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媒体荐书

媒体荐书

图片

王少元,笔名萧散子。男,山东曲阜人。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山东出版集团电子音像出版社总编辑等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山东文学》《世纪潮》《华章》等文学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散文、评论等百余万字。有文化散文随笔集《鸿爪鳞羽》、长篇小说《花棵河》出版,主编各类文化艺术著作数十部(集)。

图片

《花棵河》

王少元 著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近日,山东作家王少元的长篇小说《花棵河》正式出版,作为第三批海右文学精品工程扶持计划中的重要作品,《花棵河》的面世为山东新时代乡土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东方圣城”曲阜的一个小村落——花棵河,围绕20世纪的时代变迁展开。书中,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圣城”、本土与外侵等不断交织碰撞,主人公王子柱的故事正是这种文化碰撞的生动写照。作品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展现了花棵河人的生活百态以及他们的传奇故事,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乡村画卷。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花棵河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到那里的风土人情所包含的深邃底蕴。记者就此书的创作过程、书写内容、方法理念等问题采访了王少元先生。

记者:小说为什么以《花棵河》作为书名呢?请谈一谈这部小说创作的初衷和缘起。

王少元:我年轻的时候就怀有作家梦。大学毕业后当中学老师,曾不自量力地写过一个中篇小说《天鹅的童年》,以彼时落后的农村教育为题材,写得很粗糙。我的大学恩师孟蒙先生一字一句地看过,并写下了四、五张纸的修改意见。我看后有些气馁,认为自己不是写作的料儿,连修改的勇气也没有了,只好把它束之高阁。后来读研究生,正是山东籍军旅作家莫言的《红高粱》火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脑海里来了一股冲动,“彼能是,尔不能是?”就又想来凑热闹,把在书箱里“睡大觉”的中篇小说大加砍伐了一番,重新修改了几遍。经朋友介绍,不承想竟然在一家名叫《世纪潮》的大型文学刊物上发表了。受到激励的我,又用两个星期的时间挥笔写就了一个中篇小说——《未了情》(又名《青果》),有四万多字。当时我很自信,投了几家有名气的文学刊物,结果都石沉大海。再投,还是有踪无影。一而再,再而三,一直没有回音,我也就死了心,不再寻思着当作家的事儿。

几年后,我从高校调到了出版社工作,和文字打了十几年的交道。这期间,父亲、大姑和几位亲近的长者相继去世,情动于衷,有感而发,伏案写了几篇怀念文章。用的都是春秋笔法,有什么说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朋友们看了,觉得尚有真情实感,文采也不错,颇具可读性,就撺掇我拿出去发表。文章发表后反响还不错,于是便一发而不可收拾,陆续写出了一系列纪实性散文,名之曰:《村居笔记》。后来悉数收在我的散文随笔集《鸿爪鳞羽》中,2010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结集出版。

散文集出版后,自然是关心、关注、关爱我的人看得仔细,读得明白,尤其是和我有着相似经历的朋友对其中的“村居笔记”部分特别感兴趣,同频共振,感慨良多,多次建议我,何不把里面的人物连缀起来,确定一个主题,编织完整故事,写成一个长篇小说,也许更有分量和传播价值。要不是这些从乡村走出来的“都市乡下人”朋友们的点拨和鼓励,我还真没有写长篇小说的胆识和气魄。恰好这时候,我的工作有了变化,从一线岗位上退了下来,实现了支配时间的自由。于是,就沉下心来开始构思,从主题到人物,从情节编织到结构的起承转合,从谋篇布局策略到叙事方式的选择,有了大体而明确的预设,就开始动笔创作。

我想,我还是应该从我最熟悉的人和事写起,经纬故事、设计人物才能顺理成章。果然,不下笔则已,一下笔,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就像家乡童年的河流一样,汹涌澎湃,汩汩滔滔,一年四季不曾断流。小时候见过、听过、经历过的人和事,几十年观察过、思考过、面对过的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一股脑儿全呈现在脑海里,流淌在笔下。哪里还用什么特意设计,哪里还用得着想象、虚构、推演,顺着一泄万斛的思绪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写得特别顺畅。有一段时间,我像着了魔一样,一天写上万字,也不觉累。一天吃一顿饭,也不觉饿。要知道,我这人愚钝不慧,几十余万字的体量,是用搜狗简拼法,一个字一个字在键盘上敲出来的。可怜见的,害惨了我近视的老眼和原本就曲度变直的颈椎。

