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节
昔称“过年”。古时把立春称为春节,也称之“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的《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春节也移到农历正月初一。从此,农历年之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
从年前的祭灶(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是人们准备过年最忙碌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谓之“扫舍”;拆洗衣被,理发洗澡,杀猪买菜,购置各种年货;还贴对联窗花,挂年画,里里外外布置一新,迎接新年到来。
除夕到元旦后几天,过去主要是祭祀、祝福、交际娱乐的日子。除夕与元旦两日毗连,是过年的正日。届时,人们家设财神、灶神、门神、土地神、天神等神位,挂起先人牌位,并到祖坟祭奠,请先祖回家过年,还要烧香点烛,敬献食果,以谢神灵和先祖的恩惠,祈祷来年吉祥如意。敬神之俗近年已被淡化,祭祖之仪至今仍然盛行。除夕之夜,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俗称“坠命钱”),意谓“终年有钱”。晚辈给长辈行礼拜年(昔为叩拜礼)。之后大人们准备第二天早餐。“年三十”之夜,要吃“团圆饭”,全家围坐一起,边吃边谈,热闹非常,并燃放爆竹,直至深夜,谓之“坐夜”。也有通宵不息,谓之“守岁”。这种习俗流传至今。初一黎明,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点烛上香,祭奠家宅六神和祖先。接着吃早饭。过去,初一早多习惯吃臊子面或饺子。饭后,晚辈给长辈依次拜年祝寿,长辈按人发给红枣、核桃、糖果等食品。
大年初一,为了讨个吉庆、欢乐,还有许多禁忌。日出前不清扫,初五以前不倒垃圾,否则认为是破财;忌用剪刀、针线,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认为不吉利。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人们着新衣,带礼品(多为挂面、猪肉、糕点之类),络绎于途。初五称“破五”。是日中午,家家都要吃搅团,意谓“补烂洞”,期望来年日子红火。另外,还要“扫穷土”,即把房舍里外的垃圾扫出门外。初六至十五日为拜晚年时间,给外甥外孙置灯笼腊烛,回节送灯。
“娃娃爱过年,大人怕花钱”、“富人过年,穷人过难”,这些是过去流行的顺口流。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种情况大大改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文化生活水平逐日提高,人们逐渐抛弃了过去春节中那些具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吸收了其中有益部分,并增添了新的内容,诸如慰问烈军属和离退休老干部等活动。另外,春节期间,电台、电视台还组织各种联欢晚会,市、县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如放电影、唱戏、灯谜和舞会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日,城乡演出狮子舞、旱船、高跷(柳木腿)、竹马、社火等(一般从正月十二就开始活动,到十五这天达到高潮,俗称“闹元宵”);晚上,悬挂花灯,燃放烟火,热闹非凡。“文革”中,民间社火被横扫,不许演出。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日子越过越好,元宵节也一年比一年隆重热闹,节目花样日新,成为一年中最欢乐的日子。
节日食物多吃元宵,农村还要做“老鼠馍”(形似老鼠,内有包菜、包豆、包油面等)。
三、龙头节
俗称“二月二”,为以春节为中心的节日过程最后一节。是日,民间都要炒食各种豆子,意取“金豆开花,玉龙释归”之意,还有食用发面烙制的棋子豆的习俗。有些地方,要为新嫁出的女儿送豆子。
这天,扶风、眉县、岐山、凤县等地过去有一种“抬懒婆娘”的习俗。它寓意新年已过,天暖地开,如果再不下地劳动,仍然留恋过年光景,怠惰下去,就会被人们像懒婆娘一样所抛弃。这种活动现在逐渐消失了。在千阳、陇县一带,是日为药王孙思邈的庙会,届时还举办物资交流会,人们可购置工具,准备春耕生产。
四、清明节
清明多在公历4月5日前后,为民间家祭例日之一。一般人都要在日前祭扫先祖坟茔,或家长谒坟、或举家拜墓,民间称这种祭祖仪式为“上坟”。上坟时,携带曼
相关知识
第三节 节日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揭开节日背后的故事!
各个节日的送花习俗
端午节的鲜花习俗,小花匠告诉你什么节日送什么花
父亲节的由来和习俗,父亲节的节日花朵(范本)
二月花神是什么 花朝节有哪些节日习俗
我们的节日·中秋|中秋的来历和习俗,你知道多少?
热门资讯:中国节日的用花习俗以及注意事项
兰科植物的节庆习俗与传统活动:兰花在节日庆典中的应用
节日送花:中国传统送花习俗以及注意事项
网址: 第三节 节日习俗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2001.html
上一篇: 黛玉葬花与芒种送花神 |
下一篇: 节日送花有学问 色彩鲜艳寓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