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于浙江
来源:微笑
简介:脱皮大环柄菇是在我国南方常见的一种大型伞菌,是大环柄菇属中体型较大的物种,在我国中部和南方地区分布广泛,是常见的野生可食用菌。该物种最标志性的特征是高大的身子和大而下垂的破布状菌环。幼年时,它的菌环连接着菌柄和未张开的菌盖边缘,使整个菌盖呈现“倒水滴形”;成年后,巨大的白色菌环垂下来,变得脆弱易碎,容易破碎消失。
该种的其他特征包括担子果大型,白色的菌盖表面被易脱落的片状至壳状褐色鳞片,菌柄密被褐色细鳞,菌褶白色离生,褶缘囊状体棒状、宽棒状至梨形。
据《中国真菌志》记载,该种的高度最高15cm,但实际在野外考察经常找到远超15cm高的个体,一些个体半米都绰绰有余,整体状如雨伞般,故在一些地区被俗称为雨伞菌。
脱皮大环柄菇在我国的分布很广泛,在网络上能找到很多该物种的图片,偶尔也能上新闻。不过,该物种的正式发表在2010年,到现在“脱皮大环柄菇”这个名称的知名度也并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个体被误鉴定为其他物种,因此该物种的正式报道比较少。
虽然该物种的分布很广泛也很常见,脱皮大环柄菇却在2010年才被正式发表,故2010年以前的图鉴都将它错误记载为高大环柄菇M. procera等物种。它和高大环柄菇的区别是高大环柄菇的体型较矮,菌环小,菌柄上有明显的蛇皮状花纹,整个菌盖上覆盖褐色絮状鳞片,另外还有块状褐色鳞片,扁平,不容易脱落,显微镜下褶缘囊状体主要为棒状至囊状;而脱皮大环柄菇的体型较高,菌环大,菌柄上有褐色细鳞片,菌盖白色,有少量白色絮状鳞片,另外还有块状褐色鳞片,略翘起,容易脱落,褶缘囊状体圆柱形、棒状、宽棒状至梨形。另外,高大环柄菇的菌盖表面鳞片细胞(25-90×7-14μm)较脱皮大环柄菇的(18-40×7-13μm)长的多。近年来也经常有该物种的错误鉴定,例如2020年9月23日,千岛湖曾报道在竹林地发现“高大环柄菇”,综合其他新闻网站提供的图片,这应该是脱皮大环柄菇。
凸顶大环柄菇M. umbonata同样拥有褐色略翘起的鳞片,但它的菌盖中部有1钝乳突,且菌环并非大而下垂。
系统学上,长柄大环柄菇M. dolichaula和本物种近缘,但形态上可以明显区分开:长柄大环柄菇的体型更矮,菌盖鳞片细小点状,颜色淡,菌环不大而下垂。
大青褶伞C. molybdites是相似的有毒菌,它的体型较矮,成熟后菌褶带有青色调,菌柄完全光滑(而本物种菌柄有褐色细鳞),菌环不大而下垂。
《中国经济真菌》中记载的“棉花环柄菇Lepiota sp.”可能是该物种。
注意:裂皮大环柄菇Macrolepiota excoriata有时也被称为“脱皮大环柄菇”,但两者是不同的物种,且裂皮大环柄菇在我国可能没有分布。
(上文介绍部分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
中国真菌志 第52卷 环柄菇卷(蘑菇科), 2019. 杨祝良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食毒性 - 可食用Edible
该物种是食用菌,可以食用,但需区分相似有毒菌。理论上可以栽培,但目前没有栽培成果。已经有脱皮大环柄菇的菌丝生长最适条件和出菇最适合条件研究。
(能证明该种在我国有分布的文献)
中国真菌志 第52卷 环柄菇卷(蘑菇科), 2019. 杨祝良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以下描述摘自相关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文献过时、描述错误或者描述片面等情况
文字识别时可能有纰漏,描述若与参考文献原文有出入以原文为准
外文描述的参考翻译系网站管理者的个人翻译,仅供参考,具体以原文为准
描述1 描述来源:中国真菌志 第52卷 环柄菇卷(蘑菇科)
类型:完整的描述(摘录自专著、论文等)
描述原文:
脱皮大环柄菇 图103
Macrolepiota detersa Z.W.Ge, Zhu L.Yang & Vellinga, Fungal Diversity 45: 83, fig. 2, 2010.
