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京花强“芯”

京花强“芯”

  花木产业是“美丽产业”,是服务高质量生活的重要载体。我国花木产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全面展示品种创新、技术研发、生产经营、市场流通等产业发展成果与特色,《中国花卉报》调研组深入全国花木特色产区,及园林、花木龙头企业进行调研采访,将陆续推出“中国花木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系列深度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改变一个产业。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种子一时被人们称为农业的“芯片”,花卉育种工作也受到各地高度重视。
  北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花卉研发工作。《中国花卉报》“中国花木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组了解到,经过多年坚持,北京花卉育种研发已结出丰硕成果,并逐步探索出花卉科研成果转化的可行之路。

协作攻关院企共筑“京花”品牌

  每年4月底,北京主要环路分车绿化带内,艳丽的月季花次第开放,从初夏绽放到深秋。世界月季联合会前主席Kelvin Trimper曾发出感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首都,能像北京这样把月季种得这么美!”
  截至目前,北京市自育月季新品种已超过40个。在2016世界月季洲际大会上,共评出15个中国自育月季新品种金奖,北京市就囊获了11个。这些品种在2019北京世园会上同样展现出卓绝风采。
  绽放的不只是月季,北京市在菊花、百合、牡丹、观赏草及花坛花境类等品种选育方面也硕果累累。
  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十多年来,北京市共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证书)花卉新品种200余个。其中十三五期间,选育花卉新品种114个,实施花卉地方标准41项。
  之所以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除了北京花卉科研人才济济,国内顶尖农林科研院所多、硬件好之外,更离不开政府的科学谋划、引导与扶持。
  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花卉新品种、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从2006年开始充分利用首都科技优势、集中力量、联合攻关,2010年4月又专门组织成立了北京花卉育种研发专家顾问组,成立了14支育种研发创新团队及配套的创新示范基地,集中开展月季、菊花、百合、花坛花境等八大类育种研发工作。后来,研发团队发展到20支。
  每个研发团队设置一名负责人,由2至3名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团队,同时与创新示范基地合作,使科研与生产、市场紧密结合。

成果丰厚新品种填补国内空白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俞红强团队培育的芳香型月季新品种‘甜蜜的梦’,被称为“最香月季”。目前,团队共培育芳香月季新品种20多个,填补了我国自育芳香月季品种的空白。
  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培育的花园小菊,可以完全替代国外品种,被成功应用于国庆天安门广场、长安街等国家重大活动的花坛布置中。打破了外国品种长期垄断的局面,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北京农林科学院黄丛林团队在功能菊花的开发上颇有成果,‘玉台一号’药茶两用菊保健成分高、适生范围广,开发出了花茶、饮料、菊花酒等衍生产品,均已上市销售。
  北京农林科学院观赏草团队武菊英研究员挖掘和利用我国观赏草资源,培育出‘紫光’狼尾草等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观赏草的空白。
  北京农学院赵祥云教授带队开展百合野生资源调查、评价,选育出一系列适合露地栽培、能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庭院百合。
  而北京的市花月季,以前是国外品种“一统天下”,而现在,‘北京红’、‘红五月’等自育品种逐渐走上街头,用量不断增加。
  北京花卉自主新品种选育的方向,不仅是满足园林绿化应用,而且在功能性花卉、家庭园艺品种等方面都颇有成果。在填补国内空白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自育品种走进应用场景。
  相比于国外品种,北京育种研发团队选育的花卉品种更“服水土”、“接地气”,也更受国人的喜爱。
  适应国内气候、景观效果好是育种团队在花卉选育时的重点方向。以月季为例,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葛红团队在开展月季品种选育之初,以原产新疆、抗寒性强的蔷薇资源做亲本,挖掘和创造了一批优良的抗寒种质,并从中筛选出了优质高抗的月季新品种。比如‘粉色回忆’花期长,多季开花,花期能持续到12月,粉色的花朵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显娇嫩美丽。‘天香’抗性强,植株高大,几百朵花盛放满枝,花香怡人。
  自育花卉品种也在引领国人的消费习惯。
  还以月季为例,国外育种公司推出的月季品种,普遍花型偏小、花色浅、花香淡。这是欧洲的审美,但与北京大气磅礴、底蕴深厚的特点不合拍。所以,无论月季,还是别的花卉,尤其在城市景观中应用,我们更喜欢花大、亮丽、香味浓郁的产品。
  “每个人审美不同,品种是让大家选择的。育种公司推出新品种,也在引导市场喜好。所以我们培育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品种,希望传承和发扬中国的花卉文化。”俞红强说。

