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芳村,不应被遗忘!‖ 李海明

芳村,不应被遗忘!‖ 李海明

芳村曾是汪洋大海,有多座岛屿浮于浅海之上,古珠江挟带而来的泥沙不断在岛周沉积、填充,古海中的各岛面积不断扩大,最终连成一片,形成今天的地理格局。

古芳村地区原是古海和沼泽地,现在到处还可以发掘到贝壳层,海北斧头岗可以清晰看到古海冲蚀的痕迹,这里水草丰盛,一度曾是巨型古脊椎动物恐龙活动之地。七十年代,广州钢铁厂在挖掘地道时,第一次发现恐龙蛋化石,处于同一地域的平洲,1987年在修筑公路时,又再次发现恐龙蛋化石,而且保存比较完整,经专家鉴定是属于同一类型的恐龙蛋化石。这些发现,证明了芳村这一带在中生代曾是恐龙之乡。 

有人说,芳村原称“荒”村,由于此名太俗,后因广植花木而四野芬芳之故,取其谐音而将荒村改称芳村。其实狭义的芳村,只是指上芳村和下芳村。据查资料,在明嘉靖年间已有了芳村二字的文字记载。

芳村遍植花果,四野芬芳,以花名世,种植花卉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素有“花卉之乡,盆景之地”的美誉。用“芳村”冠名却是名副其实。南汉时期,花地就以盛产素馨、茉莉而名闻天下,后来品种越来越繁,有“岭南第一花乡”的美誉,据考证玫瑰是从花地引进欧洲的。早在清代芳村就出现花卉市场,至今有百多年历史。规模宏大的龙溪广州花卉博览园,以及号称“全亚洲功能最齐全”的岭南花卉市场,都在芳村。

芳村是岭南盆景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明代以前,花地已广为栽培树桩盆景栽培,历史悠久。盆景以小中见大,缩龙成寸,聚峭壁巉峦、悬崖古树于一盆。被人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上世纪初,良好的商贸环境,把许多商人资本家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芳村上来。侨商黄景棠就在今天的珠江隧道口和芳村轮渡码头之间建了条一公里多的石砌长堤;美国合兴公司也豪掷4千万美元,在石围塘与三水之间修了一条复线铁路;侨商谭礼庭也收购了白鹤洞的广东水师船坞,在这里做起了造船贩船的大生意。使得芳村工农商业欣欣向荣,在近代史上成为了一个不亚于广州城的繁荣小镇。

芳村的历史沿革

19世纪以前,芳村地区以花地河为界,以东属番禺县,以西属南海县。

1923年,石围塘首先划归广州市。

1930年,番禺县崇文二十四乡(花地河以东地区)划归广州市。

1931年,山村、南塘(在五眼桥附近)划归广州市。

1946年,葵蓬、凤溪、西滘划归广州市。

1947年,芳村地区设芳村、崇文两个区公所。划定以下芳村下涌为界,北属芳村区管辖,南属崇文区管辖。

解放后1949年11月15日,芳村、崇文两个区公所合并成芳村区。

1958年,龙溪、海北、海中、海南、增滘、秀水划归广州市。至此,今芳村所辖区域全部划入广州市。

1962年,撤销芳村区,归广州市郊区管辖。

1985年,再次成立芳村区,成为广州八个区之一。

2005年,撤销芳村区,划归荔湾区管辖。

白鹤洞名字的由来是清朝年间,该处土地肥沃,水草繁盛,引来成群白鹤筑巢栖息,故名。清宣统二年(1910),曾建有招鹤亭,后来逐步有人迁徙而至。

解放后,先后建起了广船和广钢,白鹤洞从此成为广州的重工业区。(广钢、广船本文不赘)

广州人习惯将“白鹤洞”简称为“鹤洞(读懂)”,类似还有将“龙眼洞”简称作“龙洞(读懂)”,将“黄竹岐”简称作“黄(读枉)岐”。

花地原为“花埭”,“埭”为土堰之意,因这一带地势低,水网密集,人们修建了大量土堰来围护花田,形成了堤堰曲折、花草繁茂的景象,因此而得名,后因“埭”与“地”谐音,且“地”比“埭”多人认识,渐渐演变为“花地”。著名的花地杨桃以其熟果汁多,味甜蜜,微酸,肉质爽脆,嫩滑可口,深受大众欢迎,但现在已经消失了!