但凡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人都知道,彼时村头似乎都有一条河或一个湾,或大或小,或宽或窄,或曲或直,或碧水荡漾,或涓涓细流,童年的一切梦幻就全拴在这样一条河或湾上了。童年的记忆里,似乎总是与它们紧密相关。下河戏水,捞鱼摸虾,与河有关的一切——河草、河沙、河柳、鳖蟹、泥鳅、水鳝、河贝、水蛇、蜻蜓……成了快乐童年不可或缺的底色。

于是,我虚构了这样一条母亲河,它的名字叫花棵河。她的儿孙,祖祖辈辈就生于斯,长于斯,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爱恨情愁,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都发生在这里。

花棵?肯定有花。什么花?连翘花。你想,在车站桥与河相交的花河两沿,每到清明时节,蓊蓊郁郁地开满了鹅黄靓丽的连翘花。因了河水四季的滋润,连翘枝长得异常茂密粗壮,枝枝杈杈上的黄花也异常地葳蕤,一枝枝,一串串,艳得让人眼盲,灿得让人心醉,黄得令人窒息。村野匹夫、老妪稚童不知道连翘的学名,就俗称“花棵”,那这条河自然而然地就叫它“花棵河”了。

一条花棵河承载了两岸人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多少故事和传奇。我小时候就听人讲,1941年的冬天,人称“飞毛腿”的扈大娘,领着一帮人扒日本人的火车,就是从下河的洋桥上纵身跳下的。“可惜啊,那个冬天那个冷啊,那个冰结得那个厚啊,要不然,怎么摔残了俺这飞毛腿!”老了的扈大娘拍打着瘸腿,一遍又一遍地总是埋怨那个冬天的冷和冰结得厚。河岸人家都知道,“飞毛腿”扈大娘多少次扒日本人的火车,都是从河里溜走的。

犹记得小时候一个大雪封门的除夕之夜,教小学算术的孔老师和他的面白如玉的裁缝老婆辞别父母,踏过故乡河上的青龙桥,在老家火车站登上了开往东北的列车,闯关东,寻找别样的生活,再没有回过河边。那天,河岸人家过年的饺子还没煮熟,鞭炮还在噼里啪啦响着。村里人没人知道他们的决绝和去向。第二天拜年,方知人去屋空。我想,孔老师临登车的那一刻,一定心情复杂地回望过冰封的故乡河,一定一再眺望过在风雪中摇曳的连翘枝,一定是眼里噙满了眼泪。

还记得,也是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夜黑风高。“能人”抹子叔要离婚,在寒风中交给错娶的媳妇一沓子一元的纸币,作为离婚的损失费,那是抹子叔作为乡下文化人唯一想到的、能做的一点补偿。不承想被媳妇一扬手全都撒到了河冰上,花花绿绿,纷纷扬扬,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满冰河乱抢。抹子叔“那个傻货”的故事填充了村野匹夫们多少年的谈资啊。

故乡的河一年四季,川流不息,从未间断。河岸人家的故事翻陈出新,代有新传,也从未间断。我太熟悉那些发生在河岸人家的故事了。我有责任把它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满含深情地讲好一代人的记忆。这就是我创作《花棵河》的初衷和缘起。

记者:您在创作《花棵河》时,是如何从众多记忆里筛选出那些最能体现花棵河特色的故事和人物,融入到这部长篇小说当中的呢?在塑造主人公王子柱这个复杂又极具张力的人物形象时,您运用了哪些巧妙的小说情节设计或是人物刻画手法,让他的形象如此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王少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来实现小说的主旨、作家的意愿。

小说中的王子柱是我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印象中,在乡间,有一种“能人”,是神一样的存在。他干事果敢,料事如神,敢作敢为;想做事,能做事,不怕事,也能成事。每逢大事有定夺,神闲气定,不急不躁,运筹帷幄,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结果。遇见坏事、难事,更是神机妙算,出奇制胜,逢凶化吉,难事不再为难,坏事变成好事。一个人,领着上千口子的村民,无论怎样的风口和折腾,还是遭遇林林总总的人和事,他从不退缩,没有恐惧,更没有躲避,没有抱怨。或顺水行舟,或迂回盘旋,或搏流击浪,或潜底藏踪,总想办法、有办法跨过、扛过、忍过、渡过。他赢得了村民的拥戴,几十年稳稳地、妥妥地当着“领头人”。他说不上叱咤风云,顶天立地,倒也算得上遐迩无匹,如鱼得水,体现的是一种乡土社会中的生命张力。

