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第三节 节日习俗

第三节 节日习俗

    一、春节
    昔称“过年”。古时把立春称为春节,也称之“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的《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春节也移到农历正月初一。从此,农历年之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
    从年前的祭灶(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是人们准备过年最忙碌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谓之“扫舍”;拆洗衣被,理发洗澡,杀猪买菜,购置各种年货;还贴对联窗花,挂年画,里里外外布置一新,迎接新年到来。
    除夕到元旦后几天,过去主要是祭祀、祝福、交际娱乐的日子。除夕与元旦两日毗连,是过年的正日。届时,人们家设财神、灶神、门神、土地神、天神等神位,挂起先人牌位,并到祖坟祭奠,请先祖回家过年,还要烧香点烛,敬献食果,以谢神灵和先祖的恩惠,祈祷来年吉祥如意。敬神之俗近年已被淡化,祭祖之仪至今仍然盛行。除夕之夜,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俗称“坠命钱”),意谓“终年有钱”。晚辈给长辈行礼拜年(昔为叩拜礼)。之后大人们准备第二天早餐。“年三十”之夜,要吃“团圆饭”,全家围坐一起,边吃边谈,热闹非常,并燃放爆竹,直至深夜,谓之“坐夜”。也有通宵不息,谓之“守岁”。这种习俗流传至今。初一黎明,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点烛上香,祭奠家宅六神和祖先。接着吃早饭。过去,初一早多习惯吃臊子面或饺子。饭后,晚辈给长辈依次拜年祝寿,长辈按人发给红枣、核桃、糖果等食品。
    大年初一,为了讨个吉庆、欢乐,还有许多禁忌。日出前不清扫,初五以前不倒垃圾,否则认为是破财;忌用剪刀、针线,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认为不吉利。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人们着新衣,带礼品(多为挂面、猪肉、糕点之类),络绎于途。初五称“破五”。是日中午,家家都要吃搅团,意谓“补烂洞”,期望来年日子红火。另外,还要“扫穷土”,即把房舍里外的垃圾扫出门外。初六至十五日为拜晚年时间,给外甥外孙置灯笼腊烛,回节送灯。
    “娃娃爱过年,大人怕花钱”、“富人过年,穷人过难”,这些是过去流行的顺口流。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种情况大大改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文化生活水平逐日提高,人们逐渐抛弃了过去春节中那些具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吸收了其中有益部分,并增添了新的内容,诸如慰问烈军属和离退休老干部等活动。另外,春节期间,电台、电视台还组织各种联欢晚会,市、县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如放电影、唱戏、灯谜和舞会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日,城乡演出狮子舞、旱船、高跷(柳木腿)、竹马、社火等(一般从正月十二就开始活动,到十五这天达到高潮,俗称“闹元宵”);晚上,悬挂花灯,燃放烟火,热闹非凡。“文革”中,民间社火被横扫,不许演出。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日子越过越好,元宵节也一年比一年隆重热闹,节目花样日新,成为一年中最欢乐的日子。
    节日食物多吃元宵,农村还要做“老鼠馍”(形似老鼠,内有包菜、包豆、包油面等)。
    三、龙头节
    俗称“二月二”,为以春节为中心的节日过程最后一节。是日,民间都要炒食各种豆子,意取“金豆开花,玉龙释归”之意,还有食用发面烙制的棋子豆的习俗。有些地方,要为新嫁出的女儿送豆子。
    这天,扶风、眉县、岐山、凤县等地过去有一种“抬懒婆娘”的习俗。它寓意新年已过,天暖地开,如果再不下地劳动,仍然留恋过年光景,怠惰下去,就会被人们像懒婆娘一样所抛弃。这种活动现在逐渐消失了。在千阳、陇县一带,是日为药王孙思邈的庙会,届时还举办物资交流会,人们可购置工具,准备春耕生产。
    四、清明节
    清明多在公历4月5日前后,为民间家祭例日之一。一般人都要在日前祭扫先祖坟茔,或家长谒坟、或举家拜墓,民间称这种祭祖仪式为“上坟”。上坟时,携带曼

