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著作:

[1]专著:《理解社会:从规范到机制》,华夏出版社,2016年;

[2]英文合著:Returning to Scientific Practice: a new reflection 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New York: Routledge, 2020;

[3]译著:布瑞·格特勒:《自我知识》,华夏出版社,2013年;

[4]译著:詹妮弗·内格尔:《牛津通识读本:知识》,译林出版社,2023年;

论文:

自我知识与第一人称思想

[5]意图表达与行动的自我知识,《哲学研究》,2014年第6期,101-106页;

[6]自我知识的资格:基于“事”的构成主义,《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95-104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21年第7期全文转载)

[7] 知行关系视域中的自我知识——普鲁斯特的元认知理论辨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2,44(12):48-54

[8] 自我知识是元表征吗?——卡鲁瑟斯的元认知理论辨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38(06):10-15.

[9] 自我知识理论的预测加工选项[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2,39(02):9-1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22年第9期全文转载)

[10] 论自我知识的构成主义观点[J].学术月刊,2021,53(11):30-38+48.

行动哲学与实践知识

[11] 捍卫常识:从实践知识到行动哲学的新透视,《哲学研究》,2020年第7期,118-126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1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2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2] 行动理由中的知识与理解,《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146-153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6年第4期全文转载)

[13] 行动理由、实践推理与美德规范性——行动哲学三大传统背景下的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3(01):95-103+159.

[14]  维特根斯坦与行动的Trying理论[J].世界哲学,2012(03):88-101.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

[15] 定律、因果性与行动的意向性说明[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31(01):33-38+21+110-111.

社会本体论、社会知识论与社会科学哲学

[16]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因果机制理论述评,《哲学动态》2012年第3期,95-101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2年第7期全文转载)

[17] 认知信任、理解与理智德性,《现代外国哲学》,2020年第2期,121-136页;

[18] 规范性、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评徐英瑾的新著《唯物论者何以言规范》,《哲学分析》,2019年第4期,4-14页;

[19] 规范性理由、循环论证与参与性观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28-32页;

[20] 作为能力知识的“理解”:从德性知识论的视角看[J].伦理学术,2019,7(2):256-273.

[21] 理性空间的社会化:布兰顿规范性实践概念的社会科学哲学意蕴[J].哲学分析,2011,2(04):29-41+196.

[22] 论布兰顿之规范性实践概念[J].世界哲学,2010(03):99-109.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

[23] 科学哲学中的社会科学因果性争论述评[J].哲学动态,2008(11):76-81.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科学哲学中的因果性问题

[24] 论自然律与因果知识的知觉经验基础,《哲学研究》,2012年第5期,84-92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5] 因果的与他心的“理解”,《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年第5期,18-25页;

[26] 因果知识的德性转向:重审休谟主义与反休谟主义之争,《学术月刊》,2018年第2期,48-57页;

[27] 因果知识的规范性理论:塞拉斯论先天综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9-15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9年第1期全文转载)

[28] 科学理解的德性知识论意蕴,《世界哲学》,2017年第3期,73-80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7年第7期全文转载)

[29] 理解因果就是把握机制——走向一种因果知识的规范性理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15-21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9年第6期全文转载)

[30] 科学理解的事实性与虚构性,《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年第1期,8-13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7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8年第5期全文转载)

[31] 科学理解及其机制论概念:从认知运气的视角看,《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年第5期,20-27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7年第2期全文转载)

[32] 机制的形而上学意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05):26-30.

[33] 机制、生成与事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36(05):1-7+125.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34] 亚当·斯密的科学观初探 基于《天文学史》手稿的解读[J].科学文化评论,2011,8(02):111-126

[35] “介入之下的不变性”——论可操控性因果概念及其社会科学哲学意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03):18-24.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

[36] 因果性的反事实条件分析:大卫·刘易斯及其批评者[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32(05):1-8+113+126.

[37] Mechanism and Productive Event. Scientific Explanation and Methodology of Science. G. Guo and C. Liu, World Scientific, 2014, 212-226.

科学实践哲学

[38] 从方法论重构到先验旨趣分析,哲学研究,2008年第2期,98-105页;

[39] 自然主义,抑或先验反思?——劳斯科学实践哲学的理论旨趣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8(10):37-42.

[40] 中国医学史与技术史中的父权制意蕴——评《性别视角中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02):174-179.

[41] 具体情境下的“经验”概念——从对“观察渗透理论”命题的批判说起[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06):29-32+45

相关知识

致新社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举办“中国梦·包医梦·我的梦”主题文艺晚会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生“适应生活,调整自我”系列活动之一: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讲座
春风十里,爱在一起——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工会开展春游踏青活动
食品科学学院赴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调研交流
教育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开展校园“花香”系列植物科普活动
生命科学学院开展“寄情于花卉,以花润心灵”花卉种植活动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园林专业举办2024届毕业设计作品展
生命科学学院举办爱情观教育主题讲座

网址: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1331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竹子的生活哲學:從基本需求入手,
下一篇: 小满时节,熊猫们的美食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