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羊肚菌。
人们追捧它,不仅因为它味道鲜美,更因为它被赋予了“天然补品”“增强免疫力”的光环。
当人们以为把健康和财富一同端上餐桌时,殊不知,命运的账单可能早已悄悄写下。
来自法国图尔大学医院中心的研究发现,如同一道惊雷,将这个“山珍之王”与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绝症——“渐冻症”,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故事,要从风景如画的法国阿尔卑斯山说起。
这里与世隔绝,居民们过着采菊东篱下般的田园生活,长寿是这里的常态。然而,一片诡异的阴影却笼罩了一个村庄。在短短数年间,这个仅有200人的小村落里,竟先后有16人患上了一种可怕的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渐冻症”。
这是一种何其残忍的病。患者的大脑意识完全清醒,却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身体从手指、脚趾开始,肌肉一步步萎缩,逐渐失去行动、说话、吞咽乃至呼吸的能力。
它不是瞬间的崩塌,而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告别自己的身体,如同一个清醒的灵魂被封印在了一座逐渐僵硬的“石棺”里。
这个反常的“渐冻症”病例集群,引起了法国科学家的警觉。他们深入村庄,将这些患者与村里另外48名同样食用野生菌但不吃羊肚菌的健康村民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令人震惊:这些确诊的患者,全都是羊肚菌的忠实爱好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出现症状前,已经食用了长达20年之久。
他们会在春夏两季大量采摘,一次多达六磅(约5斤多),然后储存起来,常年食用。
这项发表在权威《神经学杂志》上的研究,第一次为笼罩在“渐冻症”病因迷雾中的医学界,提供了一个骇人却关键的线索:餐桌上的顶级美味,会不会就是打开绝症之门的“钥匙”?
提到羊肚菌的风险,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它的“冒牌亲戚”——鹿花菌(Gyromitra)。
这种菌外形与羊肚菌有几分相似,因此常被称为“假羊肚菌”。但它体内含有的“鹿花菌素”是明确的剧毒物,未经妥善处理食用,足以致命。因此,区分真假羊肚菌,一直是食用菌爱好者们的入门必修课,也是一道安全的“防火墙”。
然而,这次法国科学家的发现,之所以掀起轩然大波,正是因为它跨过了这道我们自以为安全的“防火墙”。
研究负责人拉格朗日博士明确指出:“所有渐冻症病例,都没有食用过剧毒假羊肚菌(尤其是雪羊肚菌 Gyromitra gigas)的历史。”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将怀疑的焦点,首次牢牢地锁定在了我们一直认为安全、美味、营养丰富的“真羊肚菌”(Morchella)之上。
科学家们大胆推测:在我们追捧的“真羊肚菌”中,可能潜藏着一种未知的、具有“延迟效应”的神经毒素。这种毒素不像传统毒药那样立竿见影,它更像一个耐心的“刺客”,在人体内悄悄潜伏、累积。
拉格朗日博士的研究,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遥远的回响。它引起了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著名环境神经科学家彼得·斯宾塞博士的高度关注。
四十多年来,斯宾塞博士一直致力于研究一种“食物源神经毒素”理论。他的目光,曾聚焦于太平洋关岛上一个叫“查莫罗”的土著族群。
在20世纪中叶,关岛爆发了一场神秘的“渐冻症-帕金森痴呆综合症”大流行,其发病率一度比全球高出50到100倍!
斯宾塞博士经过长期研究,将元凶锁定在查莫罗人的主食——苏铁种子上。他认为,苏铁种子中的“苏铁素”在人体内会代谢成一种叫甲基偶氮甲醇(MAM)的副产物。而甲基偶氮甲醇,正是一种会损害DNA的强神经毒素!
现在,最关键的连接点出现了。
斯宾塞博士指出,甲基偶氮甲醇这种可怕的神经毒素,还有一个来源——当人体代谢“肼”类化合物时,同样会产生它!而“肼”,这种常用于火箭燃料的挥发性化学物质,恰恰也被证实存在于我们今天的主角——羊肚菌之中!
