网址: 【诗词赏析】品读写竹诗词,感受古人情怀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8257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竹的文化史:画竹、咏竹、用竹,为
下一篇: 携手创新科技面料,看张义超“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