消失了的还有出自芳村茶滘的榄中上品——茶滘沙榄,这种榄身型瘦长,每个榄皮上都有天然的黑痣,榄肉爽脆香滑。茶滘榄能生津止渴、清肺利咽、消食开胃,有醒酒功效。也有人因茶滘榄好吃而专挑这种榄来买。茶滘沙榄的价钱比一般的榄类都要贵,过去多被达官贵人用作送礼之品。民国时期,曾有人将它运到南京的展览会上出售,价钱不菲。当时曾流行过一句话,就是“食榄要食茶滘榄”。

石围塘得名由来,清朝时这里土地肥沃,种出了一种优质稻米。有个无赖想借此做官,便向广州知府密告,说这种米磨开谷壳后,红腰紫带,应可作贡品。当地绅士和乡民得知此事后,大感惊怕,因为如果定为贡田,官员来往,将不胜其烦;遇上天灾人祸,贡田失收,甚至会惹来欺君之罪。他们商议后,决定在知府来勘查之前,把这些稻田改成鱼塘。于是一连几晚,农民们搬运石料,围筑成一个广达数亩的鱼塘,并放上鱼。后知府前来,看到的只是一口大鱼塘,并无稻田,召来当地绅士询问,都说历来如此。知府败兴而归,重罚了告密者。石围塘即由此而名。

石围塘的火车站是一座二等站,1903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距今已有118年历史,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火车站。当时还没有珠江大桥,是广州至三水的起始站,三水、佛山的居民到广州,在这里下车,然后转坐轮船到黄沙或南方大厦(以前叫大新公司)。石围塘车站在珠三角的知名度很高,有人将其与广州站、老广州南站和广州西站并称“四小龙”。曾经繁忙的石围塘车站目前已冷冷清清,但却吸引了众多摄影发烧友前来拍摄怀旧。

在石围塘火车站和轮渡码头之间的岸边,原有一座二层楼的建筑,别具一格的黄色外墙,周围用奶白色的围墙围起来,它曾经是广三铁路管理局旧址、沦陷时期为日军军营,后来是广州石围塘“扶轮小学”,1950年代为广州铁路职工子弟第三小学(广铁三小)。广铁三小是广州最早的铁路小学,现在已经停办多年了,校舍也拆成平地。这是民初的建筑,真可惜!

扶轮小学在全国好多个城市都有,都是民国时期的交通部主办的(铁路归交通部管)。当年铁路学校采用“扶轮”此名,一是取其“公益教益”的公德意识;二是富有“兴办铁路员工子弟学校,以扶持、扶助铁路事业”的含义。

陆居路,历史上这里是一片冲积的沙滩,故名大沙地,二沙地。过去这块沙地多为渔民用来晒网罾渔具。

芳村是广州疍家集中地之一,他们过着风头浪尖以艇为家的飘浮生活,暑蒸冬寒苦不堪言,一般只能在基围边搭一高脚水棚以避风雨,各方面都受到歧视。解放后根据周总理指示,逐步帮助水上居民上陆定居。1956年起在这片大沙地上建起了多栋四层高的楼房,首批水上居民迁入新居,结束了祖祖辈辈无地立足的水上生活,因而这条路也按水上居民陆上定居之义,取名“陆居路”。

明心路与陆居路平行,其得名是因为1891年美国女教士赖玛在该地创办了间“明心书院”,专收盲人,一般人叫它“盲人院”。明心书院请来专门教师,用特殊方法教育人们读书写字,还教他们学习按摩治病及一些谋生手艺,同时还按不同人的特点,使其部分训练成为音乐传道教员,为教会服务,使之明心见性,成为有用之人。于是,明心书院所在的这条街也就命名为“明心里”,现为“明心路”。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芳村有一条路的名字很古怪,它叫“洞企石路”,呈南北走向,连接芳村大道中与葵蓬路,全国最大的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和集散地——南方茶业市场就位于该路。来到此路,阵阵茶叶香味扑鼻而来。

如果你不懂广州话,你可能不知“洞企”是什么意思,广州话“洞”、“洞企”和“洞督企”都是竖立起来的意思,“洞企石”就是竖起来的石头的意思。据说以前这里有一块竖起来的大石头,因而得名。现在这块大石头已经不见踪影了。

含有“洞”的广州话有“洞企水鱼”,意为站着的甲鱼,甲鱼广州人称水鱼,比喻人长得又肥又矮;“洞起床板”,把睡床的床板竖起来,喻不睡觉,不休不眠也要把某件事情做好或想清楚,也叫“洞高床板”。