这一下,所有的线索都串联起来了:从太平洋关岛的苏铁种子,到法国阿尔卑斯山的羊肚菌,一个相同的“分子刺客”——甲基偶氮甲醇——浮出水面。这为羊肚菌可能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假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生化机制支持。
既然假羊肚菌(鹿花菌)有明确的毒性,而新研究又对真羊肚菌提出了警示,那么学会分辨它们,就成了我们保护自己的第一道防线。请记住以下三个关键区别,它们就像“照妖镜”,能让“冒牌货”无所遁形。
第一招:看菌盖——“网格”对“大脑”
真羊肚菌:菌盖表面有非常明显的、类似蜂窝的凹坑,纹路不规则但有深度,像一张深邃的网。
假羊肚菌(鹿花菌):菌盖表面是褶皱的,没有清晰的凹坑,更像是核桃仁或者人类的大脑,盘绕卷曲,很不规整。
第二招:看颜色——“朴素”对“艳丽”
真羊肚菌:颜色通常比较“朴素”,多为灰色、灰黄色、浅褐色,显得很低调。
假羊肚菌(鹿花菌):颜色相对要鲜艳一些,常常呈现扎眼的红褐色或黄褐色。请记住,在野外,过于鲜艳的蘑菇往往是危险的信号。
第三招(也是最关键的一招):切开看——“空心”对“实心”
这是分辨它们最可靠、最致命的一招。
真羊肚菌:从头到柄纵向切开,你会发现它从头到脚都是完全中空的,就像一顶空心的小草帽。
假羊肚菌(鹿花菌):切开后,内部是实心的,或者充满了棉絮状的、弯弯曲曲的组织,绝不是一个通透的空腔。
请您牢记这个口诀:空心羊肚,实心鹿花。 掌握了这一招,基本上就不会认错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感到恐慌:羊肚菌不能吃了?那香菇、金针菇还安全吗?
请先不要过度焦虑。作为负责任的科普,我们必须明确几点: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法国的研究发现的是一个强烈的“关联”,但要100%证实羊肚菌就是导致渐冻症的元凶,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科学的结论,总是慎之又慎。
剂量决定毒性。 研究中的病例,都有一个“长期、大量”食用的前提。对于任何食物,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不科学的。我们偶尔尝鲜,与常年累月地把它当补品吃,风险不可同日而语。
烹饪方式至关重要。 这一点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强调,羊肚菌中的许多不明化合物(包括肼类物质)可能在高温下被分解或破坏。因此,无论如何,食用羊肚菌(以及大多数野生菌)都必须彻底、完全地煮熟,绝不能生吃或半生不熟地吃。
这绝非危言耸听。就在2024年6月,权威期刊《毒理学》(Toxicon)上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敲响了现实的警钟。研究报告指出,在2002年至2020年间,仅在美国密歇根州就发生了118起因食用羊肚菌引起的中毒事件。大多数患者出现了呕吐、腹泻和腹痛等症状,十几名患者出现肝损伤,一人肾脏受损,其他患者则报告了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这再次印证了,即使是真羊肚菌,如果处理不当或生吃,也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这些山野珍馐呢?答案是:回归理性,保持敬畏。
降低神坛: 不要迷信任何一种“超级食物”。任何被捧上神坛的食物,我们都应该多一分审慎。真正的健康,源于均衡的营养,而非依赖某一种“灵丹妙药”。
适度尝鲜: 如果您确实喜欢羊肚菌的美味,不必完全禁止。但请务必将其视为一种“偶尔品尝的美味”,而非“日常滋补的药品”。
彻底煮熟: 这是安全底线,请务必牢记。高温是许多潜在风险的“消毒剂”。
来源可靠: 尽量从正规渠道购买,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野生菌。
对健康的追求,是贯穿我们一生的课题。但这条路需要的不仅是热情,更是智慧。
大自然慷慨地赠予我们美味,但也常常在其中埋下伏笔。面对科学不断揭示的未知,我们能做的,或许不是因噎废食的恐慌,也不是盲目迷信的追捧,而是保持一份清醒的认知和审慎的态度。
从今天起,重新审视您的餐桌,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理性守护健康。
相关知识
渐冻症高发的欧洲山村:鲜美蘑菇可能是诱因?
中国八大名菌排行榜,排行第一的在日本被奉为神菌,
云南野生菌山珍煲
刘强东亲手递出的不仅是外卖,更是把人当人
山珍之王——香菇走出大山,摇身一变成皇后!
贵阳的时令山珍——松树菌
每斤售价几千上万元,这些珍稀顶级菌菇你知道几个?
十大名贵野生菌,最后一种山珍中的山珍,可遇不可求
【步骤图】云南野生菌山珍煲的做法
富豪为何钟爱私人会所?揭晓北上广顶级会所,一顿饭价格不菲
网址: 警惕! 这种被富人当顶级山珍的“菌王”,或把人吃成“渐冻人”!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88175.html
上一篇: 甘南州尖顶羊肚菌菌丝体液体发酵培 |
下一篇: 【文汇报】植物学家们以各自研究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