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他在大地上书写甬版“育种论文”

他在大地上书写甬版“育种论文”

清晨6点半,露水还缀在叶尖。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试验大棚里,应泉盛猫着腰,熟练地掐下一朵雄花,小心翼翼地将花粉点在雌花柱头上,动作必须又快又轻,花粉活性直接关系到这批育种材料的成败。

“蜜蜂帮不了我们,育种人的这双手,就是最可靠的‘媒介’。”应泉盛笑着说。这位正高级农艺师在田垄间已度过了20个春秋。眼下,正是西瓜育种工作中最耗体力的环节——人工授粉,近1个月里,几乎每天清晨科研人员都要钻进闷热的大棚,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等结束后,每个人常常衣衫尽湿,双手托着腰,一步步挪出大棚。

为筛选优良品种,尝西瓜成了农业科研人员“甜蜜的负担”。应泉盛说,每年到了收瓜季,为赶育种进度,他和团队成员有时一天要尝上百个试验瓜,“天气热倒也无所谓,但到了11月份凉瓜下肚易致腹泻,目前这一环节还不能省略,必须完成品鉴记录”。应泉盛坚信少尝一个试验瓜,就有可能错过一个良种。

这份坚守,源于一个十分现实的困境。宁波因气候条件限制,湿度大、光照弱,并非西瓜的优势产区,枯萎病、白粉病等病害时常“光顾”,种植技术门槛高。因此,育出既好吃又好种的西瓜,成了应泉盛团队最大的目标。

自2012年起,应泉盛将工作重心全面转向西瓜育种。他安排的年周期试验节奏紧凑:每年春节后在本地播种,到6月进行第一次采收;随即复播,8月初再收一茬;紧接着秋播,于10月底前后完成第三次采收;11月赶赴海南增种一季,这样在次年春节前还能再收一茬。一年四季,循环往复。

即便如此,一个西瓜新品种从选育成功到最终推广种植,仍需要至少5年的持续验证。

艰辛的付出终于结出硕果。应泉盛团队选育的17个西瓜品种已在全国落地生“金”——他带领团队选育的“美芯2号”小西瓜,糖度稳定在13度以上,果皮薄却耐裂,挂果期长且耐贮运,能灵活应对市场波动,在2025中国种子大会上,从全国300多个品种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在本地,他和团队选育的品种助力鄞州区东吴“小白西瓜”种植面积恢复至500多亩,让其走上“复兴”之路,“美芯”“岚蕙”等品种走俏精品市场,钱多多农场亩均产值接近2万元;今年,衢州常山红翔家庭农场负责人郑雨章把10多亩小西瓜全部换种“美芯2号”,第一批亩产达2500公斤,上市就卖完,每公斤能多卖0.6元到1元;在陕西,“甬蜜3号”西瓜许可给当地企业推广种植后,亩产高达5500公斤,比同类品种增产1000公斤,田间收购价每公斤最高多卖1元……

以研拓路,瓜瓞绵绵。望着一片绿油油的西瓜藤蔓,应泉盛目光笃定地说:“我们团队已进入‘设计育种’新阶段,速度会更快,品质会更好,瓜农的笑容就是我们最好的奖章。”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戎美容 通讯员 王凯

相关知识

植物分子育种论文
育种论文
十字花科育种团队
现代生物技术在花卉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幽灵,正在东北大地徘徊
分子育种技术在花卉育种中的应用
汉字笔画名称及书写笔顺大全Word版.pdf
园林艺术园林设计论文
谭峭与他的《化书》
分子植物育种杂志社

网址: 他在大地上书写甬版“育种论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6625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大棚西瓜亩产量大概多少斤?
下一篇: 种植面积减少2.6% 产量增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