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找准角度、精细分析
——赏析句式的表达效果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答案】
①以时间为序,将“我”与祖父的年龄对举,形成鲜明对比。
②反复使用“我……,祖父……”的句式,不断强化祖父由衰老至死亡与“我”由出生至成长的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
真题引路
【解析】
效果的取得重点在于语句的特点,如:结构特点(对比、对称、总分、分总、并列、递进等),语言特点(修辞、口语、书面语、文言、方言、风格等),句式特点(长短句、常式句变式句、整句散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本题从“我”与“祖父”年龄的四组对比的角度,按照时间的递进顺序,随着年龄的增长,祖父逐渐年迈,以致去世,突出了时间的压迫感和对祖父的怀念;
同时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祖父由衰老至死亡与“我”由出生至成长的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
该题型考查范围之广,考点之多,是2023备考的常考考点,也是重点和难点。
(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词语(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等),结构作用(照应、铺垫)等,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
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角度一 句式变化 角度二 修辞手法
角度三 精妙用词 角度四 语体风格
角度五 篇章结构 角度六 逻辑顺序
角度七 人称使用 角度八 陈述对象
角度九 语言特点 角度十 情感态度
……
●特别提示:1.结合文本内容答题;
2.在语境的宏观视野下,思考鉴赏角度。
知识建构
题组(一):常式句与变式句
常式句就是按照汉语惯常的结构规律来组合的句子。变式句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而改变了惯常的结构形式的句子。
例1:
变式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朱自清《荷塘月色》)
常式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例2:
变式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再别康桥》)
常式句: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例3:
变式句: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
常式句:如果我能够,我要为子君,为自己,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
分解训练
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能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浪漫会在那间被抛之九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兴致,哪怕 偶尔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漫入骨髓的冰凉抽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更好,为什么 (4分)
【答案】
①原句“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应,陈述主体一致:与下句“留下”搭配。
②原句用主动语态,更能突出强调“冰凉”的影响力。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已经伸进家。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头——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她喊孩子,“快打洗脸水,准备吃饭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答案】
①原句将修饰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
②原句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题组(二)整句与散句
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对或一组句子,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都属于整句。散句是句式灵活、富有变化、长短不一的句子。
整句: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郁达夫《故都的秋》)
散句: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支一支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汪曾祺《受戒》)
整、散句结合使用: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作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什么不写成“多么暖心、私密、亲昵”?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多么暖心、私密、亲昵”,看似表达更简练,但流失了原排比短句分别强调的强烈情感。
②原句句式更整齐,所用逗号的停顿较顿号舒缓,所产生的亲切美感更符合选文语境的整体风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要传承,传承需创新;文化要共鸣,共鸣需互动。《国家宝藏》节目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一次次播放点赞,一条条留言评论,观众既成为走进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又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文化由此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而思接千载的当代观众也由此徜徉在丰富的文化宝库。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也需要互动与共鸣。”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分)
【答案】
①原文使用整句,句式更为整齐;
②原文使用顶真修辞,更具音韵美感;
③原文点明传承与创新、共鸣与互动各自的逻辑关联,表达更严密。
(答对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老刘的茶摊,是一个撑起来的简易木架子。茶,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他招呼我坐下,给我泡了超然客公众号一杯“黄金芽”。我端着杯子细细端详,金黄色的茶芯在沸水中不停起伏,但并不急于舒展;茶水则渐渐呈现淡黄色。一股香气微微散开,轻轻弥漫,在我的鼻翼间摇来摇去。水有点烫,我试着品了一小口,略微有点苦。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这样的日子很简单,但侍弄那么多株茶树,也够他忙的。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茶,分别用塑料袋、罐子、小竹簸箕装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案】
①原文用排比修辞,句式整齐,韵律感强;
②从多个角度铺排,呈现茶在不同容器里的状态,更增意蕴;
③原文文学色彩更鲜明,更符合整个文段语境,改后平淡。(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满分)
题组(三).主动句与被动句
主动句是指该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的句子。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主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则是指该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的句子。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
用被动句还是主动句,需要参照强调的对象、前后文语境的陈述对象以及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例1:
(1)(闰土)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被动句)