担子果大型。菌盖直径8~12cm;幼时卵球形至半球形,后渐呈平凸形至平展形,白色至近白色,具黄褐色至褐色的片状至壳状、易脱落的鳞片,中央的鳞片不撕裂;菌肉白色至近白色,海绵质,伤不变色;菌褶离生,幼时白色,成熟后呈白色至奶油色,较密,高约1cm,不等长,有时具褐色小斑点。菌柄长13~15cm,直径1.8~2.4cm,近圆柱形,向顶部渐细,基部膨大为近球形,本底近白色,密被褐色细鳞;菌环上位,膜质,较大,近白色,下表面具褐色斑块状细鳞,后期可向上下滑动。无气味,味淡。
担子30~38x11~15um,棒状,具4孢梗,偶具2孢梗,薄壁,无色,透明;担子基部横隔上常具锁状联合。担孢子14~16(18)x(9)9.5~10.5(11)μm [Q =(1.40)1.43~1.67(1.71),Q=1.53±0.07],侧面观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背腹观椭圆形,壁厚,无色透明,光滑,类糊精质,在刚果红中变红色,内壁遇甲酚蓝变红,孢子顶部具明显的有盖芽孔;小尖长约1μm。褶缘囊状体棒状,宽棒状至梨形,极少数呈近纺锤形,薄壁,无色透明,侧生囊状休阚如,菌盖表面鳞片由呈毛状排列的菌丝组成,菌丝多分隔,但很少分枝,18~40(55)x7~13(15)um,略呈黄褐色,壁稍厚,末端菌丝向顶部渐细;菌丝横隔上无锁状联合。锁状联合见于担子及褶缘囊状体基部。
生境:夏秋单生或散生于竹林中地上。世界分布:亚洲(日本和中国)。模式产地:中国(安徽)。
研究标本:安徽:旌德,云乐,2007年9月27日,侯成林603(HKAS 55306,主模式)。
讨论:脱皮大环柄菇M.detersa的主要特点是担子果大型,白色的菌盖表面上被有易脱落的片状至壳状褐色鳞片,菌柄密被褐色细鳞,菌环较大,褶缘囊状体棒状、宽棒状至梨形。
脱皮大环柄菇与大环柄菇 M.procera极为相似。但是,大环柄菇的菌盖鳞片不易从菌盖表面脱落,菌柄表面的褐色至深褐色的细鳞常形成蛇皮纹状,褶缘囊状体主要呈棒状至囊状,菌盖表面鳞片细胞(25~90x7~14μm)较脱皮大环柄菇的(18~40x7~13μm)长得多。根据ITS 片段的 DNA 序列分析,脱皮大环柄菇的姐妹种为长柄大环柄菇,但是长柄大环柄菇M.dolichaula的菌盖鳞片点状,组成菌盖鳞片的菌丝多分枝,菌柄表面细鳞片为白色。
描述于欧洲的M.prominens(Fr.)M.M.Moser与脱皮大环柄菇也较相似,区别在于 M.prominens菌盖中央具显著凸起,菌褶表面成熟后会变暗(Wasser,1993)。
脱皮大环柄菇可食。
描述2 描述来源:罗霄山脉大型真菌编目与图鉴
类型:简短的描述(摘录自图鉴等,请注意甄别描述真实性)
描述原文:
脱皮大环柄菇
Macrolepiota detersa Z.W. Ge, Zhu L. Yang & Vellinga
形态特征 菌盖直径8~20cm,白色至污白色,被褐色至浅褐色易脱落的壳状鳞片。菌褶白色至淡黄色。菌柄圆柱形,长10~30cm,直径1.5~3cm,棕褐色,被同色细小鳞片。菌环上位,白色,大,膜质,易破碎。担孢子14~16μm x 9.5~10.5μm,椭圆形,顶部具有盖芽孔。
生境特点 夏秋季单色或散生于林下、林缘及路边地上。
引证标本 平江县,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标本号GDGM51071。用途与讨论 可食用。形态上与大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较相似,但大青褶伞后期菌褶呈青绿色,采食时需注意区分。
描述3 描述来源:浙江景宁大型真菌图鉴
类型:简短的描述(摘录自图鉴等,请注意甄别描述真实性)
描述原文:
脱皮大环柄菇
Macrolepiota detersa Z.W. Ge, Zhu L. Yang & Vellinga
形态特征菌盖直径 80~120 mm,幼时卵圆形至半球形,成熟后平凸至平展,白色至近白色,被有黄褐色至褐色的片状至壳状、易脱落的鳞片,中央的鳞片不撕裂。菌肉白色至近白色,海绵质,受伤不变色。菌褶离生,密,幼时白色,成熟后呈白色至奶油色,有时具有棕色斑点。菌柄长130~150mm,粗18~24mm,近圆柱形,基部膨大为球形,近白色,密被褐色细小鳞片。菌环上位,膜质,较大,近白色,下表面具褐色斑块状细鳞。担孢子(14~16)μmx(9.5~10.5)μm,侧面观椭圆形至卵圆状椭圆形,背腹观椭圆形,无色,透明,光滑,顶部具明显的有盖芽孔。
生境 单生或散生于竹林地上。
经济用途 可食用。
图片1
拍摄者(昵称或真名):©微笑
拍摄日期:未知
摄于浙江
图片的原拍摄者保留所有权利
图片2
拍摄者(昵称或真名):©微笑
拍摄日期:未知
摄于浙江
图片的原拍摄者保留所有权利
图片3
拍摄者(昵称或真名):©微笑
拍摄日期:未知
菌柄细节照片。摄于浙江。
图片的原拍摄者保留所有权利
图片6
拍摄者(昵称或真名):©罗婉蓉
拍摄日期:未知
图片的原拍摄者保留所有权利
图片7
拍摄者(昵称或真名):©aya
拍摄日期:未知
图片的原拍摄者保留所有权利
图片8
拍摄者(昵称或真名):©aya
拍摄日期:未知
图片的原拍摄者保留所有权利
图片9
拍摄者(昵称或真名):©aya
拍摄日期:未知
图片的原拍摄者保留所有权利
标签:环柄菇类真菌 白底褐鳞
上次编辑:2023-08-07
物种编号:115
Revised:true
本页向外链接的参考文献:总计 12 条链接(含重复)
重定向至本页的页面:总计 0 条链接
©菌物志Mycopedia
相关知识
菌物学
《菌物学报》:“2021植物病原菌物专刊”征稿通知
植物病原菌物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
菌物研究
BNCC《大别山地区野生菌物普查及菌种库建立》项目顺利开展
菌物,也是一种点石成金的生命奇观
生态环境平衡的隐秘分解者——菌物—新闻—科学网
菌物药BRM免疫专栏|菌物营养制剂辅助化疗改善癌症者细胞免疫功能
落叶归根 春花化泥,离不开菌物孢子
网址: 菌物志Mycopedia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41650.html
上一篇: 会发光的蘑菇:西园胶... |
下一篇: 菌菇花”出圈!厉芳的乡村振兴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