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花
品读
经典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花中四君子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菊花在秋季开放,故为秋的象征,人们甚至把九月称“菊月”。它秀美多姿,却不以姿色取媚于人,而是以素雅坚贞博得人们的称赞。人们爱它清秀不俗的外表,更爱它凌霜傲雪的风骨,千百年来,菊花成为高洁隐逸、顽强不屈精神的象征,它以其独特的风姿神韵活跃在文人墨士的诗词中。
早在战国时代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汉朝时,菊花被当作滋补的药品,菊花酿成的酒被称为长寿酒;不仅如此,菊花苗还可入菜,因此,最初菊花是以食用和药用为人们所青睐的。到了晋朝时,陶渊明爱菊成癖,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广为流传,至此,菊花便有了“花中隐士”的美名。
唐朝的时候,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出现了紫色和白色的品种。
《菊花》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紫菊是暗淡轻浅的,黄菊是鲜艳明丽的。“暗暗”写出紫菊的色彩并不明丽,“淡淡”指其色浅淡不浓艳。而黄菊就不同了,它是那种很鲜亮的黄色,是“融融冶冶”的。“融融”即和暖之意,是触觉;“冶冶”艳丽之意,是视觉,这两个词连用就显得极为精妙,因黄色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诗人在视觉里就获得了触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的效果。
晚年的白居易也写过一首关于菊花诗歌,展现了它对生活有着无穷的热情。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黄灿灿的花海中,偏有一丛白菊独自屹立着,显得格格不入,又让人觉得惊喜,甚至亲切。因为“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它好似一个参与了少年歌舞会的白发老人,他与“少年”们一起载歌载舞,活力四射。后两句,由花联想到人,比喻自然贴切,富有情趣。白居易却将其刻画成一个活力四射的“老顽童”形象,角度新颖,观点独特,让人耳目一新。
陶渊明是菊花的知己,他赋予菊花敢于直面风霜的坚定不移的品格。陶渊明爱菊,与前人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单看到菊花的药用价值,还注意到了菊花的审美价值,并赋予其人格的意义。
他也借歌咏菊花的精神来表达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他一直把宁折不弯、不畏艰难的松菊精神铭刻于心,尽管热切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决不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
当他辞官返乡时,希望看到的是“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因此,晋代最爱菊花、最懂菊花的人,非陶渊明莫属。
《饮酒·其四》
陶渊明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陶渊明说“秋菊有佳色”,“佳色”不过是“浅红淡白间深黄”,它的颜色并不十分绚丽,作者之所以称“佳”,那是因为菊花的内在品格之美。“裛露掇其英”,作者趁菊花沾满露珠之时采摘菊花瓣,真是色香俱佳。“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作者将菊花瓣泛于酒中饮下,就觉得突然间忘却了世间的烦恼,而且饮下这菊花泡的酒,就使自己远离了官场是非,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元稹也爱菊花,我们一起来看看。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他“遍绕篱边”,直至夕阳西下。“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真切地表现了出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不是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而是这个时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还这么挺立在枝头,凌风傲霜。一旦菊花谢尽,就无花可赏了,它作为后凋者,使人倍加珍惜喜爱,它集中了诗人所有的爱花之情。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爱菊的独特的理由,其中暗含了对菊花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也蕴含了作者对这种精神品格的追求。
而对黄巢而言,菊花开在秋天,是一大憾事。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飒飒秋风,菊花冒着寒意,勇敢地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香气竞发,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此景色不被欣赏,都会颇多感慨。可是诗人却不这样,在诗人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则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这也从本质上说明了诗人与一般文人的不同。“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极大的不公。诗人借菊花表达志向,不流于粗豪,不失含蕴,融合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
