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沙漠调水论
我国现有沙漠面积71万多平方公里,加上戈壁面积达到126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沙漠化给我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地危及到我们的生存空间,治理沙漠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沙漠地区降水都很少,蒸发却非常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严重,靠本地的水资源连现状都维持不下去,更遑论对沙漠进行治理了。因此,调水是治理沙漠唯一正确的途径。
我在《水分循环改变论》初稿中,原本写了向沙漠调水的问题,作为治水原则中的第五原则——“余水调往沙漠”。当年《吉林农业》在发表这篇论文时,限于篇幅砍掉了这一原则;我在以后多次修改这篇论文时,也没再加进这一原则。这不是因为我也认为它与该文关联不密切,更不是因为我也认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我认为调水与蓄水是亲如姊妹的关系,它们是同样重要的;如果把这样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问题放在《水分循环改变论》里,那是太委屈它了,应该写成姊妹篇。这就是《治理沙漠调水论》的由来。
一、沙漠成因,人为缺水。
长期以来,对于沙漠的成因,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假说”:一种是“气候变迁假说”。有的考古学家推论,在数十万年前,巴丹吉林沙漠曾是一片绿洲,后来由于气候变迁,这里的河流逐渐干涸,绿洲逐渐消失,距今不到10万年时,出现了沙漠。对于考古学家的推测,现代的人们没有亲眼看到,人们亲眼看到的是由于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化土地越来越多,于是出现了另一种沙漠形成的假说——“人为垦伐假说”。沙漠学家认为,在我国现代沙漠中,由于干旱、风力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沙漠面积只有10%,而因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沙漠面积却达90%。我对两种假说都不那么认可,我认为他们都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而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所以他们都解释不了沙漠的成因。
考古学家看到了缺水,但把缺水的原因归咎到气候变迁,这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地球已经存在46亿多年,沙漠地区处于西风带,降水少、蒸发大这个气候特征从地球形成时起就一直同时存在,为什么巴丹吉林沙漠直到距今不到10万年时才变为沙漠呢?唯一能解释通的是,巴丹吉林沙漠之所以在数十万年前是绿洲,因为那时它的自然降水虽然很少,但它的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外来水,却是非常丰富的。有的科学家根据同位素“追综”得出,它的有些地下水来源于黄河源头的“姊妹湖”——扎陵湖与鄂陵湖。那么远的黄河源头的地上水都可以通过地下进入巴丹吉林沙漠,说明它的地下水的来源还是很广泛的。又据考证,黄河原来是被拦蓄在三门峡以上地区的,因此黄河水可以通过地下或地上大量地进入巴丹吉林沙漠。大约到了十五万年的时候,黄河终于冲破三门峡而注入大海,从此进入巴丹吉林沙漠的外来水逐渐减少了,再同样降水已不管用,所以它就越来越干旱。由此看来,这不是气候变干旱了,而是地变干旱了。长期严重干旱的结果,河流湖泊干涸了,绿洲湿地消失了,于是它在十万年时形成了沙漠。
如果说巴丹吉林沙漠的成因还是推测的话,那么驰名中外的沙漠湖泊——罗布泊,成为“死亡之海”,则是有史可查的事。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它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罗布泊洼地形成湖泊,面积达两万多平方公里。汉代,罗布泊还“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天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古国,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也就在这个世纪楼兰古国突然消亡。一些科学家和考古学家经研究认为,一千七百多年前的罗布泊地区的气候,同今天的气候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楼兰古国的覆灭主要是由于罗布泊水源的枯竭,水源枯竭的原因是由于河流改道而不是气候变迁。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罗布泊又一次“重生”。1972年罗布泊又一次枯竭,罗布泊最后枯竭的原因是人为筑堤断了它的水源,也不是因为气候变迁。
沙漠学家看到了人为,但把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说成是形成沙漠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很难说服人的。“蜀山兀,阿房出”,当年秦始皇修阿房宫时,几乎砍光了四川的树木,四川为什么没有形成沙漠?原因就在于四川不缺水。由此可见,如果不是由于严重缺水,单纯的垦荒和砍伐是形不成沙漠的。不然,你就无法解释原始森林和原始草地的初始形成。蒙古族地多人少,数十万年前的巴丹吉林沙漠绿洲,很显然不是他们所营造的;蒙古族是个游牧民族,十万年时巴丹吉林沙漠绿洲的消失,也不会是他们垦伐所造成的(因为他们既“不垦”也“不伐”)。有人可能说,“过牧”也可能造成沙漠化。我认为,“过牧”只能造成草场暂时的退化,它不可能连树木也“牧”没了;并且一旦停止放牧,草场很快就会得到恢复。有人还可能说,战火也可以毁掉沙漠植被,也可能造成沙漠化。我认为那也说不通,连古人都知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哲理,今天的人怎么能说出这样幼稚的问题呢?
