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沙地上长出“绿色蚕房”

沙地上长出“绿色蚕房”

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张铭哲

黑色的地膜下,刚扦插不久的蒿柳苗已冒出新芽。在位于彰武县大德镇韩家村的蒿柳养蚕试验田中,蒿柳已扎根,点点新绿不仅能固沙,还能帮蚕宝宝“安家”。

“别看现在蒿柳苗不大,它长得快着呢。照目前来看,8月份就能放蚕,9月能见收益,这片沙地将变成‘绿色蚕房’!”彰武草原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广宇兴奋地说。

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彰武,生来与风沙相伴。如何因地制宜治沙,且提高沙地上的产出,是彰武人一直探索的课题。近年来,虽然通过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保护性耕作、麦豆轮作等蹚出了“绿富同兴”的路子,但彰武人并不满足,仍在持续探索新门道。蒿柳养蚕,就是今年的新实践。

为啥选这种方式?蔡广宇表示,要实现一地双收。蒿柳耐旱且根系发达,一直是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种植蒿柳,本身就有生态账可算。而在蒿柳上养蚕,更可叠加获得经济收益。

“蒿柳养蚕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按现在的行情,一亩地产出的蚕茧少说能卖2000元。而且每年修剪下来的柳条加工后也能卖钱,咋算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蔡广宇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账。

为尽可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蔡广宇在今年的试验田中,试水种植了8个蒿柳品种,有中叶的、大叶的,有含糖量高的、有蛋白质足的。他说:“不同品种的蒿柳,在彰武的适应性不同,能提供给蚕宝宝的营养成分也不一样。我们要通过对比试验,看哪些品种适应这方水土,同时适合蚕宝宝的‘胃口’。”

蒿柳养蚕既能固沙又能增收的消息很快传开,附近村民坐不住了,纷纷赶到试验田。“祖祖辈辈在这沙地上讨生活,一直想着咋能鼓起腰包。”韩家村村民文志新说,“我今年要好好观察这蒿柳养蚕的门道,若是收成理想,明年也跟着干。”

“搞试验田的目的,就是做给百姓看、带着百姓干。”彰武县草原示范区管委会生态恢复部部长李全说,希望通过示范引领,让广大农户了解蒿柳养蚕,在未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相关知识

沙地上长出“绿色蚕房”
蒲公英,地上长出的“抗生素”...
山东:盐碱地上长出更多“希望的种子”
沙生植物小知识:沙地上的小喇叭——银灰旋花
沙漠中的生命之花:在沙地上种植这些花卉
沙生绿色豆芽的生产技术
科普:沙生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防风固沙,铁路畅行:绿色防风阻沙板助力沙漠铁路建设
彼岸花梵语又叫曼珠沙...
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蚕怎么养会更好

网址: 沙地上长出“绿色蚕房”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3028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彰武县推进蒿柳养蚕特色产业项目
下一篇: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升级转型小蚕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