烧纸香烛酒等祭品及铁锨,铲除坟上杂草,然后添土,在坟上压纸数张,以示祖坟已被子孙祭扫。如因故或墓地太远而不能扫墓者,即在门前或十字路口焚化纸钱,以表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清明,职工、干部和学生,作为年例要携带花圈、花束,前往革命烈士陵园祭扫,纪念那些为人类文明和自由解放事业而献身的革命先烈。同时,在烈士墓前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亦称“端阳节”。是日,民间多以油糕、粽子、油饼、荷包蛋、绿豆糕为节日食品,亲戚朋友之间也互相赠送。在千阳、陇县一带,新婚夫妇要给女方娘家送粽子、油糕,谓之“送端午”,在扶风、眉县、岐山一带,新妇娘家第一个端午节要给女儿送食节馈,谓之“送节礼”。端午前夕,舅家等亲戚给小孩送“裹肚”,近年来,改送汗衫、背心等衣物。是日,民间门窗皆插艾枝,谓能驱除蚊蝇,并以雄黄酒涂擦眼、鼻、耳窍,以避瘴气,远毒虫。还于拂晓去田野、地埂上采集远志、防风、柴胡、桑叶、蒲公英等中草药,混合一起煎汤熏洗眼、手、脸,意取避邪除病。是日,儿童们穿戴一新,身戴五色线,身佩香囊,俗称“香包”或“搐搐”,是以绸布制囊,内充棉絮、掺以香料粉末制作而成。民间制作的香包,五彩缤纷,型体各异,小巧玲珑,维妙维肖,精制异常。此习俗至今盛行。
    六、乞巧节
    “七月七”俗称乞巧节。相传这一天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
    六月六日,姑娘们用绿豆、大麦、豌豆、谷子、高粱等五色杂粮入水浸泡,藏于箱中,让其生芽,到七月七日晚端出来,名曰“巧芽”。姑娘们把巧芽放在一起,看谁的芽生的白,长的高,谁将来就心灵手巧,能找一个如意郎君白头到老。接着姑娘们掐折巧芽,丢入水碗中,以灯下水中映出的形状猜测前途,同时还要聚集灯前,唱乞巧歌;并制穿针刺绣状,意思是请织女星传授女工技巧,叫做“乞巧”。有些地方有“乞巧会”。姑娘们先把巧芽收集起来,放到一张桌子上,桌上供尊七仙女神像,设供品,众女轮流上香化表,最后围在一起唱《乞巧歌》,乞求七仙女赐以灵巧之心之手。此俗新中国成立后消失。
    七、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是晚,各家老少集聚院中,桌置月饼以及核桃、柿子、红枣、石榴、梨等水果,敬献月亮。献月后,长者将献品散给晚辈,大家一面吃,一面赏月,共享天伦之乐。如果有亲人在外不能团聚者,人们便将月饼分切一角,以表示思念之情。
    另外,节前亲戚朋友之间互送月饼、瓜果,以示庆贺。
    八、重阳节
    古以九代表阳数,九月九日即九九相逢,故称“重阳”,意取此日为长久吉日。此时正值深秋,昔之文人学士登高赏菊,饮酒咏诗。现在,重阳节在其他地区已经不被人们重视,而陇县在这天至今流传着为外甥和未娶之媳送花糕的习俗,花糕做得大,插上菊花以示富足。
    九、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天气渐寒,人们多已换上棉衣。为使先祖过冬,到十月一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到祖坟烧化纸糊的衣裤和纸钱,“给亡人送寒衣”,晚上还要在家门口烧纸哭奠。此风俗现在农村仍然流行,而且相当盛行。
    十、腊八节
    腊月初八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腊八粥多以小米、红萝卜、豆腐及各类豆子煮成粥,从这天起一直吃到春节,取意连年有余。凤翔流传这样一首民谚:“鸡儿鸡儿吃腊八,吃到肚里屙疙瘩,树儿树儿吃腊八,吃了腊八长丈八……天吃腊八,风调雨顺,地吃腊八,五谷丰登”。至今有些地方,人们在腊八这天,将腊八粥涂于果树或喂家畜、家禽,以期根深叶茂结出硕果,槽头兴旺。
    十一、祭灶
    相传腊月二十三是灶神升天之日,民家于是夜祭祀,祭品为干粮、灶糖等,还要给灶君的马奉献草料,同时陈设香案。俗以灶君为一家之主,每年此日,灶君升天向玉皇大帝面奏一家人之善恶。故各家唯恐有所指责,必先以灶糖胶糊其口。现在农村仍有此俗。从此日起,人们都要进行大扫除,拆洗衣被,准备以崭新的面貌过年。
    旧时民间多有稀男欠女者,为使儿女平安成长,常祈求于灶君神灵保祐,多许以猪、羊、鸡酬惠神恩,谓之“寄保”。待孩子长到12岁,便要赎身,于此日,或杀猪,或宰羊,或献鸡,以酬前诺,意为酬谢神灵已毕,愿心已了,将孩子领回来自管。此日,亲友乡邻多来祝贺,以衣、帽、鞋、袜为礼,兼为被赎身孩子搭红,鸣放鞭炮,主家须备酒肴款待客人。此俗今虽渐少,但仍有沿袭故旧者。

相关知识

第三节 节日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揭开节日背后的故事!
各个节日的送花习俗
端午节的鲜花习俗,小花匠告诉你什么节日送什么花
父亲节的由来和习俗,父亲节的节日花朵(范本)
二月花神是什么 花朝节有哪些节日习俗
我们的节日·中秋|中秋的来历和习俗,你知道多少?
热门资讯:中国节日的用花习俗以及注意事项
兰科植物的节庆习俗与传统活动:兰花在节日庆典中的应用
节日送花:中国传统送花习俗以及注意事项

网址: 第三节 节日习俗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200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黛玉葬花与芒种送花神
下一篇: 节日送花有学问 色彩鲜艳寓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