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艳阳普照的日子真的是让人心旷神怡,我是娱乐小编,在这里祝大家天天开心,事事顺心,天天发大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诗人周敦颐《爱莲说》名句,不仅在于莲花的高洁芬芳受人喜爱,而且其于污浊环境中的洁身自好品行更受人敬爱,于商界、于学界、于政界亦然。——纯道题记
莲荷一物,莲花是佛教的“八宝”之一,被赋予了崇高、庄严、神妙、清净、光明的象征。中国人对莲花有一种很深的情结。最早用莲花作为装饰题材大约始于周代,当时的莲纹缺乏写实感,属于较为抽象的莲纹。到了春秋中晚期,青铜器上的莲纹开始趋于写实。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随着佛教艺术的兴起,莲花作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文化象征,民间莲花的图案造型随处可见。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
《晚荷郭索图》黄居寀,五代。
此图原载《烟云集绘册》,无款,签题黄居寀作。《圣朝名画评》云:黄居寀亦善画花竹毛羽,多与筌共为之,其气骨意思,深有父风。孟昶时,画四时花雀图数本,当世称绝。评曰:居寀之画鹤,多得筌骨。其有佳处,亦不能决其高下。至于花竹禽雀,皆不失筌法。黄居寀(933-993),字伯鸾,成都人,黄筌季子。擅绘花竹禽鸟,精于勾勒,用笔劲挺工稳,填彩浓厚华丽,其园竹翎毛形象逼真,妙得自然;怪石山水超过乃父,与父同仕后蜀,为翰林待诏。
《出水芙蓉图》吴炳,南宋。团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无款,绢本设色,纵23.8厘米,横25.1厘米。此图绘出水荷花一朵,淡红色晕染,花下亲以绿叶,叶下荷梗三枝。作者用俯视特写手法,描绘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质。全图笔法精工,设色艳丽,不见墨笔勾痕,是南宋院体画中的精品。画面无款印,传为吴炳作.
《疏荷沙鸟图》李安忠,12世纪,南宋。
李安忠,钱塘人,生卒年不详。宋徽宗宣和时为画院祗候,历官成忠郎。南渡后绍兴间复职画院,赐金带。工画花鸟、走兽,尤长于“捉勒”(鹰鹘之类),《画继补遗》谓其“工画捉勒,得其鸷攫及畏避之状”。亦间作山水。画迹有《牧羊图》,著录于《书画记》;《宜春苑训狮图》著录于《绘事备考》。传世作品有《晴春蝶戏图》,现藏故宫博物院《野菊秋鹑图》册页,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鹑图》团扇相传为其所绘,藏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
《太液荷风图》佚名,宋。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液池内碧叶连天,莲花掩映,浮萍丛生,几对野鸭正徜徉于湖面之上;空中彩蝶飞舞,乳燕展翅,一派风和日丽的景色。叶、花皆双钩填彩,以色彩之深浅绘出俯仰向背的关系。用笔十分精细,得院体画之精髓。
《莲塘浴凫图》沈周,明代。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等,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为“明四家”,人称江南“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游甚广,极受众望,平时平和近人,要书求画者“屦满户外”,“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从不拒绝。
《秋江清光图》陈淳,明代。
此图紧扣“秋江”二字,撷取枯荷、芙蓉、芦苇等具有季节特征的折枝花草为主要题材,辅以翠鸟、家鸭,写出一派秋天的气象。荷叶用藤黄带墨点拓,表现枯的质感;芙蓉用花青点叶,淡墨写枝,花用淡墨双钩填以淡红;鸭子用破笔皴擦,毛羽蓬松。笔法秀劲,色调清淡,构图疏朗,深得秋天的神韵。陈淳(1483-1544),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年作画以元人为法,深受水墨写意的影响。他的写生画,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自有疏斜历乱之致。陈淳中年以后间作山水,多以江南风景为题材,手法简练,极具文人生活情趣。
《黄甲图》徐渭,明代。
