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白区沙琅镇水心村的田间地头,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曾经沉寂的村庄焕发新生,产业兴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新面貌扑面而来,成为当地乡村焕新发展的缩影。
2025年9月16日《南方日报·电白视窗》A04版。
强基固本兴产业
激活乡村内生动能
清晨的阳光洒在水心村的“农光互补+广金钱草套种”项目基地,光伏板下的广金钱草绿意盎然。“这片50多亩的土地,以前是撂荒的坡地,现在一年能给村集体带来15万元收入。”村党支部书记指着连片的光伏矩阵介绍道。通过“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水心村将闲置土地转化为“聚宝盆”,形成南药种植、光伏发电、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44.57万元,较三年前增长31%。
产业的崛起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在广金钱草种植基地,村民吴婶算着一笔增收账:“土地流转有租金,在基地打工每天110元,一年下来能多挣两万多元。”据统计,水心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三年前的1000元跃升至4000元,300%的增长背后,是“三金收入”模式的持续发力——村集体有经营收入、农户有土地租金和务工薪金。
企业家返乡为产业发展添薪加柴。当地企业家吴明星流转50多亩土地种植沙姜,带动300多人次就业;“水稻+金钱草”轮种项目年增收17万元,让25亩撂荒地变成“黄金田”。如今的水心村,80亩南药基地年产36万元,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6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产业振兴的引擎正全速运转。
内外兼修美乡村
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走进水心村,4.8公里硬化路通到家家户户,“白改黑”的产业路串联起田间地头,乡村客厅里陈列着村民自产的南药产品。“以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开车到田埂都不沾灰。”村民的感慨道出基础设施的巨变。三年间,水心村完成安全饮水工程、农网改造、网络全覆盖,新建的钱草耕学堂成为村民学技术、话发展的新阵地。
生态宜居的底色愈发鲜亮。村里组建16人保洁队,实现垃圾日产日清;“三清三拆三整治”累计清理垃圾300多吨,拆除危旧房40多间;五年行动让村庄颜值飙升。村民们自发参与“有喜事来种树”活动,2024年种下1180棵绿树,区级“绿美庭院”成为新打卡点。客家风格的农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花草点缀,昔日的脏乱村变成了“网红村”。
治理有效的密码藏在细节里。村规民约上墙入心,红白理事会遏制铺张浪费,网格员化解矛盾5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98%。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年开展活动100多场次,篮球赛、广场舞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现在村里吵架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像一家人一样。”老党员的话道出了乡风文明的新变化。
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发展,从脏乱差到绿富美,水心村的蝶变,成为电白“百千万工程”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打造“农光互补+广金钱草套种”项目
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
在沙琅镇水心村的田野上,光伏板整齐排列,阳光下泛着蓝光,板下的广金钱草郁郁葱葱,构成一幅“上可发电、下可种植”的立体农业图景。
2021年,水新村筹集多方投入12万元资金,打造80余亩“农光互补+广金钱草套种项目”。该项目通过“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盘活水心村50余亩撂荒土地,并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实现“村集体收入+农民土地租金+农民务工薪金”三项创收。自2023年9月首轮播种至今,已完成3轮收成,实现产值55万元,带动村民增收40万元、村集体创收15万元。
该项目是沙琅镇80MW光伏发电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该项目“一地两用”的立体效益显著。已建成的40亩基地年发电量稳定,金钱草、亩产值达1万元,该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破解了新能源项目与农业生产的用地矛盾。
“以前在家没事干,现在在基地打工,一天能挣110元,还能照顾家里。”有村民的话道出了项目带来的实惠。该项目创造了30余个工作岗位,直接吸纳12名脱贫人口就业,累计发放劳动报酬约5万元,其中带动约10户有劳动力脱贫户家庭增收约2万元,真正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手中的“真金白银”。
土地流转让村民坐享“租金收益”。过去闲置的坡地、荒地,如今通过村经济联合社集中流转,以合理价格出租给项目使用,村民每年能稳定获得土地租金。“家里3亩地以前荒着没人管,现在流转出去,每年光租金就有900元,不用操心还能拿钱。”有村民算起这笔“省心账”,土地从“沉睡资源”变成了“固定存折”。
就近务工带来“薪金收入”。项目从种植、管护到采收、加工,全程需要大量劳动力,优先吸纳本村村民参与。“每天在基地除草、施肥、采收,一天能挣110元,中午还能回家给孙子做饭,比外出打工方便多了。”有村民表示,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据统计,项目已带动30多名劳动力就业,其中12名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累计发放劳动报酬超5万元。
技能提升收获“长远本事”。村里依托钱草耕学堂,邀请农技专家定期开展广金钱草种植、田间管理、初加工等技能培训,村民在实践中学习技术。“以前种庄稼凭经验,现在知道了什么时候浇水、怎么施肥能提高产量,这些技术走到哪都能用。”有村民说,掌握一技之长,心里更有底气。
评论:创新驱动让乡村资源活起来
沙琅镇水心村的发展实践,尤其是“农光互补+广金钱草套种”项目的成功,为我们带来了深刻启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盘活资源,核心在于创新模式。
水心村将闲置土地这一“沉睡资源”通过创新模式唤醒,实现了“一块地多轮收益”。“农光互补”模式让土地在产生清洁能源的同时,还能种植经济作物,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这种“光伏+农业”的立体发展模式,既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又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在发展过程中,水心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党建+联合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热心乡亲回归、村企合作、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相互叠加,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项目注重带动村民就业,特别是帮助脱贫人口增收,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水心村的实践表明,只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勇于创新发展模式,就能找到适合自身的振兴之路。各地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学习水心村的创新精神,因地制宜探索特色产业发展路径,让乡村资源真正活起来,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为“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提供更多鲜活经验。
文/图:苏斯铭 通讯员 容东玲 黄梦标
相关知识
光下长草,草里生金!沙琅镇水心村“一地两用”延伸产业维度|初见效·电白新
杨梅园里套种薯种瓜一地生多“金”
电白特产有哪些?正宗电白特产图文介绍
资阳乐至:“一地生两金”,枳壳花开产业兴
电白小耳花猪详细介绍:特点
“养龟村”的绿美升级路
观珠这里种了500多亩榴莲树,为了实现“榴莲自由”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青州市弥河镇党建引领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广州市驻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工作队:深挖土地价值 “一地多用”发展高效农业
网址: 光下长草,草里生金!沙琅镇水心村“一地两用”延伸产业维度|初见效·电白新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40274.html
上一篇: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途径、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 利用媒矸石和粉媒灰等工业废渣烧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