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洋县杆架花焰火工艺的历史渊源

洋县文化馆

    洋县杆架花焰火起源于唐朝宫廷焰火,在清代道光 (1821—1850)年间传入洋县境内,它形成于清代,繁荣于民国和新中国建国初期。上世纪60年代开始衰落,80年代逐步恢复,开始步入振兴期,从形成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19世纪初叶,洋县小江封家村封氏先祖学得宫廷杆架花焰火技术,遂建立封氏杆架花作坊进行生产,封氏家族参与者众。由于经济效益显著,焰火制作开始推广。清同治中(1870),封氏焰火作坊所在封家村周围六个自然村落,几乎家家都有焰火作坊。当时较为著名的有“月来老”、“林森堂”、“孝义堂”等。清光绪(1875—1908)则有县域内的六陵渡、戚里店等地的焰火作坊相继问世,但仍以封氏杆架花焰火最为著名,民间称其焰花为“封大炮”。民国时期,以封氏“封大炮”焰火第三代传人封学森为首的封氏焰火作坊达到了鼎盛时期,封家焰火在年节、庙会、民间喜庆等多种场合广泛燃放,很受老百姓欢迎,其绝活较多,杆架花已达12楼。此时,洋县焰火作坊就有30余家,从业者达300余人,焰花产品除在本县销售外,还畅销汉中、西乡、石泉、汉阴等地。全国解放初期,洋县焰花愈如炉火纯青,其中艺术档次和产量销量达到了洋县历史上的顶峰。1959年10月,封氏作坊20余人在作坊主封学森带领下,携杆架花焰火赴京演出,为国庆10周年献礼,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并与之合影留念。此次,洋县提供的杆架花焰火,周恩来总理亲手点火,其燃放效果特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封氏杆架花被誉为“陕南一枝独秀”。上世纪50年代末期封氏杆架花焰火第4代传人封贵海、封贵芳、封贵新、封贵华等人子承父业,生产的焰花品种已达160余种,杆架花由12楼增至24楼、48楼。60年代至70年代,因杜绝资本主义、破除四旧及文化大革命等原因,全县所有焰火作坊停止生产,焰火艺人全部改行种庄稼。到了改革开放的80年代,焰火制作开始恢复。

    上世纪60年代初,洋县纸坊乡巩家槽村梁忠民拜西安郊区张堡“火烧壁”村唐代宫廷杆架花焰火第46代传人张克勤学艺,并于80年代末创办洋县纸坊杆架花焰火手工作坊,请张克勤传授技艺,此举丰富了洋县杆架花焰火的内容,加深了洋县杆架花的历史底蕴,由此,“大唐宫廷杆架双背剑焰火”成为洋县杆架花焰火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洋县现有4个杆架花焰火手工作坊,其分别为小江“封大炮”封太刚宫廷杆架花焰火作坊,纸坊梁忠民宫廷杆架花焰火作坊,汉江杆架花焰火作坊,马畅杆架花焰火作坊。

相关知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插花”
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
【花儿】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十五期 潘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感受历史 传承文化 开封第38届菊花文化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演拉开帷幕
擦亮花儿名片 让传统文化“破圈”——临夏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创新发展
生机勃发陕国投 企业文化花绽放
芳香四溢 永不凋零——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夏花儿历史博览传承中心建设项目设计
【擦亮“十有临夏”底色】芳香四溢 永不凋零——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

网址: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30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
下一篇: “六月花神”——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