排除了上述的人为原因,那么沙漠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只能是严重干旱缺水。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只不过起了一种“助纣为虐”的作用,它加快了沙漠化的进程。如果没有人类的垦荒、砍伐等人为因素,沙漠植被可能还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有那些植被的存在,沙漠那风沙滚滚、寸草不生的破败景象暂时还不至于呈现。所谓的沙漠,不过是该区域的外在的表现形式,而严重干旱缺水才是它内在的形成原因。在这里,沙漠和严重干旱缺水是名与实的关系。是严重干旱缺水淘汰了植被,而不是植被的消亡导致了严重干旱缺水;换句话说,是沙漠淘汰了植被,而不是植被的消亡导致了沙漠的形成。因此,植被的消亡是沙漠形成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建国以来,我们治理沙漠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个问题。由于大多数人认为沙漠的形成是由于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总是花大气力地去恢复沙漠植被——大面积地进行植树造林,大规模地进行飞机播草,但是从建国到今天,沙漠面积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沙尘暴也越来越肆虐。这一事实足以说明,过去我们在治理沙漠上走入了误区,误就误在错把结果当原因。错误的认识,导致采取错误的行动,沙漠越治越多也就不足为奇。实践也告诉我们,沙漠形成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缺少植被,而在于严重缺水。如果不解决缺水的问题,我们费尽千辛万苦恢复起来的植被,迟早有一天还会被淘汰;如果解决了缺水的问题,你想让它不长植被都很难。
沙漠地区为什么会严重干旱缺水呢?揭开这个问题的谜团,也就找到了沙漠的成因。我国沙漠地区水资源的来源,主要不是来自于自然降水,因为它们的自然降水都很少;而是主要来自于外来水,因为它们的周围多高山。沙漠地区主要靠外来水维持它的生态平衡,一旦外来水减少,它就会产生生态失衡问题。
沙漠地区外来水的减少,主要是地下水的减少。沙漠多处于高原,随着全国的地下水位的下降,它的地下水位下降的就更厉害;随着全国地下水的逐渐减少,进入它的地下水也就必然越来越少。那么全国的地下水为什么会越来越少呢?这是因为人类在利用水资源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
人类现在大量使用的水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地下水,而没有去利用可再生的资源——自然降水。可再生的资源,能够永续利用;不可再生的资源,只能是越用越少。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一到实际就犯糊涂。这大概也是传统习惯势力在起作用吧!人类之所以大量利用地下水,主要是因为它分布广泛、取用简单,而利用自然降水就比较难了。我们知道:现在的自然降水,一是蒸发了,二是地表径流了;要利用自然降水,就要从这两方面着手解决问题。现在人工控制蒸发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减少蒸发只能作为利用自然降水的辅助手段;要利用自然降水,最主要的是解决地表径流问题。对于一般的地表径流问题,人们称之为水土流失,是想要解决的,但一直都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当地最大的地表径流——江河,人类把江河行地和日月经天划成了等号,认为它们是天经地义的,根本就没想去解决。
江河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长期不注意解决地表径流问题和采用了不适当的治水办法所产生的恶果。最早的人类,据说是生活在树上的,地表径流与他们关系不大;人类移居地面之初,主要以渔猎为生,地表径流也与他们关系不大,因而都没有兴趣去治理。后来,他们从事了农业,对地表径流还是听之任之,是因为他们生产力低下,没有能力去治理。由于人类长期不注意解决地表径流问题,所以地表径流就越来越严重,在最低洼的地带最大的地表径流水就形成了河流。等到人们感到由地表径流汇聚而成的洪水已威胁到自己的生存,不治不行了才去进行治理;但他们的治理都是坐等分散的自然降水成了势才去治。开始时是用“堵”,堵不住了就改用“疏”,今人的“防”是“疏”的翻版。“疏”和“防”都是让径流水加速流淌,这哪里还是在治理,这分明是在“助纣为虐”!
