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都把学校比喻为花园,把孩子比喻为花朵,把教师比喻为园丁。这样一个美丽的比喻,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之一。卢梭提倡“自然教育”,反对人为地干涉儿童的自然天性。“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爱弥儿》)卢梭甚至认为儿童要保持淳朴自然的天性,必须远离污浊的城市,到乡下去接受教育。
裴斯泰洛齐是瑞士教育家,深受卢梭的的思想影响。他说:“什么是那种正确的教育呢?它如同园丁的艺术,成年上万棵树木在园丁的照料下开花、成长。园丁对树木的实际生长并不能有所作为,生长的原理存在于树木本身。园丁植树,浇水,而上帝则让树增高。不是因园丁松开了树根才使树丛土壤中吸收养料;也不是因他把木髓同木头、木头同树皮分割开来才使树丛根部一直到顶端的嫩枝各部分得到发展,使各部分聚拢到一起,组成永恒的统一体,由此生产出起生存的最终结果——果实。关于这一切,园丁一无所为。他只是浇灌了树根难以深扎的石头般的干涸土地。他只是排除了积水使树木不遭水淹。他仅仅看护着树木,使外部力量不致伤害树根、树干或树枝,不致力干扰使树的各个结合起来以证树木健全生长的自然秩序。教育者也是如此。他没有传授给人们一点能力。他既没有提供生命也没有提供呼吸。他只是看守着,以防任何外部力量的伤害或干扰。他关照着让人们的发展沿着与其发展的法则相一致的轨道进行。”(《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儿童就像树木,按照自然规律成长,教育只是提供条件,让儿童依其自然天性、遵循其固有的方式发展。教师像园丁一样,无所作为,他只是守护着儿童,排除任何干扰其发展的不利条件,使其不受伤害。
福禄贝尔是德国教育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是裴斯泰洛齐的拥护者和追随者。福禄贝尔将教师比喻为园丁,将学校比喻为幼儿生长的花园。他在1837年创建新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后来以“幼儿园”这个独特的名字命名(Kindergarten,德文愿意为“儿童的花园”),这被看作近代幼儿教育的开端。福禄贝尔说:“我们给有效的植物和动物提供空间和时间,因为我们知道,这样,它们按照在它们及每一个体之中发生作用的规律良好地发育成长,人们给幼小的动物和植物提供安宁的环境,并力求避免用暴力干扰它们,因为人们知道,相反地去做会妨碍他们完美地教育和健康地成长。但是,年幼的人使人觉得是一块蜡和一团泥,可以用来任意地捏成一样什么东西。……父母们,你们的孩子们,在你们违反他们的本性把你们以前的形式和使命强加于他们,以致他们病态地、不自然地跟随这你们行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成为完美地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生物吗?按照上帝精神的作用和从人的完美性和本来的健全性来看,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地起着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人的教育》)如果园丁不是小心地顺应植物的本性、耐心地修剪,就会毁灭植物。如果教育是专断的、干预性的,对儿童身心的发展就会起到阻碍的、破坏的作用。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是幼儿教育的杰出代表,她把儿童的心灵看作是一个“精神胚胎”,儿童按照自然法则成长、行动,通过自己的创造本能,借助所处的环境,构建起一个精神世界。“儿童个性发展的关键在于他自身。他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必须遵守的规律。在儿童体内必定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力量,成年人不合时宜的干预会阻碍这种力量的发挥。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开始干预这种自然规律,他们的行为阻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也扭曲了人的本性。”(《童年的秘密》)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哲学家、教育家,他认为教育即成长,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要用内在的观点看待儿童期,而不是与成年人比较,把童年看作一种匮乏状态,用外在的标准来压制儿童。“我们不能强加给儿童什么东西,或迫使他们做什么事情。忽视这个事实,就是歪曲和曲解人的本性。”(《民主主义与教育》)
从卢梭的自然教育,到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都把儿童的天性当作教育的立足点,主张人性的解放,反对专断的、干预性的教育对人性的扭曲和戕害,这一思想在西方几百年的历史中一脉相承。
在中国古代,也有人提出过类似的比喻。比如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王守仁),他就对当时僵化的经学教育提出批评:“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传习录中·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王阳明认为,蒙师教育儿童,每天用琐碎的课业督促学生,像对待囚犯一样用体罚和规矩约束他们,却不知道启发他们的善良之心。结果学生把学校看作监狱,把师长当成仇人,逃避教育,放纵自己,得过且过,日益堕落。
王阳明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同上)儿童的天性喜欢玩耍而害怕约束,就像草木萌芽的时候,如果让他们舒展通畅,就能枝繁叶茂,如果摧残禁锢就会枯萎。教育应该像滋润花草树木的雨露和风一样,要尊重儿童的天性,鼓舞他们的情志,让他们内心充满快乐,他们就能不断进步。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开创者,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的理论,重视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以及启发式教育的意义。可惜这一教育理念成为历史的绝响,中国并没有发展出近代的民主教育。
在当代,吕叔湘、叶圣陶两位先生也谈到过类似的比喻,反映了今天中国教育的思想深度。叶圣陶先生记述说:“最近听吕叔湘先生说了个比喻,他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当代发达的工业流水线,标准统一的产品,让尊重儿童天性的民主教育有了很好的参照物。尤其是在今天中国应试教育甚嚣尘上、高考工厂林立的情形下,这一比喻更加具有警示意义。
从花园、花朵和园丁的美丽比喻中,我们简略回顾了中西教育家眼中的儿童教育。作为家长,得到的启示就是:我们应该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精心呵护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关知识
花园、花朵与园丁——从一个美丽的比喻看教育
花朵与园丁作文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800字
家庭教育的温馨花园:培育孩子的品德与情感,绽放生命的美丽花朵
歌颂园丁的花语
人人都是“胡同园丁” 共建美丽宜居家园
园丁的自我修养:让花朵与学子一起绽放
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园丁学校
教师:是“园丁”还是“导游”?
「内蒙古园丁教育招聘信息」
网址: 花园、花朵与园丁——从一个美丽的比喻看教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36504.html
上一篇: 修剪图片 |
下一篇: 亲子关系的园艺学:耐心、关爱与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