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中药药性表格图解解析.doc

中药药性表格图解解析.doc

药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麻黄辛、微苦,温肺、 膀胱①发汗解表②宣肺平喘 ③利水消肿①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 ②用于咳喘实证, ③用于水肿兼表证者,解表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1.5-10g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用。桂枝辛、甘,温肺、心、 膀胱①发汗解肌②温通脉 ③通阳化气①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 ②风寒湿痹,寒血滞之月不调、痛、闭及癥瘕。 ③阳虚水肿、痰饮证。 ④胸痹作痛,阳虚心悸。 ⑤虚寒腹痛。3-10g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故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诸出血证忌用,孕妇及月过多者慎用。紫苏辛,温肺、脾①发表散寒 ②行气宽中 ③安胎 ④解鱼蟹毒①风寒感冒,咳嗽胸闷。 ②脾胃气滞证。 ③气滞胎动证。 ④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不宜久煎。叶长于发表散寒,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解毒。5-10g本品辛温耗气,故气虚和表虚者慎用。生姜辛,微温肺、脾①发汗解表②温中止呕 ③温肺止咳 ④解毒①风寒表证。 ②胃寒呕吐。 ③风寒客肺的咳嗽。 ④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煎服或捣汁冲服。3-10g本品辛温,故阴虚内热及热盛者忌用。荆芥辛,微温肺、肝①祛风解表②透疹止痒③止血①风寒表证,风热表证。 ②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③疮疡初起有表证者。 ④(荆芥炭)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不宜久煎。荆芥穗发汗力强。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须炒炭用。3-10g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脾①祛风解表②胜湿 ③止痛 ④解痉①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 ②风寒湿痹,风湿疹痒。 ③破伤风,小儿惊风。入煎剂、酒剂或丸散。3-10g本品味辛微温,伤阴血而助火,故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用。羌活辛苦温膀胱、肾①解表散寒②祛风胜湿③止痛①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风寒头痛。 ②风寒湿痹。内服煎汤或入丸散3-10g气烈,用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不宜;辛温燥烈,伤阴耗血,故血虚痹痛、阴虚头痛慎用。藁本辛温膀胱肝①发表散寒②祛风胜湿③止痛①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颠顶头痛。 ②风寒湿痹。内服煎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汤洗3-10本品辛温发散,故血虚头痛及热证忌用。细辛辛温有小毒,肺肾心①祛风散寒 ②通窍 ③止痛 ④温肺化饮①风寒表证(尤宜鼻塞、头痛、肢体疼痛较甚者),阳虚外感。 ②鼻渊头痛。 ③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 ④寒饮咳喘。内服;外用适量,可研末吹鼻、塞耳、敷脐或调涂。亦可煎汤含漱1-3g粉末0.5~1g。辛香温散,故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或肺热咳嗽者忌用。有小毒,故用量不宜过大,尤是研末服更须谨慎。反藜芦。 白芷辛,温肺胃①发散风寒②通窍止痛③燥湿止带④消肿排脓①外感风寒或表夹湿兼头痛鼻塞 ②阳明头、眉棱骨、鼻渊头、牙痛。 ③风寒湿痹,寒湿带下。 ④疮疡肿毒。内服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磨掺末或调敷3-10g。本品辛香温燥,故阴虚血热者忌服。香薷辛,微温肺胃脾①发汗解表②和中化湿③利水消肿①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证。 ②水肿,小便不利。利水退肿须浓煎。3-10g。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有汗者忌用。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肺①散风寒 ②通鼻窍 ③除湿止痛④止痒①鼻渊头痛,风寒头痛,表证夹湿。 ②风湿痹痛,风湿疹痒,疥癣。煎服,或人丸散3-10g。辛温有毒,过量服用易中毒,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故用量不宜过大,血虚头痛不宜服。 辛夷辛温肺胃①散风寒 ②通鼻窍①风寒头痛鼻塞, ②鼻渊头痛。内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3-10g。本品辛温香燥,故阴虚火旺者忌服。西河柳辛温肺胃心①发表透疹②祛风除湿①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②风寒湿痹。内服;外用适量。3-10g辛温发散,大量令人心烦,内服不宜过量,麻疹已透及体虚汗多忌薄荷辛凉肺肝①宣散风热②清利头目③利咽 ④透疹 ⑤疏肝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②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证。 ③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④肝气郁滞,胸闷胁胀。不宜久煎。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2~10g本品发汗耗气,故表虚自汗者不宜用。牛蒡子辛,苦,寒;肺胃①疏散风热②宣肺利咽③解毒透疹④消肿疗疮①风热感冒,温病

相关知识

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的研究概况.doc
基于化学元素的部分中药药性量化方法的比较研究
中药药性与配伍原则
天冬药性及配伍规律研究
花类中药的药性浅析
《中药的药性理论》课件
中药麦冬药性与功效
中药药性理论题库及答案.doc
按中药药性分类查询
中药款冬花的药性、应用与归经等

网址: 中药药性表格图解解析.doc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8334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每天一味中草药:紫苏
下一篇: 关于熬药的23个小知识,原来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