这样一来,洪水的问题虽然暂时解决了,但干旱缺水问题却接踵而至了。干旱缺水了就到江河去“调”,就从地下去“提”,使江河有时断流,使地下水位更加下降,从而使干旱更加干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虽然降水和蒸发还是照旧,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更干旱了,于是人们就认为气候变迁了。其实大自然给我国的年降水量始终都在均值61889亿立方米上下徘徊,这个自然规律并没有变,变的只是地下水越来越少而已。
这从“重生”的罗布泊水面变化中也可得到验证:1941年罗布泊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1958年罗布泊面积为2570平方公里,1962年罗布泊面积为660平方公里,1972年罗布泊面积为450平方公里,这是罗布泊枯竭时的水面。罗布泊水面的不断缩小,说明地下水位是在不断下降的,即使没有人为筑堤断绝它的水源的原因,它迟早也是要枯竭的。
综上可见,沙漠成因,重在缺水;但缺水不是由于气候的变迁,而是人类不适当的治水谋略造成的;按照现有的治水谋略搞下去,即使没有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沙漠迟早也会形成。这就是我对沙漠成因的新思维。我采用了沙漠学家的“人为”,采用了考古学家的“缺水”,合称“人为缺水假说”。
二、调水治沙,变“漠”为宝。
按照自然法则,沙漠淘汰了植被;人类要想恢复植被,就必须改变现有的自然法则。沙漠地区年降水都在400毫米以下,西部更在2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有的年份更是少得可怜,甚至没降水;但是它的蒸发量却是大得惊人,是降水量的几十倍,有的高达100倍左右,这个自然法则不容易改变。我国沙漠地区的地下水虽有一些,但用来治理沙漠却是远远不足的,并且许多冒出地面的地下水——湖泊泡沼水严重碱化,不适于被利用,这个自然法则也不容易改变。因此,只有调水才是改变沙漠现有自然法则的唯一正确途径。
调水洗碱,化害为利。我国沙漠地区湖泊星罗棋布:浑善达克沙地有大小湖泊110个,巴丹吉林沙漠有大小湖泊114个,腾格里沙漠大小湖泊多达422个,毛乌素沙地有湖泊170个,柴达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也都有许多湖泊,整个沙漠地区的湖泊大大小小有1000多个。但这些湖泊正随着地下水位的逐步下降和外来水的日渐减少,有些面积在日益缩小,有些已经干涸。沙漠湖泊多数含盐碱量较高,干涸之后留下大量盐碱粉尘,随着风暴危害本区及全国各地。有人提出利用盐碱湖水栽培耐盐碱植物,我以为这种意见大大地不妥:如栽培成功,要消耗大量的湖水,会加速湖泊的“死亡”时间;如栽培失败,会留下大片盐碱地,为以后的治理增加更大的难度。唯一可行的是向这里调入大量淡水,使咸水变成淡水,使干涸的湖泊恢复昔日的面貌。这样做有七大作用:一是恢复和扩大湿地面积,减少沙地面积;二是湖水向地下和周围渗透,可以提高地下水位和增加绿地面积;三是淡化了的湖水用来发展水产养殖业;四是湖区可以作为沙漠城市的依托;五是湖水可以用来发展现代大农业和沙漠植被;六是湖泊及输水道把大沙漠分割成若干小块,为以后的彻底治理奠定了基础;七是湖水蒸发会改变局部的干热气候。
调水灌沙,变废为宝。沙漠地区降水少、积温高、蒸发多,昼夜温差大,这是沙漠形成的气候因素。如果调集来大量的淡水,搞灌溉农业和植被,这个缺点就变成了优点:水热同济,会使农作物产量猛增;昼夜温差大,会使农产品质量优良。这样一来,就使沙化的废地变成了宝地;同时,灌溉和植被都可以起到固沙的作用。这样做,是把治理沙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是调动人们治理沙漠积极性的重要经济手段。
调水固沙,缚住“狂龙”。沙漠地区都处于北方和高原,冬季漫长,这时是沙尘暴肆虐的时候,也是地下水损失较多的时候。因此,在这时要调集大量的水,把沙漠表面冻上一层冰封层。这样做一举两得:一是封闭地表,可以保住大量的地下水不受损失;二是斩断沙尘与风力的“亲缘”关系,从源头上解决沙尘暴问题。
调水治沙,人随水进,水进沙退,事半功倍。通过不断地大量地调入外来水,沙区的地下水位会逐步提高,干热的气候会逐步改善,湿地绿洲的面积会逐步扩大,沙漠的面积会逐步缩小。各路治沙大军都从水源充足的地方开始,人随水进,以水作为锐利武器,把治理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沙漠实行分割包围,逐步向沙漠腹地进军,各路治沙大军胜利会师之日,就是彻底治理沙漠之时。
三、精心规划,科学治理。
沙漠治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地进行统一规划;沙漠“狂龙”是一个可怕的自然怪物,必须科学地实行全面治理。在实践中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以调水为首要,制定配套的治理沙漠的优惠政策。
为了调动人们治理沙漠的积极性,需要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必须以调水为首要,因为根治沙漠在于水,而解决沙漠水的问题在于调水。对于过去已经批准的治沙项目,要追加调水的条款,并给予优惠的政策;不能搞调水的一律停止。今后新批的治沙项目,一定要以调水为首要条件;否则,不仅不给予优惠政策,干脆就不批。