其实洞企的“洞”,正确的写法应是“戙”才对。

芳村有一间著名的百年老厂,它就是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的骄傲——协同和机器厂,旧址位于芳村大道东毓灵桥北侧,创建于1912年,前身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陈沛霖、陈拔廷在芳村大涌口开办的协同和碾米厂,“协同和”是“协力同心,和衷共济”之意。1912年与何谓文合股扩大成协同和机器厂,专门生产柴油机。它是中国第一家柴油机厂,于1915年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柴油机,1918年,又研制出160匹马力船用四缸内燃机,轰动了当时的全国工商界。它是广州最早的民族工业企业之一,扛起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一面大旗。产品行销华南、东南亚和加拿大等地。广州沦陷后,厂房设备遭日军劫掠一空。抗战胜利后,恢复机械维修业务。1956年,有9家小型机器厂并入,成为一家专业生产柴油机的工厂。1966年改名为广州柴油机厂,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柴油机专业制造厂,是广州著名的老字号企业和品牌企业。2018年1月,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芳村白鹤洞有两间历史非常悠久、很有名气的老学校,它们都超过140年的历史,建校时间均比著名的广雅中学还要早。

其一是真光中学,位于白鹤洞培真路17号,创办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距今已有149年历史了,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宣教士校祖那夏理女士在沙基金利埠(今六二三路容安街)创立的真光书院,是岭南办学最早的学校之一,为南中国首间为女子而设的中学。初创时只招了30名女学生,多是已婚女子。1875年校舍被大火焚毁,1878年书院选址广州长堤大马路仁济街(现仁济路),易地办学后扩大招生,有小学班、成人班、神道班。1917年,学校迁至白鹤洞,改名为私立真光女子中学。抗战时期,转辗香港粤北继续办学,日本投降后返回白鹤洞。解放前夕,真光女子中学校整体迁往香港。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真光女中的空置校舍,成立“新真光中学”,并改为公立学校,男女皆收。1954年改名广州市第22中学。1984年10月复名广州市真光中学。广东的首批女医生、女护士、女教师多出自该校。著名的美国飞虎队陈纳德将军遗孀陈香梅是该校的校友及终身名誉校长。该校是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学校。

1953年,属真光系列的真中中学和私立新潮中学合并,使用新潮中学校区,定名“广州长堤中学”,后更名为“广州市第九中学”,2000年改名为“长堤真光中学”。

越秀区仁济路小学,是原真光中学小学部,1996年复名“广州市真光小学”。

其实正统的真光已在解放前夕迁往香港九龙,经过多年的辗转办学,真光发展至现代,共有七间学校在穗港两地,其中香港四间,广州三间,各校血脉相连,情同手足,合称“真光七子”。

另一间是培英中学,在白鹤洞培真路60号。它的前身也是真光中学的创始人那夏理女士,于清同治十八年(1879年),在广州沙基(今六二三路)同德大街创办的安和堂。

1888年,学校迁入芳村花地听松园,改名为培英书院。1926年更名为培英中学。

1934年,迁往白鹤洞山顶。

抗战期间转辗香港、澳门、粤北继续办学。

1953年10月,培英中学改为公办,更名广州市第8中学。

1984年,复名“广州市培英中学”。

该校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省一级学校、广东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广州市全国示范性高级中学之一、首批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被列入国家教委编印发行的《中国名校》一书。

培英体系学校包括: 广州培英中学、西关培英中学、台山培英中学、江门培英中学、江门培英高级中学、香港培英中学。

(未完待续)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我们遇到的世纪大难题 || 依慈

走进七千年前岭南人的生活

漫步米市路、海珠中路,那一幢幢的民国老建筑……

越华路的街坊,还记得吴子复大师吗?

欢迎赞赏作者

欢迎关注本号

欢迎投稿,与众分享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芳村,不应被遗忘!‖ 李海明
【第28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知彼知己,早诊早智,别让爱遗忘!
真正的死亡是被遗忘
【美丽花城】广州芳村花名多,处处是花香
商业模式分析:容易被遗忘的鲜花花卉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花朝节,被遗忘的中国节
陪伴街坊近20年,芳村花鸟鱼虫市场正式落幕,以后买花去这里~
图说“千年花乡”芳村的前世今生
广州芳村:全国最大的花卉批发市场
网友感叹“花朝节”正被遗忘,传统节日被西方节日碾压,倍感惋惜

网址: 芳村,不应被遗忘!‖ 李海明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001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杭州西湖四季花木景观历史沿革及其
下一篇: 药学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