小说中的王子柱没爹没娘,流落河滩,被王半仙收为养子,当过长工,做过土匪,杀过日本人,扒过日本人的火车,蹲过局子,斗过地主,分过田地,任过花棵河村长、村支书,执掌花棵河长达几十年,通过少年萌动、义愤杀鬼子、落草为寇、匪窝历练、赌婚偿愿、毒种子事件入狱、智斗狗皮、扒坟中邪、寻根问祖等一系列事件,展现王子柱斑驳陆离的人生图景,试图解读其中的玄机和谜底。但在小说的最后,王子柱终老暮年,面对波诡云谲、瞬息万变的新时期,他陷入困惑和迷茫,开始感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无所适从。他陷入了生命之问的纠结。这就像人生画了一个圆圈,到了终点,又回到了原点。他要在生命的结点前,去寻根问祖,寻找“生之来源”“父母姓氏”。他虽然没有多少文化,说不出书本上的哲思大道理,但却暗含了“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生命叩问和终极关怀。

个人意志、响马土匪意识、儒家圣贤文化浸染、宗法伦理传统思想又掺杂了诸多的小农意识观念,以及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完整而又统一地凝结在王子柱这一乡村“能者”的身上。他哪来的这种生命张力和青石板一样坚硬的意志,哪来的那么多能耐和坚毅,是谁给了他智勇和才干,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打造了他波澜壮阔的传奇一生?我苦苦思索,上下推究,试图在小说中给出答案。

王半仙是个非常有趣的角色,是以我祖父为底色模拟组装而成的。我没有见过我的爷爷,因为我1962年出生时,他老人家已经去世。我只是在每年除夕夜祭祀时才能见到他留存于世的唯一遗照。头戴瓜皮帽,身着深色对襟小棉袄,面庞清癯,胡子花白,眼睛很大,眼窝深凹,炯炯有神,深邃中隐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抑郁,但表情是微微浅笑的。听我父亲说,我爷爷虽出身农家,但不事农活,不问稼穑。他老人家也不知道跟谁学过周易,精通八卦卜术,能掐会算,能说会道,平生以走街串巷给人卜卦糊口。这引起了我诸多的遐思奇想,爷爷的一生该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我的小说就是以王半仙从河南逃荒来到花棵河开始写起的,和祖爷爷、爷爷的经历相似。我爷爷以给人算命为生,小说中的王半仙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算命先生。我的初衷是想塑造一个较为丰满的算命先生形象,希望给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增加一个新的角色。小说中的王半仙是一个落荒逃难来到花棵河的“外乡人”,一个极其狡黠、好吃懒做、很会装猫变狗、见风使舵、生存能力强、脑袋瓜灵光的算命先生的典型,但本质上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小说着墨最多的是王半仙的“狡黠”和“灵光”。他的灵活和善变,见风使舵,装猫变狗,是他的生存本领,也是世态炎凉下的谋生策略。得之于斯,失之于斯。在道德至上、礼仪厚重的花棵河,王半仙的境遇可想而知。

小说中的赵伊灵是着力刻画的女性角色。赵伊灵是地主赵白眼的掌上明珠,出身于乡绅之家,但受过现代教育。美丽,聪颖,纯洁,敢作敢当,敢爱敢恨,只可惜赶上了动荡不宁的岁月。一再的岁月不居和社会的急剧嬗变,把一个青春美丽的少女异化成一个患得患失、婆婆妈妈的人。教师、母亲、农妇,三种角色在人生旅途中交替变幻。这个人物虚构的成分大于写实,虽有生活中的影子,但不完全是写实。我写赵伊灵,比原型升华了许多。少女时代的清纯、泼野,中年时代无奈和苦楚,晚年时代的世俗与平庸,诠释了一个女人的“异化”轨迹。前半部她的求学、闹婚、演文明戏、戏弄法庭等情节的设计,都是我的想象和杜撰,是鲁迅先生所谓“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技法的应用。