康乃馨栽培品种‘斯嘉丽’

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自育新品种的研发与繁育

“京花”新品种

多举措促转化“京花”绽放全国

  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推广自育花卉新品种100个,京内推广面积5000余亩。不少“京花”新品种和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全国的生产与园林绿化中。
  由黄丛林团队选育的‘玉台一号’是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茶菊品种。具有营养成分高、花期早、产量大、分枝能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目前在国内19个省市有接近14万亩的种植面积,带动了当地企业创收、村民致富。
  由葛红团队选育的月季品种‘燕妮’,在北京、云南均有切花生产;在河南、云南和北京等地有种苗生产,仅南阳月季基地每年销售种苗达200万株,出口20万株。
  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离不开配套的生产、应用集成关键技术。
  在采访中,武菊英告诉记者,选育过程中盗采现象很多。由于盗采单位没有采用规范的生产技术,品种出现杂化、退化,影响应用效果。所以,技术的推广在品种应用中同样关键。武菊英主持制定了观赏草系列标准,还在基地举办了推荐会,向设计师、生产者推介,助力观赏草在全国的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团队“十三五”期间在云南、贵州和江苏连云港等地进行切花百合‘京鸥’‘京艳’等品种的试种和市场试销,均取得良好效果。累计推广应用百合脱毒原种生产技术等6项配套技术,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产生经济效益5亿元以上。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团队草花新优品种和相关配套技术在北京、河北、山西、辽宁等地公园绿地、市政工程、重大节日环境布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展示,累计推广应用上千万盆(株),创造经济价值达百万元。
  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在育种创新团队成立之初,北京就开始探索新品种的市场转化问题。比如,每个研发团队与创新基地结成“对子”,进行示范推广。研发创新基地,既有国家花卉工程中心这样的国家最高级别示范基地,也有北京市花木公司等国有企事业单位,还有花卉民营公司。
  为促使北京自育花卉品种真正转化,并在“美丽北京”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市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通过筹备筹办国际国内大型花卉展会、每年举办“五节一展”花事活动等,宣传推介北京自育新优品种。2019北京世园会期间,北京园就展示自主研发花卉新品种73个;中国馆北京展区展评自育新品种113个,充分展现了北京花卉园艺科技水平。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特别重视花卉创新成果研发与转化,通过搭建平台,以转化促研发,精准打造北京花卉种业,2021年成功举办了新优花卉品种展示推介会,首次展出北京自育、秋季景观好、抗逆性突出、市场推广潜力大的新优花卉、乡土植物380个,展现“京花”魅力;建立新机制、树立新典型,通过授牌和举办专业交流活动,让园林设计师、企业参与北京花卉成果转化,最终达成合作转化花卉成果20余项,推动了北京市花卉种业发展。