(2)闰土的父亲把闰土带走了(主动句)
例2:
(3)他(卢进勇)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主动句)
(4)那个党证被卢进勇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被动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将颓废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构树这小小的满枝头的绿叶,依然青翠。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很多时候,草木只是草木,相视只是相视。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好不好?为什么?(4分)
【答案】不好。
①根据上文“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的内容,这里应该强调“我们”主动“发现”,改句强调的是“草木”被动“发现”。
②原文有“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强化了“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去掉关联词语,就成为一般的叙述句,缺少了原句的严密准确性。(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太阳露出鲜艳的脸庞,万道金光照在湖面上,鸭子们不约而同地叫起来,争先恐后用翅膀拍打水面,几只水鸟鸣叫着飞过,翅膀划开水面,箭一般飞进太阳的光晕里,随后就消失不见。
还有那些想跑到对岸去的芦苇,现在停在水中央进退不得,只好孤独地等野鸭来,等鸟雀来。始终匍匐前进、悄无声息就占领大片高地的白刺,在金红的阳光里有了幻想,想改变自己的样貌,想褪掉尖锐的刺,想让身体变得更高、叶子变得更加宽大。忘我开放的铃铛花、马莲花和苦蒿花们,在每一个日出里绽放得都那么热情澎湃、那么无所保留……
太阳升起来,草湖上明亮亮的,我也像芦苇一样披挂一身露珠,享受着辽阔的寂静,迎接着太阳的照耀。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周边的芦苇和我一样都披挂了一身露珠,享受着辽阔的寂静,迎接着太阳的照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案】
①从内容上看,原句主语是“我”,意在强调“我”看日出时的喜悦心情;
②从篇章结构看,前面重在写景,该段重在抒情;而修改后的句子,将“我”放在次要位置,不能与首段呼应,不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每点2分,共4分)
题组(四)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
经常出现在口语里的句式,叫口语句式。它较为短小,结构简单,少用关联词,显得活泼而自然。经常出现在书面语里的句式,叫书面语句式。它多用长句,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用得较多,因而显得严谨、周密。
例1:
口语:小明想吃一碗长寿面,酸一点,葱花鸡蛋多放。
书面语:小明想吃一碗酸辣爽口,葱花鸡蛋较多的长寿面。
例1:
口语:小明吃完后,说:这碗面美滴很聊作咧!
书面语:这碗面非常美味!或者这碗面真是色香味十足,让人回味无穷!堪称人间极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沿着靠村边的池塘,摆着一溜的洗衣石头,大的小的,圆的方的,形态各异。清晨,洗衣的妇女姑娘们,提着一篮衣服,来到自家的洗衣石前,放下篮子,拿出棒槌、肥皂、衣服。然后一屁股坐在草凳上,把两只赤脚丫子伸进凉意未退的池水里,就着眼前的荷叶、小鱼儿洗衣,说事。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然后坐在草凳上,把两只赤脚伸进池水里,就开始洗衣,说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①原文内容表达更加口语化,句子节奏也更为舒缓。
②原文既突出了池水的凉意和池塘的生机,也给人以生活的画面感和惬意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斜射,那片青黑便 多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 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做几句诗。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 分)
【答案】
① 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
② 原文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
③ 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
题组(五)运用修辞
运用修辞用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例1:
原句: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往田垄深处走去,小麦的清香和着土地的芬芳沁人心脾。极目远眺,一块块麦田密如绒毡,棋盘般整齐,像是心灵手巧的裁缝修剪过一样。微风吹过,麦叶沙沙作响,麦浪起起伏伏,绸缎般绵延向远方。身前身后,一株株青绿色的麦秆,叶片修长挺拔;一粒粒鼓胀饱满的麦粒,密密匝匝,结成小穗。每穗有多少颗麦粒就有多少根麦芒,像战士紧握的钢枪。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远处是整齐的麦田,微风吹起阵阵麦浪。”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①原句用了比喻手法,更加形象生动;
②原句用了“极目远眺”“沙沙作响”等词语,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更有现场感和参与感;
③原句用了“一块块”“沙沙”“起起伏伏”等叠音词,富有节奏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考。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哲学使人孤独,哲学家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竟暗自在心中说: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无事就行了;只有整个社会的危难才能惊醒哲学家的沉睡,把他从床上拉起来……野蛮人绝没有这么高超的本领;由于他缺乏智慧和理智,因此,他总是一往无前地发挥人类天然的感情。在社会动荡不安时,在街头发生争吵时,奔赴现场的总是平民,而行事小心的人却往往避而远之;把打斗的双方拉开,挺身出来阻止诚实的人们互相厮拼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
2.文中画横线句子若改写为“哲学使人孤独,哲学家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无动于衷;只有整个社会的危难才能使他挺身而出……”看起来更为简洁、流畅,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答案】
①从内容表达上看,原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和比喻手法非常形象地描摹出“哲学”使哲学家“孤独”的具体可感的情形,改句虽然简短些,但是远远不及原句生动;
②从语体风格上看,文本材料意在阐述怜悯心这个比较抽象的论题,尽量采用比较直观的例子,使行文更容易为人理解,改句虽然简短些,但与整体风格不太一致。(答对一点,赋2分,答对两点,赋5分;意对即可。)
题组(六)词语分析
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词性、内涵以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
原句: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
改句: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
词语效果分析:
①“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
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
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如素被称为非战诗人的杜少陵,也有“男儿生世间,及北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邱!”“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看吧!唐代的诗人怎样的具有着“民族自信力”,一致地鼓吹民族精神!和现在自命为“唯我派诗人?”“象征派诗人?”只知道“蔷薇呀!”“玫瑰呀!”“我的爱呀!”坐在“象牙之塔”里,咀嚼着“轻烟般的烦恼”的人们比较起来,真令人有不胜今昔之感呢!