其他形象,像是乡村郎中孔效愚也是小说中着墨较浓的一个人物。孔效愚扮演的是一个饱读诗书、救难帮衬、插科打诨、幽默机智的乡村“老油条”的形象。他的行藏进退,通权达变,戏谑人生,不时给凝重、郁结的情节带来些许的轻松和慰藉,给饥馑、荒诞的岁月平添几分含泪的微笑。另一个人物张发财,人送外号“狗皮”。他是一个混合体,集合了泼皮、无赖、流氓的一些特性。小说中把他设计成“尹春居”小伙计出身,是想给他找一个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依据。他自小刁钻泼皮,不务正业,好心眼没长,坏心思不缺,懒鬼、色鬼、赌鬼集于一身,恶行累累,劣迹斑斑。但他毕竟生活在花棵河的世界里,骨子里也不乏朴厚、良善的一面。人性的复杂就体现在这里。另外小说中还有王子梁、尹大嫂子、溪莲居士、关敬轩、吕掌柜、方向红、郑晓华、何赛儿等人物,大部分都是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升华和加工,而非子虚乌有的随意编造。

记者:《花棵河》里运用了多种创作手法,像传统现实主义与新写实主义、意识流等错杂运用,您是怎么考虑将这些不同的创作手法融合在一起,来达到既传统又现代、既熟悉又陌生化的效果的呢?

王少元:主题明确,人物、情节设计好了,用什么方法来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创作手法上,我选择了以传统现实主义为主的叙事策略,经纬故事,塑造人物,都是按照生活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去创作的,但又不拘泥于老现实主义的单一创作方法。其间在情节发展、故事徐徐展开的过程中,又错杂运用了新写实主义、意识流、莎士比亚戏剧独白、写意对话等创作技巧。甚至因为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需要,还运用了贯穿首尾、穿插其中的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强化了故事的神秘性、陌生化的悬疑效果。因而就整个长篇小说来讲,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化的,不单调,不枯燥,提升了可读性。

比如小说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王子柱在九龙山落草为匪,首次深夜潜返花棵河尹春居,欲打探花棵河车站日本人火车的虚实,准备偷袭日本人的货物。尹大嫂子惊见王子柱,有两章尹大嫂子的自白实录。这两章直录了尹大嫂子声色并茂的自白,把王子柱的问话和表情反应全都隐去,只让尹大嫂子一个人絮絮叨叨,独自道白。这种叙事策略,一方面通过尹大嫂子之口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把王子柱离家后花棵河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和盘托出,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和庸长繁琐;另一方面,通过尹大嫂子的自白,直抵她的内心世界,“我口说我心”,人物内心的假恶美丑,所思所想,声情并茂,淋漓毕现。这样的书写,的确能起到事半功倍、一石三鸟的效果。

另外,在魔幻技法的运用上意欲增加故事的神秘性。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贯穿情节始终的是花棵河里的一条“鱼”。这是花棵河里的一个精灵,见证了花棵河几十年的风云变迁。人物一到人生关键的节点,这条鱼就会出现,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记者:在《花棵河》的创作语言方面,您特别注重语言的张力,那您是如何把握好让语言,实现既具有花棵河特色又充满内蕴、能展现丰富内涵?

王少元: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圆熟的小说语言应该是妥帖、鲜活、形象的,应该充满张力、给人以遐想,值得咀嚼回味的。我在小说中特别注意了小说语言的张力问题。它虽然不需要像诗歌的语言那样凝练、含蓄、精致,不像戏剧语言那样具有动作性、暗示性,但一定要有内蕴,话中要有话,话中有喻示。

比如:花棵河在解放后,王子柱和张狗皮一见面有一段对话,我希望是通过简短的几句对话,完全暴露两个人内心世界,而其中的潜台词很丰富。比如:“说了算”,是要话语权,要翻身做主人。“谁敢怎么着咱”,不但要话语权,还要独霸、独揽、独断,不受约束,别人不能管,也不需要管,更不敢管。“想咧么就咧么”“想咋咧就咋咧”意味着任意胡来,随心所欲,无法无天,任性肆意。“想办谁就办谁”,掌权以后,第一个就是“办谁”的问题,就是复仇,第一刀砍向谁,矛头对准了第一大仇人。对话虽简明,但其中的内涵极丰富。这就是语言的“所指”带来的“能指”。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祖祖辈辈生长于“花棵河世界”,曾经是道道地地的乡下人,熟悉他们的生活,熟知他们的用词、口吻和腔调,因此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对话,都极具“花棵河特色”。其中,小说氛围的营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一是风物景色写的是中国北方大地上的这片故土特有专属。二是节庆时令风俗、地产的描写极具当地民俗特色。小年、除夕、元宵节、二月二、十月一,赶集上店,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迎亲访友,求学问贤,看病诊疗,等等,都是“花棵河”这个地方所独有的。三是文本的叙事语言和人物对话充满了“花棵河”的风味和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话。“花棵河人”有自己独特的话语语系,它是识别里外亲疏的标志性代码。细读就可知,“花棵河人”的语言简洁、干脆、古雅,口头语充满了爱憎。

记者:《花棵河》这部小说承载着您浓厚的乡愁以及对那个时代的记忆,您希望读者在读完这部作品后,能从哪些方面去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您想要传达的这份情感?

