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一花一木,方寸间见情韵|传统插花

一花一木,方寸间见情韵|传统插花

插花艺术,即是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插入瓶、盆、碟、碗中,重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

作者:谖弋

之前日本花道中提到,日本的花道起源于中国的插花。

我国在两千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花道在唐朝的宫廷开始流行,并被作为佛前供花,到了宋代插花已经作为一项民间必不可少的生活情趣,明代更有张谦德的《瓶话谱》,袁宏道的《瓶史》高谦《瓶花三说》等等。

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


寄情树木花草,文人雅士自古就有。

中国插花更是深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认为万物有灵性,主张“天人合一”,在自然界寄托自己的感情。不同花木也被赋予不同的情感和特质。

在插花中也自然视各种花材,不单单是造型的素材与表现形式美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是构思传情的语言和工具。

在花木材料的选择上,也与日本花道有不同。


带有古典色彩的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暗香浮动,傲雪凌霜”的梅花,“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牡丹;玉兰、海棠、牡丹组合一起,名为“玉堂富贵”;松、竹、梅,名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等。

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花被寄予许多情感。

在插花的花材上,可以看出插花者的雅致心性和品格。

中式插花常用有六大花器:


瓶花


瓶花是插花中是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

瓶器和花枝的组合,是最具线条性和庄重感,融合高贵典雅的气质和美感。曲线柔和的线条搭配枝桠横斜的花枝,极具禅意禅趣。多应用在优美豪华或古色古香或清秀典雅的环境中,装饰性极强。

但是难度也很大,花材的修建和选择有着较高的要求。

盘花

盘花顾名思义,是用底浅的盘器作为底托花器。

盘器一般身浅口大,盘内水面广,因此多用花插来固定和支撑花材,造型的立足点可以随意选放,所以插制简便易行;水面上的空间广阔可使花枝自由伸展,构图也较容易自由,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尤善于表现大自然景色的写景式插花作品的创作。


盘花起源于印度之以皿花供佛的形式,加上中国人对盘器的特殊寓意,慢慢演变而来。中国人把花器视为大地或屋舍,而插花讲究方位,在盘器广阔的大地上,蕴藏着滋养万物的资源— —水。水与花木,有着相互依存的喜悦与美,花器上广阔的空间意味着无垠的天空。花木其间,形成了天地人的完美世界。


篮花


用各种花篮插制的花称为篮花,又俗称花篮。

这是插花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花篮一般质地轻盈,有供手提的篮把便于携带传送,篮内空间较大,多使用花泥固定花材,插制简便随意。

钵花(含碗花和缸花)


钵器是介于瓶和盘之间的矮身广口容器,底部有时收缩成碗状,有时不收缩而成 底状。用钵器插制的花称钵花(亦有称盆花)我国古代的碗花(碗器插成的花)和缸花(用缸器插成的花)可归于钵器之列。钵器具一定深度,口部宽大,可以用花泥或花插固定花材故而插制同样比较简便,适宜各种构图,尤宜插制各种几何型的造型容花量大,便于组合色块或图案造型丰富,烘托气氛强烈。

碗花源起于前蜀,盛行于宋.人们惯于寄情于宗教信仰,如佛前献花,演化成供花,而借物抒怀,形成典雅、素朴的文人花。

筒花


竹筒或是笔筒插花的起源更是久远。五代时期便有了。竹为文人最爱,竹筒花器更是文人花重要的花器,依使用不同,有单隔、双隔、多隔。有挂于壁上,或立于书斋、禅室等。使用时可以单个、两个、三个组合,或联体、多体表现。

比较灵活自由,善于组合造型,选用花材简练,宜曲折,雅致者为佳,在中、日的传统插花中较为常用。


异形容器花


所谓异形容器是指不同于前属各类正规容器的形状奇特的容器如U形、L形、船形、梯形、喇叭形等等,使用它们插花,易产生新颖感、新潮感、近代比较流行。尤在现代自由花中多有应用。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一花一木,方寸间见情韵|传统插花
方寸间见情韵|中式花器之美
方寸间见情韵,颐和园传统插花展复原古画美景!
桂林举办盆景工职业技能竞赛,20余名园艺高手在方寸间呈现“一花一世界”
文韵遗艺丨传统插花技艺:一花一世界 一木一春秋
文韵遗艺丨传统插花技艺:一花一世界 一木一春秋
《花间世》: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
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
中式传统插花:诗情花意 文人雅集
《一花一世界》

网址: 一花一木,方寸间见情韵|传统插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597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什么叫花卉,花卉分为哪几类? 爱
下一篇: 来古猗园!看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