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论中国画中萱草意象的演变.doc

论中国画中萱草意象的演变.doc

论中国画中萱草意象的演变

内容提要萱草是古典诗词中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它始于《诗经》,在古代文学中延绵千年,承载着古人的理想和情志。萱草也是中国花鸟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画作中,萱草承载的象征意义亦有所区别:在社交场合,萱花图既可以作为宜男草祝贺他人子嗣兴旺,也可以作为“无声诗”为母亲“颂千秋”;而当画家需要抒发胸臆的时候,萱花图又成为旷达心态、洒脱襟怀的写照。通过对历代萱草题材绘画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揭示画家如何在萱草的多重意涵中加以选择,以应对特定的创作情境和观看对象的需要。

黄花菜色泽金黄、花瓣肥厚,是餐桌上的一道佳肴。汪曾祺在文章里写道:“我小时最讨厌黄花菜,觉得淡而无味。到了北方,学做打卤面,才知道缺这玩意还不行。”①今人皆以黄花为“菜”,却不知它还有个古雅的名字——萱草。萱草的意象在《诗经》中便已出现,三国的曹植、西晋的傅玄等文学大家都曾专为它做赋,历代吟咏萱草的诗歌达三百多首。②萱草不仅被文人奉为“欢客”(宋·张镃《花客诗》),也受到画家的青睐。自唐末五代花鸟画兴起开始,萱草一直是绘画中长盛不衰的主题。据画史记载,唐末五代的刁光胤、梅行思、黄筌,宋代的赵孝颖、黄居寀、赵昌、徐崇矩、艾宣,元代的赵孟頫、王渊、盛懋,明代的李在、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陈淳、徐渭,清代的蒋廷锡、金农等画家都创作过以萱草为题材的绘画。

中国画里的花鸟常常有着独特的象征意涵,普通观众看到牡丹便晓得它代表富贵,见着梅花便联想到冰肌玉骨、傲雪凌霜的高贵品行。鸳鸯恩爱,松竹坚贞,兰花高洁,石榴多子,这已然成为观看花鸟画的基本常识。然而,许多动植物的象征意义其实很丰富,若拘泥于单一笼统的阐释,则不利于我们理解画作的含义以及画家创作的动机。清代扬州画家金农创作了大量梅花图。同样的梅花,画家可以借之歌颂孤高旷洁的品质,可以借之抒发“人生如寄”的感慨,甚至可以把它作为恭贺友人纳妾的贺礼——娇艳的梅花象征小妾青春靓丽的容颜。③高居翰在《画家生涯》中引用徐澄琪的研究指出郑燮是如何将墨竹这一题材运用于不同社交场合的。比如,他退隐后曾送给辖区的百姓一幅竹子,并在题识中表明画中的竹竿代表钓鱼竿,象征他将过上隐居的生活;竹子还代表长寿,可以送给过生日的朋友;因其具有旺盛的生长力,以竹子为题材的画也可以作为祝贺某人生子的礼物。④

和梅花、竹子一样,萱草这一意象也具有多重的文化内涵。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读一读宋人董嗣杲的诗作《萱草花》:

娇含丹粉映池台,忧岂能忘俗谩猜。曹植颂传天上去,嵇康种满舍前来。鹿葱谁验宜男谶,凤首犹寻别种栽。浩有苦怀偏忆母,从今不把北堂开。⑤

这首诗中包含了关于萱草的三种民俗信仰。一是认为萱草可以忘忧。曹植曾为萱草做颂,嵇康则在《养生论》里写到:“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⑥二是相信妇女佩带萱草可以生儿子。鹿葱、宜男,都是萱草的别称。宜男,顾名思义,就是有助于生儿子。三是把萱草看作母亲的象征。古代游子出门远行,要在母亲居住的北堂前种植萱草,以此告诉母亲:希望你忘记忧愁,不要太思念我。因此萱草也成为母亲的代称。董嗣杲在诗里说“忧岂能忘俗谩猜”,认为萱草忘忧不过是世俗的猜测,当不得真。又说“鹿葱谁验宜男谶”,觉得宜男之说也未必灵验。“浩有苦怀偏忆母,从今不把北堂开”,倒是因为太想念母亲,所以不忍心再去母亲曾居住过的地方,免得见花思人。这首诗很好地概括了萱草在古典文化中的三个基本意涵:忘忧、宜男、代指母亲。⑦

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萱草代表的这些意涵也常常出现在绘画中。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画作中,萱草承载的象征意义亦有所区别。本文将通过对历代萱草题材绘画的梳理和分析,揭示画家如何在萱草的多重意涵中加以选择,以应对特定的创作情境和观看对象的需要。

“太平天子要宜男”

美国哈佛大学沙可乐博物馆收藏有一幅明代宫廷画作——《萱花双犬图》。图中绘有两只体态优美的猎犬,它们相依相伴,正在庭院中悠闲踱步。在猎犬的身后,一丛萱花妖娆盛放。绘制《萱花双犬图》的画家名叫朱瞻基。不过朱瞻基的主业不是画画,而是当皇帝。他就是朱元璋的曾孙,朱棣的孙子,大明王朝的第五位君主明宣宗。

明宣宗是个在政治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与父亲仁宗一起缔造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后世的史学家认为“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⑧。在繁忙的政务之暇,明宣宗喜欢以诗歌、绘画自娱。《无声诗史》称:“帝(宣宗)天藻飞翔,雅尚词翰,尤精于绘事,凡山水、人物、花竹、翎毛,无不臻妙。”⑨因此,人们还常把他和另一位文艺男皇帝——宋徽宗赵佶相提并论,说宣宗“万机之暇,游戏翰墨,点染写生,遂与宣和争胜”⑩。公平地说,朱瞻基绘画的艺术水准跟宋徽宗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不过在皇帝画家排行榜中坐个第二把交椅应该没有问题。

在《萱花双犬图》的上方有明宣宗亲笔题写的款识:“宣德丁未,御笔戏写。”“宣德丁未”,

相关知识

中国花鸟画的意象美
萱草,中国的母亲花
中国插花起源以及演变
论中国文学中的芍药意象
解读中国国画中的“空白”
萱草作为“中国母亲花”的文化内涵亟待挖掘
宋词花意象论
论海子爱情诗中的自然意象
画中“萱草”:是忘忧草还是宜男草、母亲花?
论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使用及其象征意义

网址: 论中国画中萱草意象的演变.doc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0584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比较《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
下一篇: 活在当下,珍惜每一瞬——读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