王少元:翻一翻中外文学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成功的作家似乎都有一个自己“文学之根”,或者叫“文学原乡”“文学原型”,像鲁迅笔下的“鲁镇”,孙犁小说中的“白洋淀”,萧红作品中的“呼兰河”,张炜的“芦青河”,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陈忠实的“白鹿原”,阎连科的“耙耧山脉”等等,外国作家中,如艾略特的“荒原”,海明威的“战场与大海”,托尔斯泰的“俄罗斯庄园”,马尔克斯的“马孔多与阿拉卡塔卡”等等,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些文学地理坐标,有些是作家的出生地,有些是作家生活或经历过的地方,有些是作家虚构的乌有之乡或理想乌托邦,它是一个文化代码,一个文化符号,一个集体记忆的精神集散地。我也营造了这样一个文学原乡——花棵河,就是希望以此助大家记住彼此的故乡,记住浓郁的乡愁,记住祖辈的缤纷和沧桑,记住曾经的苦难与抗争。

写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一是,感受乡野风俗画与众生相:小说以花棵河村20世纪的时代变迁为背景,展现了主人公王子柱跌宕起伏的前半生,穿插着众多花棵河人的传奇故事。读者可通过这些故事,感受花棵河边的风雨沧桑、爱恨情仇,体会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复杂性,领略那个时代乡村的独特风貌和人情世故。二是,体会乡土文明与现代性的碰撞:书中的花棵河是乡土文明的摇篮,也在现代性冲击的前沿。读者可从王子柱等人物的人生轨迹中,感受到这种文化碰撞,进而思考乡土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与坚守。三是,品味深沉质朴的语言与独特结构:小说采用河流般绵长绕柔的结构,语言如土地般深沉质朴。这种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能让读者更深入地走进花棵河村的生活,感受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也可以在字里行间体会我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那个时代的感触。四是,思考家族历史与时代变迁的关系:我以写实的笔法,将家族历史与现代历史相结合,把人物的悲欢与时代的变迁融为一体,将个体叙述与集体记忆汇于一炉。希望读者可通过书中的描写,思考家族、个体命运如何与时代、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感受百年来世道人心的变化,理解时代变迁对乡村和个人的深远影响。

我本人虽然成年后离开了“花棵河世界”,但血浓于水,有着刻在骨髓里的不变乡愁,一日未敢遗忘“花棵河世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我熟悉花棵河村民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熟悉他们的遭遇、苦难、救赎和固守,更熟悉他们的纠结、狡黠、隐忍和抗争。因此,我希望这部小说是一部“花棵河世界”的代言之笔,也能谱写一曲“花棵河世界”的世纪颂歌。

记者:请谈一谈您下一步的创作计划。

王少元:下一步,我还是想继续开垦我的“花棵河世界”。我已酝酿半年,开始动笔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暂定名《石脉烽火》。小说仍以抗战时期的“东方圣城”曲阜为背景,围绕国宝——“北陛石”的发掘、出土、被掠、争夺、智取、回归,展开的一场掠夺与悍卫、良知与附逆、道义与背叛的生死殊搏,讴歌一代以知识分子为主的爱国人士为保卫中华优秀文化遗产而进行的伟大抗争精神。《花棵河》中关敬轩、王子柱等人物还会出现在小说中,会有另一番历程。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期待您下一部作品早日问世。

王少元:谢谢。

来源|《联合日报》

相关知识

小小荐书官
品味遵义 · 荐书 |《掌中花园》
#荐书# 《花镜》#...
#荐书# 《瓶史》《...
荐书
#荐书# 《完美花园...
#荐书# 《花的传奇...
#荐书# 《用水彩技...
馆员荐书 | 解密“元科普”——全国科技活动周专题策划
#荐书# 《给花起个...

网址: 媒体荐书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6550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下一篇: 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沿线花卉布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