落“实”政策校企深度合作值得关注

  “京花”品牌成果累累、辐射全国的同时,无论是育种者、生产者还是管理部门,也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凝聚研发团队辛勤汗水的“京花”更“闪耀”。尤其是如何在自家门口,将“京花”最好的状态展现给全国乃至世界。
  目前,北京还有不少新优花卉品种没有得到转化。记者从多家育种团队了解到,因种种原因,一些性状优良的品种(系)得不到推广应用,选育后多年仍躺在试验田。而自育花卉品种在北京的应用,除了重点示范项目,在常规项目中并不多见。
  受京内生产、推广成本的限制,生产外移现象明显。比如俞红强很早就在北京密云建有生产基地。他感觉北京花卉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用工方面,京内花卉工,每人每天工资160元,其他地区只要50元至60元。而且工人年龄普遍超过60岁,工作效率不高。加之土地紧张,地租贵,不少企业都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外地了。俞红强最后也选择了邯郸市七彩园林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解决成本与生产线问题。
  研发团队同样面临资金难处。记者了解到,目前育种进程常受到科研经费影响,有没有项目资金支持,可以决定品种选育的成败。研究过程中,也会受成果导向的影响,选育出一些有科研价值但经济价值不大的品种。
  葛红提到,曾有近十年几乎没有月季品种选育的相关经费来源,但他们想尽办法仍坚持了下来。育种人可以经受艰难的科研时光,当看到辛苦选育出的花卉品种,得到有效推广应用时,最幸福最快乐。
  至于应用,虽然近几年出台了有关“非低价中标”的规定,但价格在招标中依然重要。生产成本、推广成本高的花卉新品种还是丧失了竞争优势。这也导致除了示范性项目,花卉新品种很难在一般的景观项目中见到。
  所以目前来说,北京市花卉新品种的应用与转化,很难仅靠市场的力量实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出台,开展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试点。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既要在科研上“扶上马”,还要在推广应用上“送一程”,把政策再落落“实”。
  比如,俞红强建议,在园林绿化工程招标中对应用了自育花卉新品种的项目给予政策倾斜,拿出专项资金奖励,并在项目的评优上加分等。当然,鼓励花卉新品种应用,不是盲目应用。有些品种有科研价值,推广效果未必好。所以,无论是产业联盟,还是行业协会,都应该起到作用,在诸多产品中确定适合该城市应用的花卉新品种名录,向相关部门积极推荐,鼓励推广应用。
  对于育种团队面临的资金不持续问题,黄丛林则建议,由政府出台相应的补助政策,成立地方示范项目,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同时,由地方政府统一采购品种种植权和技术指导,按照实际推广效果和农民收入由政府付费。这样既保护了品种权,也能形成产业规模,引领地方致富。
  有人说,政策的支持力度并不能完全解决品种从研发到推广的问题,未来的品种之路,还是要靠市场化。校企深度合作,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被关注。
  中央领导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校企深度合作中,企业可以从市场角度给予育种方向建议,育种人则应在扩繁环节继续提供技术支持。打通了从品种到规模化生产应用的环节,生产出的品种才会更符合市场需求,在转化过程中走得更顺利。
  据了解,目前,不少高校与科研单位均已出台政策,在科研成果审定时,将是否产生社会效益作为考核指标。

聚力未来平台、产业聚集区将持续发力

  近年来,北京花卉育种出现了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比如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北京纳波湾园艺有限公司等,还出现了北京棕科植物新品种权管理有限公司这样帮助新品种转化的第三方机构,这被解读为靠“市场的手”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云南在这方面更突出,出现了一批像昆明杨月季园艺有限公司、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等这样有实力、育种成绩突出的民营企业。在新品种研发推广过程中,还探索出三方合作共赢模式,即育种企业和种植者同时与第三方即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市场签订销售协议,产品上市后通过拍卖市场销售,三方分利。
  北京花卉产业规模较云南小很多,龙头企业的数量少,有能力做新品种推广的代理商不足,而且北京的优势是科研单位多、水平高。所以,北京对花卉新品种研发、生产、应用的政策支持与调控,就显得格外重要。
  专家建议,北京作为全国花卉品种选育、展示、示范的地区,也可通过建立产业示范园区的手段,既解决土地问题,又引进了高标准的生产线,带动花卉新品种的生产。发挥园区产业集群优势,搭建统一的花卉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北京一直在研究花卉产业发展平台,今年年初正式启动的“北京花卉”数字交易平台,开创了全国范围内花卉交易线上线下数据融通的创新示范,将进一步提升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区花卉的交易水平,未来它还会成为花卉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转化平台。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实行“揭榜挂帅”“部省联动”等制度,开展长周期研发项目试点。北京可以继续整合强大的花卉科研资源,联合开展重大项目长期攻关。

‘玉台一号’

‘燕妮’

‘云朵’

‘香恋’

‘醉红颜’

观赏草在冬奥延崇高速的应用

“数”说话木

1999——2021年林业植物新品种授权折线图

相关知识

社区强“芯”,小区颜值品质双提升
云花赋“芯” 新花怒放
广宁京溪村举行李花文化旅游艺术节
大花蕙兰叶芯发黄如何处理
“芯·花”智能香薰艺术品设备
定制仿古字画蔡京节夫帖装裱巴西花梨木框有书法客厅办公室装饰画
11个京花新品种首次亮相春季花展
“京菊”花开!北林大这个团队培育“京林”系列菊花
小资流行家庭园艺盆栽——六出花,新手最佳种植花色「白瓣黄芯」
“京菊”花开!园林学院孙明教授团队培育“京林”系列菊花!

网址: 京花强“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840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今日二月十二“花神节”,5大习俗
下一篇: 辰山植物园译著《鲜花人类学》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