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的广袤天地中,花药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不仅以其缤纷姿态点缀大自然,更凭借独特的药用功效,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从经典古籍的记载,到民间的广泛应用,花药发挥着重要作用,让我们一同探寻多种常见花药的奥秘。
金银花:解表解毒之良品
金银花,源自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其性甘寒,归肺、心、胃经。《本草纲目》首载其名,因花先白后黄、黄白相映得名金银花,又称“双花”。《本草正》言:“其性微寒,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溃。但其性缓,用须倍加或用酒煮服,或捣汁掺酒顿饮,或研烂拌酒厚敷。”《本经逢原》称金银花:“主下痢脓血,为内外痈肿之要药。解毒去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但气虚脓清,食少便泻者勿用。”
金银花具有疏散风热的功效,可应对外感风热、温病发热初期以及中暑等病证。其清热解毒作用显著,堪称阳性疮疡、热疮的关键用药,能消散痈肿,对痈肿疔疮疗效颇佳,故有“疮家要药”之美称。其还具备凉血止痢的功效,适用于热毒痢疾、泻痢便血等症状。金银花常与蒲公英、地丁草等搭配,以强化清热解毒功效,用于疮痈肿毒。与黄芪、当归、甘草配伍,可托毒消痈,如透脓散。与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配伍,能解毒疗疮,如仙方活命饮,可治疗痈疮初起,红肿热痛,除煎服外,其药渣还可外敷。常用方剂银翘散则源自《温病条辨》,主治风热表证。但是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慎用金银花。
金莲花:清热消肿之能手
金莲花,为毛茛科金莲花属植物的花,采收时间在6~8月。其味苦性寒,归肝经、膀胱经,别名寒金莲、旱地莲等。《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金莲花“味滑苦,无毒,性寒,治口疮,喉肿,浮热牙宣,耳痛,目痛,煎此代茗”。
金莲花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热等病证;还能消肿明目,是治疗目赤肿痛、口疮的重要中药。在配伍应用方面,金莲花与菊花、甘草配伍,可治扁桃体炎、中耳炎等。当出现目赤肿痛、眼干涩时,配伍枸杞子可补益肝肾明目。若声音沙哑干涩,加玉竹或石斛可滋阴润肺。常用方剂有金莲菊草饮、清润咽喉茶等。但是脾胃虚寒者慎用金莲花。
槐花:凉血清肝之要药
槐花,为豆科槐属植物槐树的干燥花及花蕾(前者称“槐花”,后者称“槐米”),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其气味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医学入门》记载:“槐花苦平清肺汤,肠风痔痢最为良……润肺脏,凉大肠。治风肠下血,五痔便血,血痢,甚佳。”《本经逢原》云:“槐花苦凉,阳明、厥阴血分药也。故大小便血,及目赤肿痛皆用之。”《滇南本草》称槐花:“治一切大小便下血,或痔疮疼痛,脓血不止。”
槐花具有凉血止血之功效,是治疗血热出血的要药,尤其适用于吐血、便血、痔疮出血;还可清肝泻火,治疗肝火上炎之目赤头痛及眩晕。与黄连、地榆等配伍,可治疗下部血热所致的痔疮出血、便血,如榆槐脏连丸。与山栀子配伍,如槐花散,清肠凉血,疏风行气,善治风热湿毒壅滞肠道所致便血,肠风下血。与菊花、夏枯草等配伍以清肝泻火。但是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需慎用槐花。
凌霄花:化瘀祛风之瑰宝
凌霄花,为紫葳科植物凌霄的花,夏、秋二季花盛开时采摘。别名上树龙、九龙下海等。其味辛,性微寒。《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妇人产乳余疾,崩中,癥瘕,血闭,寒热羸瘦。”《本草求真》称凌霄花“即紫葳花。肝经血分药也。味甘而酸,气寒无毒……一切由于血瘀血热而成者,所当用此调治。盖此专主,热去而血自活也。是以肺痈之药,多有用此为君”。《本草衍义补遗》谓凌霄花“治血中痛之要药也,且补阴捷甚,盖有守而独行,妇人方中多用何哉”。
凌霄花具有凉血化瘀之功效,适用于血滞经闭、癥瘕积聚等;还能祛风行血,可治疗风疹瘙痒、痤疮等。治疗血瘀经闭、治血热风痒,与当归、红花、赤芍丹皮、白蒺藜合用,如紫葳散。治疗风湿兼热而致的诸癣久不愈,与黄连、白矾等配伍,如凌霄花散。但是孕妇忌用,气血虚弱者慎用凌霄花。
款冬花:润肺止咳之良药
款冬花,为菊科款冬属植物款冬的花蕾,12月或地冻前花尚未出土时采挖。其辛、微苦,温,归肺经。《神农本草经》言款冬花“味辛温。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药品化义》谓其“味苦主降,气香主散,一物而两用兼备。故用入肺部,顺肺中之气,又清肺中之血。专治咳逆上气,烦热喘促,痰涎稠黏,涕唾腥臭,为诸证之要剂,如久嗽肺虚,尤不可缺”。
款冬花具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之功效,用于新久咳嗽、喘咳痰多以及劳嗽咳血等。其止咳、平喘效果突出,祛痰作用次之,尤其擅长止咳,对寒痰、湿痰咳嗽尤为适用。与紫菀相须为用,二者一长于止咳,一长于化痰,增强止咳祛痰功效,用于多种咳嗽有痰之证。配知母、贝母,治久咳不止。若咳嗽偏寒,与干姜、紫菀、五味子同用,如款冬煎(《千金方》),能温肺止咳。止嗽散(《医学心悟》)中款冬花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多种咳嗽。但阴虚劳嗽、肺火炽盛者不宜单独使用款冬花。
旋覆花:降气止呕之妙品
旋覆花,其头状花序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旋覆花的入药部位,夏、秋二季花开放时采收。其味苦、辛、咸,性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神农本草经》谓其“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本经逢原》载:“旋覆花升而能降,肺与大肠药也。其功在于开结下气,行水消痰,治惊悸,祛痞坚,除寒热,散风湿,开胃气,止呕逆,除噫气,故肺中伏饮寒嗽宜之。”