郑谷眼中的菊花是身份卑微但却充满骨气的。
《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他说“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秋天的早晨,菊花瓣上沾满了晶莹的露珠,那缕缕幽香,飘满池岸,沁人心脾。菊花自有它独特的魅力,它生长的地方虽然不高贵,却也从来不羡慕那高生的瓦松。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出于低洼之地,却能带给人们美的精神及视觉享受,而那瓦松虽处高位,却毫无用处。在这里,菊花代表了那些不慕容华、品格高洁之士;瓦松则代表了身世显贵、尸位素餐的王孙贵族。相较之下,作者的追求与气节不言自明。
李清照眼中的菊花却是与她一样消瘦憔悴、孤独寂寞的。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也是天气转凉的时候,更是容易思念亲人的时候。此时,赵明诚不在她身边,她只觉清冷难挡,她只有借酒消愁,一个人对着清瘦的菊花直到黄昏后。
《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那篱边的菊花开得正美,只可惜在作者看来那黄花是如此的清瘦孤独,它们不张扬攀比,连香气都是如此的幽幽。“暗香”本指梅花的幽香,在这里指菊花的清香,词人将菊与梅同等关照,表现了她高洁脱俗的情趣。“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与菊花都是一样的孤苦无依,在这个清寒的秋季独自捱过。“如今有谁堪摘”,词人年轻的时候无忧无虑,天性无邪,常常“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也常常像一个隐者一样“采菊东篱下”,可是此时的词人饱尝人世之苦,心灰意懒,再也无心采摘了,只任其自由散落,随风吹撒。
对晏几道而言,菊花是聚散离合的标志。
《 蝶恋花》
晏几道
黄菊开时伤聚散。
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
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
罗带同心闲结遍。
带易成双,人恨成双晚。
欲写彩笺书别怨。泪痕早已先书满。
“黄菊开时伤聚散”,每当黄菊花开之时,女主人公就忍不住地开伤感,因为她与爱人离别的时候,正是黄菊盛开的时候,因此每见黄菊,格外动情。不仅如此,黄菊还是他们二人甜蜜爱情的见证,“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曾经他们在花前共诉衷情,许下心愿,立下誓言,仿佛一切都还在眼前。可是“重见金英人未见”,离别了一年,黄菊又开了,还是去年那样开得灿烂,本该是他们约定重逢的时候,却再也等不见去年人,于是“相思一夜天涯远”。黄菊在女主人公眼中既代表了美好的回忆,又代表了残酷伤痛的现实。
才子唐伯虎则把菊花与自身乃至天下所有失意漂泊之人都紧密联系起来。
《菊花》
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
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
尽借篱落看秋风。
故乡的菊花开了,它开得并不张扬,幽幽地开放,发出清幽的香气。它好像是一夜之间从天上坠下来的霜一样。“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天下有多少文人骚客流落在天涯,从篱笆边的菊花中,看尽了飒沓的秋风。菊花屹立在秋风中,受尽风霜的打击,这多么像作者的遭遇。
唐寅三十岁时进京会试,因会试泄题一案被牵涉而收到革黜,后来妻子改嫁,消极颓废,一生坎坷。“天涯未归客”,是作者此时人生的写照,他无家可归,只能漂泊;“看秋风”,这秋风使人生困顿、失意之风,一个“看”字,多么无意,其实却蕴含了多少辛酸无奈。
历代如此多的菊花诗词,你最喜欢哪一首呢?
奇趣作文《传统文化写作课·秋菊》,带领孩子品读经典诗词感受菊花的风姿神韵,了解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的精神象征,掌握生动描写的写作技法,丰富孩子认识从而帮助有效输出。
如果你对传统文化和诗词歌赋感兴趣,千万不要错过,名额有限,赶快扫码报名!
奇趣作文·写作提升系列讲座
一、传统文化写作课·春柳
二、传统文化写作课·夏蝉
三、传统文化写作课·秋月
四、传统文化写作课·秋菊
五、传统文化写作课·秋雁
六、传统文化写作课·冬雪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知识
一剪寒梅:品读古代文人墨客的梅花情结,为何古人偏爱梅花?
一剪寒梅:品读古代文人墨客的梅花情结,为何古人偏爱梅花
花中有四君子,为何古人偏爱菊花?
十首绝美咏菊诗词 咏菊花的经典诗句 描写菊花的诗词名篇
菊花诗词赏析: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秋韵之花
**菊花的独特魅力:探寻“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全诗的韵味**
**不是花中偏爱菊:对菊花文化的多元解读**
古代经典的关于花的诗句鉴赏
菊花题材邮票:花中偏爱菊
菊花经典古诗词(赞美菊花经典古七绝诗)
网址: 品读经典|古代诗人都偏爱菊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20714.html
上一篇: 重阳节秋菊的象征寓意 |
下一篇: 菊花象征了什么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