(二)以调水为重点,开展有效的治理沙漠的科研工作。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治理沙漠的科研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可惜的是研究人员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利用沙漠现有水源,搞植树种草的研究上面。这种研究对于治理沙漠来说,是抓了细枝末节的问题,而没有抓住要害的问题。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应从大处着眼,如果总在细枝末节上打主意,是作不出什么好文章的,有时甚至会做出反面文章。今后治理沙漠的科研工作应该以调水为重点,要研究从什么地方可以向沙漠调集更多的水,怎样做才能把水更快更省地调进沙漠,调进的水如何科学利用才能加快治理沙漠步伐等问题。只要解决了水这个重点问题,至于种植什么,当然是在有利于沙区生态的条件下,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什么最有效益就种什么,这由搞栽培的人员去研究好啦!沙漠学家没必要包打天下,也不可能包打天下。
(三)以水字为中心,实行“水、路、林、田”统一规划。
治理沙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实行“水、路、林、田”统一规划。这个规划要以水字为中心,水来自什方,存于哪里,去往何处,都要首先规划好,其次是路,水和路之间是林和田。路、林、田都要服从于水,路必须穿越水面时,要修桥涵。这个规划要经过立法,不能根据长官的好恶而随意更改,也不能因为长官的更迭而随便更迭。
(四)以水源为基地,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
过去我们搞开发总是强调“先治坡,后治窝”,现在治理沙漠却要反其道而行之。要首先选择淡水资源(含调来的淡水)最充足的地方,建立高标准的现代城市。建立现代城市是抗御特大灾害的需要,因为沙漠地区的环境实在是太恶劣了,尤其是在沙漠“狂龙”还没有被制服的时候,人员不宜分散居住,建筑物不能“穷对付”。淡水资源充足是绿地扩大的充要条件,城市建在较大的绿地上,可以使人的生存环境更良好。淡水资源充足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城市经济可以解决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就业问题,沙区所需物资可以就地生产,沙区的产品可以就地加工,减少了运输,发展了沙区经济。建立高标准的现代城市,是开展招商引资的需要,良好的环境、和谐的社会、发展的经济、丰富的文化,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治理沙漠。
(五)以水量做依据,坚持既积极、又稳妥的治沙方针。
治理沙漠要坚持既积极、又稳妥的治沙方针。所说的积极,就是千方百计地去大量地调水,尽可能多地扩大治理规模;所说的稳妥,就是要以调来的水资源的多少来决定它的发展规模,绝不能以消耗沙区的地下水为代价来追求高速度。概括为八个字,就是:“积极调水,稳妥治沙”。
(六)以保水为核心,建设绿色环保型的生态沙区。
我国的沙漠地区,多处于盆地,一旦造成环境污染,那就是“绝症”,那样的治理还不如不治理。因此,从治沙一开始就要把环保工作提到重要日程,要以保护水源为核心,建立严格的环保制度,把建设绿色环保型的生态沙区作为行动的准则,贯彻于治理沙漠的始终。
(七)以治水“援”沙区,全国共同解决沙漠化问题。
我国沙漠化问题之所以越来越严重,完全在于现行的不合理的治水办法。现行的治水办法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它让自然降水从地表随机径流走,另一方面它又大量开采地下水,这两个问题不解决,调水治理沙漠就是一句空话——因为其它地区也即将面临“水枯竭”问题,哪里还有能力向沙漠地区大量调水;即使你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水调进了沙漠地区,其它地区却会很容易地就把它从地下提走。因此,治理沙漠光靠沙区是不行的,必须全国统一行动,共同采取三项措施:(1)完全蓄住天上水,(2)停止开采地下水,(3)向沙漠大量调水。三者虽各自独立,但又互相关联。全国开展蓄水,地上水够用就可以停采地下水;停采地下水、再加上蓄水向地下渗入,会提高地下水位,沙漠地下水位也会随之提高。高处的蓄水,既可以地下水的形式进入沙漠,也为从地上调入沙漠提供了便利条件。调水于沙漠,扩大了全国陆地大水库的范围,它的一部分要进入地下,既可提高沙漠的地下水位,也可提高全国的地下水位。这样,就使现在的水资源越来越缺乏的恶性循环,就变成了水资源越来越丰沛的良性循环。因此,全国采用上兵伐谋的治水谋略,完全蓄住天上水,停止开采地下水,不仅是解决水旱灾害的需要,而且是支援治理沙漠的需要。
相关知识
《治水论》(6):治理沙漠调水论
教学论
论生态环境替代性修复
论植物检疫与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侵害
花卉学各论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1集:治水英雄大禹
国际经济协调论:探究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的前景与挑战
论环境友好型社区的特征与构建
论传统节日的传承论文
论彼岸花
网址: 《治水论》(6):治理沙漠调水论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18728.html
上一篇: 沙地花生管理五项注意 |
下一篇: 戈壁滩蝶变花果园 张掖高台何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