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山下,见证植物界的“万岁爷”——长生不老的龙血树结果!
作者:飞行的书卷时间:2023年10月15日我先前做过一期关于龙血树的视频:寿命极长的柬埔寨龙血树:划伤茎干会流出红色的“龙血”!你见过吗
但是,这次我竟然在六顺镇龙脊山下一户傣族人家庭院下,看到了一株开花后结果的龙血树:

也许有人会说,植物开花结果非常正常啊,没啥大惊小怪的!但是你如果了解龙血树的习性,你就会知道:
龙血树开花结果,也许比昙花一现还难得!龙血树在地球上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龙血树,是一种古老的珍稀植物,
在白垩纪恐龙时代就已存在,生长繁衍至今。
龙血树非常长寿,是地球上寿命最长的一种植物,树龄长达 6000年,人们将其视为长寿的象征,赞誉龙血树是“不老松”,是植物界的“万岁爷”!一年长高1厘米,百年才成大树!
最高能活8000年!有人说:古语中祝福老人长寿时常说的“
寿比南山不老松”的松,就是指的这种植物!我觉得是有人胡诌!但实际上,确实应该指这种植物,因为一般的松树,在植物界中并不算长寿;而且,龙血树的树脂,竟然闻起来和松脂味道差不多。
龙血树长寿案例:据海南日报报道,在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长寿谷,有一株千年龙血树,据说已经有6000年历史了,树干粗壮挺拔,枝叶茂盛,不显老态。而世界上最老的龙血树,生长在非洲俄尔他岛,已经有8000多岁了,是名副其实的“不老松”。长大后龙血树的外观,也比较像松树:
在环境适合的情况下,该植物茎顶能长出许多侧芽,继而发育成数个分枝,以此反复,最终长成巨伞状。树叶犹如细长的宝剑,还入选了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名单。
为什么龙血树能“长生不老”?也许,龙血树天生与众不同,它竟然像动物一样会流血,还会流泪……
1、龙血树会流血最奇特的是,龙血树会“流血”!Dracaena draco属名来自希腊词“drakaina”,意为“
母龙”。传说中是远古时期的大象与龙战斗时,其鲜血洒在大地上长成的一种植物。

当龙血树的树皮受损,或者遭到刀割时,从伤口处,会分泌出微红色的树脂,看上去非常像动物的血液,古人将其称为“龙血”。龙血树的名字正是由此得来。关于龙血树的这一点特点,《唐本草》中有记载:“
木中有液,流出如松脂,久则坚凝成竭,色赤如血。”从龙血树流出的“龙血”,可以提取出血竭入药,可用于活血散淤和止血。
2、龙血树会流泪:龙血树会“
自制雨水”!这是怎么回事?有人发现,龙血树叶片上会自动出现水滴,水滴会顺着叶片向低处流,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龙血树流泪。原来,龙血树不是在“流泪”,而是充分利用空气中任何一点水分,“
自制雨水”。这是龙血树在漫长的演化中,学会的生存策略。龙血树枝叶伸展开后,吸收来的水分,在叶片上凝结成水滴,就会顺着叶片向低处流,流到树干上,再沿着树干流到树根,落入地面。与此同时,茂盛的树冠,也会为树根遮阴,避免水分被快速蒸发。野生龙血树偏爱在夹缝里生存,通常生长在低海拔地区的花岗岩裂缝,典型的岩石伴生植物。我在卡斯特地形的龙脊山上,发现很多龙血树。

3、龙血树会开花结果!龙血树是属于被子植物,是可以开花的。但是很少能见到开花的现象。
龙血树极难开花!这是为何?首先,大多龙血树还处于青少年,一年时间只长高1厘米,几十年才可能开花结果;需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能长成大树,生长十分缓慢。其次,特别是养在室内的龙血树,因为环境的限制,养分摄取不易,没有几十年精心培育更不易开花,不过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所以,
家里室内养的龙血树开花结果通常都寓意非常吉祥,家中老人长寿等。有一个奇特的特征是:
一旦开花,那么这株龙血树在第二年乃至之后将会继续开花。这是真正的福有双至!一般情况下,龙血树的花期在每年的2月份左右,也有在9-10月份开花,开花的时间不固定,会受到周边环境和养护因素的影响。它的花朵一般是几朵簇生在一起,每朵花上有六个花瓣,花朵颜色为淡淡的乳黄色,能散发出清香,能带来独特的观感。龙血树开花,有时候枝节处会分泌出透明的胶滴,凑近一嗅,
带有淡淡的松柏气味。
龙血树开花结果是一个好兆头,是一种非常吉利的象征。

到了秋天,枝头上会结出球形浆果,如樱桃般大小。开始是绿色,渐渐转变为暗红色,内有1-3颗种子。实拍龙血树结果:
当种皮软化,就代表种子完成成熟了。下图就是我拍摄的龙血树的果实:

相关知识
龙脊山下,见证植物界的“万岁爷”——长生不老的龙血树结果!
龙血树,花卉里的“万岁爷”,家里养一盆,霸气镇宅
龙血树,植物中的“万岁爷”,很多人当普通绿植养,其实很珍贵
活了 6000年!海南龙血树1年长高1厘米,割开树皮会流出“龙血”
龙血树多久浇一次
【科技日报】植物界“药剂师”龙血树的秘密
神奇的龙脊梯田
静待花开:龙脊菩提的后期走色
植物趣谈之十七:植物界中的老寿星龙血树
植物界的金丝猴:大黄花虾脊兰惊现泾县
网址: 龙脊山下,见证植物界的“万岁爷”——长生不老的龙血树结果!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01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