1.请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做赏析。(5分)
【答案】
①比喻,烦恼如轻烟,形容烦恼之轻,表现当代部分诗人为赋新词强说愁,做着不合时宜之事。
②用词形象,“咀嚼”一词却让烦恼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当代部分诗人玩赏烦恼,并无民族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还能净化人的心灵。周敦颐的《爱莲说》启示人们,荷花真正的纯净不在于身,而在于心。每当看到湖上一片片翠绿欲滴的荷叶,一朵朵洁净无暇的荷花,我就会联想到西洲曲里那一低头的温柔,联想到伯牙子期一见如故的契阔。“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意,荷花可以成为爱慕、和谐、亲密、团结的象征。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荷花可以象征爱慕、和谐、亲密、团结,崇尚荷花,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这是为什么?(5 分)
【答案】
①文风谐调。交代“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与上文风格保持一致,富有文化韵味。
②思维绵密,自然引出“荷花可以成为爱慕、和谐、亲密、团结等的象征”,如果去掉就显得突兀;
③运用反问,语气更强烈,表意更肯定,更有感染力。(答好一点可得2分,答好2点最多得4分,答好3点才可得5分。)
题组(七).结构衔接
可以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审查,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可以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其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结构安排。还可以从句子的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摆脱贫困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历经多年奋斗,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是一首激荡人心的动人歌谣,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奇迹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的煌煌伟业,伴随着多少奉献和牺牲!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有着扶贫工作者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他们怀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助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上的丰收催生了精神上的硕果。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1.文中的画横线句子如果改成“各地都有扶贫工作者”与原文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5分)
【答案】
①原句“大山深处、田间地头”强调扶贫工作者工作的主要地点山村和农村,“朴实”和“忙碌”强调扶贫工作者品质和工作状态,“笑脸”“身影”富有画面感,生动形象。
②原句短句强调,语意丰富,利于下文“脱贫攻坚精神”的总结。
③改句语言干瘪而没有情感,无法凸显对扶贫工作者奉献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有很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 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 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在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 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分)
【答案】原句运用了反问修辞手法(1分),将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表达出来,加强了语气,(1分)“城里的人们”与下文“宁静的乡村”形成对比(1分),激发了读者对炊烟的怀念之情(1分)。改句突出的是生活在乡村的人们,怀念的对象应是原句所指的生活在城里的人们。(1分)
角度一 句式变化 角度二 修辞手法
角度三 精妙用词 角度四 语体风格
角度五 篇章结构 角度六 逻辑顺序
角度七 人称使用 角度八 陈述对象
角度九 语言特点 角度十 情感态度
……
●特别提示:1.结合文本内容答题;
2.在语境的宏观视野下,思考鉴赏角度。
展开更多......
收起↑
相关知识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赏析句式的表达效果+课件(共28张PPT)
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题型攻略统计图表类课件
高考满分作文评分标准ppt
语文花牛歌教学演示课件ppt
中考复习诗歌的意象ppt课件.ppt
综合实践活动《展望未来的生活》ppt 课件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调节主攻点之(三)植物的激素调节课件.ppt
2025年《金色花》PPT课件
语文6日本文学(共28张PPT).docx
花的学校ppt课件合集
网址: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赏析句式的表达效果+课件(共28张PPT)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91972.html
上一篇: 送花艺术:荷花适合送给什么 |
下一篇: 五溪流域苗族服饰鱼纹的造型与语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