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暑假第一周,安徽省六安市新店镇平安希望小学的陈天韵,来到上海崇明岛见到了很多新奇事物。这是她从出生到现在的12年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上海。7-8月,也是陈天韵的爷爷奶奶在田间最忙的一段时间。六安的农民在这段时间需要抢收水稻,时刻注意给玉米浇水、防虫害。
陈天韵看到无人机,是在一堂“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公益课上。授课的老师付欣,来自距离崇明岛一千五百多公里之外的中国平安。付欣是中国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从办公室走到田间地头,为陈天韵在内的18位同学分享了自然、土地、保险与科技的关联与奥秘。
当天的农业科技课,从户外到室内,科技和保险如何支持农业安全生产和发展的课程知识,流动在阳光下的田地里,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这样的课堂,中国平安在过去已经通过“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科技燃梦·科技型企业开放日”的形式开展多次。同样,过去的几年里,一个个平安人和付欣一样,走在相似的路上,用志愿支教服务的方式,让中国不同地区的乡村小孩拥有对科技的现实感觉,激发他们的兴趣,打开他们内心的一扇窗,培养未来的人才。
种下AI的种子,让田野激起希望陈天韵的童年,与自然挨得很近,与科技离得有点远。
她的奶奶七十多岁,爷爷八十多岁,依然每年在种地,月月要下田。陈天韵还是婴儿时,就和两位老人一起生活。嫩绿、青翠、金黄的麦田她都见过。她总好奇爷爷奶奶在地头干什么,也关心他们还有多久能回家吃饭。
爷爷奶奶最辛苦的样子,她都清楚地记得。安徽的夏天很热。除虫期,老人要背着装满药水、几十斤重的传统喷雾器,来来回回地穿梭在农作物之间。爷爷奶奶忙碌的身影与那片仿佛永恒存在的乡野农田,已经深深刻在她的记忆中。小小年纪的她应该想过很多遍,自己能给他们帮上什么忙?
直到在付欣老师的课堂上,当她看到那台能飞到天上,通过手机操作就能快速洒完好几亩地的农用喷药无人机。陈天韵见识到了科技的进步,能帮像爷爷奶奶一样的农民减轻多少劳动负担。
陈天韵在上海看到的可以喷洒农业的无人机
除了无人机,付欣还分享了由平安产险开发的一款能实时监控天气并向农业种养殖户及时发出灾害预警提醒的智能系统(爱农宝App),该系统还能扫描农作物叶片状况识别病虫害,为农户保驾护航。在户外教学的环节,陈天韵通过付欣手中平板上的爱农宝App,对准一片枯黄生病的玉米叶拍照,便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出由何种病虫害引起。这便是农业AI科技的力量。
其实,这只是中国平安花费多年打造的智慧农业科技之一。近年来,中国平安利用不同的AI科技工具帮助躬耕田野的农民知天而作,减轻劳动负担的同时,还在发挥主业优势为田野里的人们兜底——农险智能闪赔模式,通过高清卫星影像与AI建立精准数字地图,掌握地块信息,依托“一图一表一系统一平台”四位一体科技赋能,实现精准承保与理赔,提升效率质量,保障稳产保供。
陈天韵也清楚地了解到,爷爷奶奶的种地收入一直和天气分不开。刮风、洪涝、干旱都是老人担心的事情。面对无法预测也无从躲避的极端天气,遭遇损失的农民只能叹息。而农户的农险理赔款到得越快,越能让农民重新拥有走入田间的勇气,重新激起田野间的希望。
从减轻劳动负担到为生产兜底,全链路的科技支持农民更有信心地生活。付欣课堂上出现的所有“走进”田野里的AI技术,都在陈天韵的心中埋下了细小却有力量的种子。她感受到了学习和科技的力量,或许也摸到了一些帮助家人的未来方向。
和陈天韵同行的,有好几位和她一样都来自安徽省六安市新店镇平安希望小学的伙伴。他们走出校园,走出安徽,看到了AI如何在田野中生根发芽。来自上海市区的几位小孩则通过走进自然的方式,真正感受到土地的力量,认识了什么是农业。对土地和农业的重视,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运用自然的力量,让心灵长成大树许星浩在付欣的课堂上,认识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昆虫。
过去每年假期和父母回老家的路上,在车里才能看见路边稻田的他,这一次在农田的课堂里,沉浸式学习了什么是农田、农业、农活。许星浩发现自己对自然的种种都充满了好奇,毫不费力地记住了付欣老师教的昆虫名字、农作物的病虫害种类。
不到十岁的许星浩,正处在好奇心爆棚的年纪,通过这堂课建立了对自然与农业的连接:“回去以后,想让爸爸妈妈也带我去田里玩,还只见过绿色的水稻。”
这堂课不仅仅通过一只昆虫、一片叶子吸引孩子们的关注,更希望这些阳光下稻田里的感受,能激发小小心灵对自然的主动靠近。“感受,是引发好奇,建立更深连接的基础。”付欣在课后分享作为一名志愿者来上这堂课的意义。一直以来,不论是把远方的孩子们领到更大的世界,还是把城市的小孩带到自然中,中国平安都在一次次教育公益实践中,发挥高管和员工下乡支教和“亲身到场”的力量,让“感受”在不同的心灵中留下痕迹,让许多人拥有一座桥梁靠近土地,读懂土地,听见土地与人的需求。
付欣正在给孩子们上课,讲解智慧农业的相关知识
和许星浩一样在城市长大的小孩,实际感受过自然的魅力后,才会发自内心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想保护自然,守护在土地中耕种的农人。
