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黄 蛟、黄文红、管 忞)33年前,一场在丰城矿区曲江矿井达产采区展开的地震补充勘探工作,宛如一首激昂的奋斗之歌,在煤田地震勘探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补充勘探重大成果曾被原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赞誉为“江南一枝花”。
如今,回首那段光荣岁月,参与其中的地质队员依旧满怀激动与自豪,令人动容。
一纸重托:落在“啃硬骨头”的肩上
1992年,一纸任务书承载着沉甸甸的使命,落在了原江西煤田普查综合大队的肩头上。根据原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和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江西公司的相关文件,以及原江西煤田地质局与丰城矿务局签订的地震补勘任务委托书,将丰城矿区曲江矿井达产采区地震补充勘探这一关键任务郑重托付。
那时的曲江矿井达产采区,位于曲江向斜北翼,于1983年至1986年曾进行过精查,但其勘查精度难以满足建设90万吨/年矿井的要求。
根据任务要求,本次地震补勘要进一步查明落差大于10米的断层、小于10米的断点。查明控制B4煤层波幅大于15米的褶曲变化、了解长兴灰岩底界深度,以达到90万吨/年建井任务要求。
能否圆满完成以上任务,成为解锁矿井未来发展的关键密码,关乎着后续的矿井建设与煤炭开采大业。
可任务一铺开,便是一连串“硬骨头”:总物理点数要达6000个,相当于此前给江西煤田地震勘探5年任务的总和。工期却只给了15个月,妥妥的“与时间赛跑”。
更棘手的是,南方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使得先进的机械化设备无用武之地,人抬肩扛成为唯一的选择,每踏一步都充满艰辛。
“这是原煤田地质局建局以来承担最重的物探任务!”原物探分队长敖六根至今记得动员会上的热烈场景,“曲江急着建井,我们没退路。大队领导说‘举全队之力上’,大伙儿全站起来请缨,没人说一句‘难’。”
山河为证:每一步都浸着力量
1992年10月,野外数据采集的号角吹响。地质队员们背着仪器、扛着工具,一头扎进了曲江的山水间,把艰难的日子,过成了满是韧劲的诗。
尽管测区属丘陵平原区,但水系纵横交错,城镇和村庄星罗棋布,高压电线遍布全区,通行、通视均较为困难,属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区。
钻机要运到孔位,无法用器械,全靠人力。队员们挽着袖子、喊着号子,硬生生把沉重的钻机“挪”到指定地点。
沼泽里、深水中要放检波器,队员们干脆脱掉衣裤,跳进1米多深的冷水里,泥浆裹满裤腿,寒风刺得骨头疼,可手里的活儿从没停过。
施工期间,地质队员相距较远且较分散,午饭无法送到每位职工身边,他们就自带馒头,夏天放在衣袋里经常馊了,冬天又硬邦邦无法下咽。但大家毫无怨言,照样干得很欢。
“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天黑透了才回驻地。”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李学红老人,当年是野外施工的主要负责人,记忆里最清晰的是那个寒冬。1993年春节前,腊月十七的丰城飘着大雪,气温跌到零下3℃,“连村里的狗都躲在窝里不出来,我们照样出工放炮。”那天,队员们顶着雪、踩着冰,硬是放了100多炮,创了项目高产纪录。收工时,每个人都成了“雪人”,睫毛上挂着冰碴,可回到驻地围坐在一起,喝口热酒、聊起当天的成绩,满屋子都是笑声。
那时的陈学明刚毕业3年,作为技术员全程跟着项目跑。他记得项目上分设项目组、工农关系协调组、测量班、钻机班、放线班、炮班、仪器班等多个班组,各班组间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在分队长的统一指挥下,整体保持高效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
物探队的队员们每天要步行几十公里放大线,项目组成员白天跑外业,晚上就在灯下整理资料。有限的车辆忙着运送施工设备和材料,队员们全凭双腿走。遇到村庄、河流、水塘等难以施工的地段,为了保证满叠加次数,减少丢道、丢炮率,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保证了野外数据采集质量。