旋覆花具有降气化痰、降逆止呕之效。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引发的胸膈痞闷、痰饮壅肺的咳喘痰多,以及胃气上逆的呕吐、嗳气、心下痞硬等。与半夏、麻黄等同用,能治外感风寒、内蕴痰湿所致的咳嗽痰多,如金沸草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赭石、半夏、生姜配伍,可疗痰浊中阻、胃气上逆的噫气呕吐、胃脘痞硬,如旋覆代赭汤(《伤寒论》)。但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忌用旋覆花,又因其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须布包入煎。
丁香:温中助阳之珍品
丁香,为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丁香的花蕾,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其味辛,性温,归脾、胃、肺、肾经。《本草新编》言:“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实治病无分彼此。味辛,气温,纯阳,无毒。入肾、胃二经,又走太阴肺脏。善祛口舌溃烂,伐逆气殊功。止噫呃气逆、翻胃呕吐。”《日华子本草》称丁香“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本草正》云:“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丁香具有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之功效,善治脾胃虚寒、胃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脘腹冷痛,以及肾虚阳痿、宫寒等。与柿蒂配伍,治呃逆,如丁香柿蒂汤(《证因脉治》),由丁香、柿蒂、人参、生姜组成,用于久病呃逆因于寒者。丁香与肉桂等分研末为丁桂散,外用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之效。但是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服丁香。
厚朴花:理气宽中健胃之花
厚朴花,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厚朴的花蕾,春季花未开放时采摘。其辛、微苦,性温。《饮片新参》记载厚朴花“微苦,温。宽中理气,治胸闷,化脾胃湿浊”。《四川中药志》描述其“味甘微苦,性温。宽胸理膈,降逆理气”。
厚朴花具有燥湿除胀,下气宽中健胃之功效,用于胸脘痞闷胀满、纳谷不香。其与旋覆花、扁豆花合用,适用于脾胃虚弱;与绿萼梅、玫瑰花、合欢花等伍用,治疗慢性胃炎。如五花芍草汤,以厚朴花、佛手花、扁豆花、绿萼梅、代代花为组方,可治疗阴虚型胃痛。
葛花:解酒醒脾之良剂
葛花,为豆科葛属植物葛的花蕾,夏季花未开放时采收。其味甘,性凉,归胃经。《名医别录》云:“葛花消酒。”《滇南本草》记载:“葛花,味甘平、微苦,性微寒。治头目眩晕,憎寒壮热,解酒醒脾胃,酒毒酒痢,饮食不思,胸膈饱胀发呃,呕吐酸痰,酒毒伤胃,吐血呕血。消热,解酒毒。”
葛花具有解酒醒脾、止血之功效,可解伤酒引发的烦热口渴、头痛头晕,改善脘腹胀满、呕逆吐酸、不思饮食等,还能应对吐血、肠风下血等病证。其与枳椇子配伍,解酒醒脾之力更著;配白茅根,止血效果更佳。如葛花解酲汤,出自《脾胃论》,可分消酒湿,温中健脾,用于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等。但脾胃虚寒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葛花。
密蒙花:养肝明目之良品
密蒙花,为木犀科醉鱼草属植物密蒙花的花蕾及其花序,于春季花未开放时采收。其味甘,性微寒,归肝经。《神农本草经疏》言密蒙花“为厥阴肝家正药……所主无非肝虚有热所致……此药甘以补血,寒以除热,肝血足而诸证无不愈矣”。《本草求真》云密蒙花“甘而微寒,功专入肝经,除热养营。盖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虚则青盲肤翳,热则赤肿眵泪……得此甘能补益,寒能除热,肝血足而诸症无不愈矣。然味薄于气,佐以养血之药,更有力焉。”
密蒙花具有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之功,可治疗目赤肿痛、多泪羞明、目生翳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等眼部病症。其与枸杞子配伍,能增强养肝明目效果;与菊花同用,清热泻火、明目退翳作用更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密蒙花散可治风气攻注、两眼昏暗等;《银海精微》中的密蒙花散适用于眼羞明、肝胆虚损。但目疾属阳虚内寒者忌用密蒙花。(钱会南 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相关知识
现代中药临床应用
如何应用花类中药
常见花类中药的临床应用
《中华本草》中花类中药外用特点应用分析
《花类中药的鉴定》课件
中药藿香的常见临床应用有什么?
中药猫爪草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应用花类中药经验
中药十八反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
花卉养生:花类中药与药膳
网址: 常见花类中药的临床应用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87572.html
上一篇: 上额窦炎吃什么药 三款中药方剂 |
下一篇: 红花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