付欣的户外课堂环节,激发了许星浩的好奇心。室内的科技延展、农险分享则让他明白,如何通过知识的力量守护一棵树、一朵花、一亩稻田。他在拓展知识面,也在拓展生命之于自然的价值。
18个来自乡村和大城市的小孩,在自然和科技交织的课堂收获满满,在回去之后或许还会和身边的朋友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发现。知识流动的时候,靠近自然的一颗心则在变成一片心。或许,这也是付欣及其背后整个中国平安想要去做的事情。
教育学者李政涛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对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关“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的表达进行解读时提到,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
付欣希望短短的课堂能将感受种在孩子们的心中并长成一棵树。科技和自然的交织,正在为这棵树灌注初步的养分。在此前,中国平安已经通过具体的行动,让科技之树种下——截至2024年底,“科技燃梦·未来有我”走进名企科普公益活动已在全国19个省市开展活动,超3000组青少年走进极氪、大疆、百度、南方航空等企业,涵盖先进制造、互联网、航空航天等行业。
织出平安科技网,让农业拥有保障科技类的教育公益并不好做,有高度的专业要求。平安又是如何去做并保证实际效果的?
“核心是专家智库、科技企业、教育机构的三维联动。”付欣在课后的分享中表示,三十多年来,中国平安从援建平安希望小学出发,持续不断将自身金融科技能力与外部专业资源深度结合,构建了从“硬件捐赠到能力培养”的科教公益闭环。其核心在于以企业科技基因赋能教育公平,同时通过科学评估与场景创新确保项目实效,为乡村青少年教育植入了探索未来的“科学基因”。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系统性整合专业资源、构建多元协作生态及创新教育模式,确保项目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
其中,具体落地过程中,有五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整合跨领域专家资源,构建权威科教支持网络;第二,打造系统化科教内容与师资培训体系;第三,构建“多元场景+沉浸体验”的教育生态;第四,科学评估与长效反馈机制保障实效;第五,依托企业(平安等)力量,实现资源可持续投入。
最新的数据显示,平安在全国援建119所希望小学,招募12708名支教志愿者,服务超44.3万小时;在1039所智慧学校实施科技素养计划,培训乡村教师超2万名,惠及31万余名学生;设立教育奖金资助学生31345名。
此外,“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已辐射27个省份,赋能1,058所乡村学校,惠及学生超31万人次;捐赠科技读本45.1万册、科学实验包10.3万套;培养乡村校长、教师逾20000名。
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智慧农业小课堂的现场
兼具科技和温情的平安,不仅通过长期主题的公益计划,托举不同地区的小孩,也在用专业织出一张产品网,用科技守护农业的方方面面。
平安产险融合物联网、移动互联、3S、大数据、云计算与AI等技术,打造的农险产品、流程、模式与服务,为综合金融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持。从粮食种子播下去的那一刻,平安的科技力量就已经开始工作,一直守护到每一株麦子、每一缕稻穗变成农民的收入。
过去,农业愁种地也愁销量。
深知种地不易的中国平安,因为在一线的长期调研和对产业上下游的精准把握,搭建了针对农业产业帮扶的全链条、全流程体系,从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节点提供支持,为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打通渠道。
包括付欣在内的万千平安人,过去多年一直在用脚步探索农民和幸福生活之间的可能性,用科技的工具缩短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弥合城乡教育之间的鸿沟。
其实,走进田间地头的不仅是科技,更是平安之于整个农业和土地的一颗心、一种关注、一份行动。
相关知识
走近昆虫世界:济南小学昆虫科普课点亮孩子们的自然探索之旅
小学心理健康课评课稿 与专心交朋友
矿泉水瓶+黏土=美丽的幻想世界 这个社区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
一堂“奇趣”的科普课
全区禁毒名师“一堂精品课”作品评选揭晓
课本里的“棉花姑娘”长什么样?站前小学的孩子花了6个月时间探究棉花的一生
杭州一所小学花10万元租4亩地开设种菜课
“种科普的种子,开科学的花” ——当“六一”遇上科学
一堂田间管理“现场课”
赤峰市林西县新林镇:当农田遇上科技 农民靠数据“慧”种地
网址: 当农田遇上AI:安徽新店镇平安希望小学孩子们的一堂农业科技课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13896.html
上一篇: 学而思AI公益课惠及两万学子,携 |
下一篇: 什么是新技术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