构图简洁洗练,布局清新奇巧。图中以淋漓的墨色画荷叶,画蟹则寥寥数笔,看似草草为之,实则浓、淡、枯、湿、勾、抹、点多种笔法参用,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画上自题诗曰:“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诗意幽默。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荷花图》,王问,明代。
此图在9米多长的画面上,展现了荷花由“小荷才露尖尖角”开始,经历含苞待放、初展芳颜、盛开如霞、晚荷似火、花叶飘零,到最后的一池枯索、莲蓬挺立的生命过程。以纵逸的笔法,淡雅的色彩,写出荷花清雅高洁的气质。全卷以写意的没骨手法绘花描叶,在色彩、构图上都有连续的变化,没有孤立突兀之笔,自有一气呵成之感。
《莲渚文禽图》周之冕,明代。立轴,南京博物院藏。
图中几株荷叶欹正仰俯,荷花或含苞,或盛开,姿态不同。苇草丛立,水草点点,湖水清澈见底。一对鸳鸯正嬉戏水中,毛羽丰美,情趣盎然。一只翠鸟停于荷杆上,正欲展翅掠出。该图写景写物,形象生动,画面清秀,兼工带写。以没骨写叶,以粉白勾花,工笔与写意和谐统一,笔墨自然,设色淡雅,意境清俊朗。
《残荷鹰鹭图》吕纪,明。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描绘地是荷塘残叶,一只鸷鹰正搏击白鹭。鹰从画面的右上方往左逆转而下,强劲的双翅微微收拢,头颈有力地转了过来,两爪已经攥紧向下,凶狠的眼睛紧紧盯着猎物,正箭一般地冲向在残荷与芦苇间奔逃的白鹭,仿佛刹那间,白鹭就成为鸷鹰的口中之食。画面的下方,白鹭在芦苇与残荷间仓皇奔逃,其它禽鸟也都恐怖惊避,有一只野鸭张嘴向上看,头颈紧缩,一幅恐惧之态。在具体表现上,将芦苇、荷叶、莲蓬、白鹭、禽雀杂乱地安排在一起,更好地体现了白鹭、禽雀遭受袭击时的慌乱情景。几片残荷,数枝芦花,点明了正值初秋季节,萧杀的秋景渲染了气氛。
《荷花鹭鸶图》魏学濂,明代。立轴,上海博物馆藏。
图中碧荷舒卷如云,一白鹭曲颈缩首,正在岸边草丛中闭目休憩。画家以泼墨写出荷叶,以重墨勾筋描络,写中带工;双钩写荷花,璎珞飘摇。白鹭近似白描,不加晕染却生动准确。整幅画清新明快,是一幅写意佳作。魏学濂(1608—1644),字子一,号内斋,浙江嘉兴人,崇祯十六年进士,擅画山水,兼擅花鸟。
《莲石图册页》陈洪绶,明清。
此图中屹立一块嶙峋的湖石,背后荷花盛开,亭亭玉立,石下流水滢洄,浮萍几片,画面幽雅静穆,写出荷花清趣。荷花用双钩法钩勒,富有质感;几片荷叶与浮萍,则以泼墨写成,墨色浓淡,变化有致。湖石以折带皴兼乱柴皴,不加烘染,其阴暗处,仅勾草点苔;章法稳妥,笔调清新,含有浓郁的装饰趣味。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别号老迟。4岁时就曾作过八九尺长的《关壮(关羽)像》壁画,12岁便在街市卖画。陈洪绶对明末政治腐败深怀不满,明亡后他心情十分沉痛,常常纵酒狂呼。因心怀有亡国之痛,改号“悔迟”。当清军攻入浙江时,曾逼他作画,把刀搁在他的头上,他仍坚决不动笔。
《墨笔杂画册之一》八大山人,明清。
八大山人(1626-1705),朱耷,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四僧”之一。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爱莲图》石涛,明清。
石涛(1630一1724),“清初四僧”之一,作画构图新奇。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之删除。)
来自台州书画文化
如果喜欢小编的话,就关注小编吧,小编将会有更多有意思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相关知识
艺术家笔下的荷花:名家画荷
谁擅长画国画荷花?【易从网】名家荷花作品欣赏
饶老将画作《荷花图》赠送温总
历代名家国画荷花
名家国画荷花欣赏:淋漓墨色勾勒荷花清雅之境
中国绘画中的荷花:百幅名家的灵感与传承
出尘离染,清洁无暇,100幅名家画荷作品欣赏
名家国画荷花作品赏析
欣赏百幅名家荷花画:感受清雅的艺术之美
七大国画名家笔下的残荷——别有一番神韵与风骨之美
网址: 古代名家画荷荷花诗词画作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04473.html
上一篇: ✅起舞弄清影|书美、... |
下一篇: 母校情深 师恩难忘 ——国开学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