碰到工农矛盾,协调组的同志们就挨家挨户沟通,慢慢赢得村民理解。遇到流砂地层,成孔难度大,能量损耗大的地段,影响野外地震记录质量时,野外必须暂停,研究找寻提高信噪比的办法,确保数据采集质量。“当时年轻也没觉得苦、累,就想着赶紧把活儿干好。”陈学明回忆道。
刚毕业就来实习的刘东凤,每天都被眼前的画面打动:各班组人员分工协作,在各自的岗位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遇到困难群策群力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困难找办法。那一刻,她忽然明白了,原来地质人“四特别”精神从不是纸上的文字,是身边人一言一行的坚守,是刻进骨子里的韧劲。这股热乎劲儿,她记了一辈子。
花开有时:延续30多年的荣光报告
1993年的夏天,当最后一炮野外数据采集完成时,队员们握着满是老茧的手,眼里闪着光。
8月,野外施工圆满收官。
11月,资料数字处理工作顺利结束,旋即转入报告编制工作。
12月底,凝聚着所有人心血的《丰城矿区曲江矿井达产采区地震补充勘探报告》正式出炉,并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
报告里的每一页,都是对奋斗的最好回应:野外施工质量完全符合规范,资料处理精细,分辨率、信噪比双高的地震时间剖面,清晰勾勒出地下构造和B4煤层的赋存脉络。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补充勘探,否定了拟建井位置构造相对简单的事实,通过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重新选定矿井建设位置,优化采区布设,就这一项为矿山节约近10亿元建设成本,并为矿山后续采区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曲江矿井的建设与生产,铺就了稳稳当当前行的路。
“直到现在,那个矿井还在采矿呢!”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古松,当年负责资料审核,说起这段往事,语气里满是骄傲,“原本要2年的活儿,我们10多个月就干完了,比总局要求的时间还提前了几个月。从施工到取样再到资料,每个环节我们都干得很漂亮。”
原物探分队党支部书记盛祖业动情地说:“那时候大家‘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党员冲在最前面,哪里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地质人的奉献精神,在那会儿全亮出来了。”
这个项目要求高、时间短、效果好,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江西物探技术在行业内打出了知名度,后来很多单位纷纷前来学习交流,很多大项目也主动找过来。
岁月回响:“江南一枝花”永远向阳开
33年过去了,当年的勘探队员们有的已满头白发,有的仍在地质岗位上发光,但那段在曲江的日子,成了每个人心中最暖的回忆。他们用青春的汗水,在南方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种出了“江南一枝花”。用集体的坚守与智慧,在煤田地质勘探史上写下了壮丽的一章。
如今,曲江矿井的机器仍在运转,而“江南一枝花”的故事,也成了一代代地质人的精神灯塔——它告诉后来者,何为坚守,何为担当,何为用脚步丈量大地,何为用热爱照亮征程。那些在山水间留下的脚印,那些寒夜里燃起的灯火,早已化作一种力量,激励着更多人在探索地球奥秘的路上,无畏向前,续写新的荣光。
相关知识
浪漫芬芳 | 江南红豆相思苦,岁岁花开一忆君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江南美得不像话。
关于江南的诗词
又到6月江南梅雨季节,江南梅雨相关古诗词赏析
宋词与江南
为什么是江南?——从“杏花春雨江南”说起
揭秘天安门广场巨型花篮:一枝花重一百多斤,运用3D扫描定位
揭秘天安门广场巨型花篮:一枝花重一百多斤,用3D扫描定位
一枝花重一百多斤!天安门广场巨型花篮怎么插的?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聊”什么意思?
网址: 重忆“江南一枝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13891.html
上一篇: 背上「大电池」,增程、插混要抢纯 |
下一篇: 指纹解锁水杯热销,花二百多真的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