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夜场拍卖上的新宠儿叫《无题》?!半路出家的他,一幅《无题》白画拍卖价竟高达1.2亿!

夜场拍卖上的新宠儿叫《无题》?!半路出家的他,一幅《无题》白画拍卖价竟高达1.2亿!

“夜场拍卖”(evening sale),起源于英国,定位于推出艺术领域中最稀缺、最珍贵的艺术作品,因此被认为是艺术品的高端拍卖会。东西方艺术家的各类“无题”作品往往是夜场拍卖的黑马,缔造一个个拍卖纪录。

“无题”,即无题可标或不愿标题。人们都想从艺术中找到意义,标题可以满足这样的渴望。它们提供了一把钥匙,可以解开(部分)艺术作品的含义。

但亦有例外者“懒于取名”,如巴斯奇亚、赵无极、草间弥生、嶋本昭三、曾梵志、白发一雄等艺术家就是“无题”的偏爱者。无题,无言,一切在沉默中发生,这也让观者不仅反观诸己,思考人作为存在者的存在,由此生出超然于世界的诗意情怀。现代绘画在不断学习传统和勇于创新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多元化,艺术家也因各自不同的传统积淀、学识和修养创造了世间风格多样而个性独具的艺术作品。

草间弥生无题 创作约1960年作

香港佳士得2017年秋拍 Lot号:0038 成交价:3370万港元

“如果我能用语言说出来,那就没必要画画了”,画家爱德华·霍珀曾一针见血地点明他的信条——艺术在表达主题和信息的时候,不应该借助标题。将文本强加于图像之上,这是他们想要避免的感觉。

王衍成 无题 2014年作

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拍 Lot号:4477 成交价:1840万元

从众多“无题”作品中隐藏着的哲学思考,足以让我们从不同的时空背景来讨论东、西艺术家在观念、造型、美学上的本质。不难发现,不仅东方藏家在接触和认知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西方藏家也在重新理解中国当代艺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艺术品市场中探索自己的收藏体系。

尚·米榭·巴斯奇亚 无题(橘色运动人像)1982年作

香港佳士得2018年春拍 Lot号:0060 成交价:7322.5万港元

在2018香港佳士得春拍会上,尚·米榭·巴斯奇亚(Jean-Michel Basquiat,1960.12.22-1988.8.12)1982年创作的《无题(橙色运动人物)》以7322.5万港元(约合人民币6284万元)的价格拍下。缤纷多彩的在画布上采用压克力、油彩棒与喷漆创作,呈现出属于那个年代的热情活力,以及别出心裁的街头创意,呼应着尚·米榭·巴斯奇亚在1980-1981年之间,这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就获得瞩目的另类涂鸦创作者身份。

曾梵志 无题07-14 2007年作

保利华谊(上海)首届拍卖 Lot号:0843 成交价:2127.5万元

同样作为无题的黑马,“乱草系列”是曾梵志继“面具系列”之后创造出的一个新的风格,在这一系列中他逐渐的放弃象征和隐喻的运用,更多的依赖画笔的自由流动和身体的无知觉控制。在2016年12月保利华谊(上海)首届拍卖上,曾梵志2007年创作《无题07-14》最终以2127.5万元成交。

赵无极 无题(大教堂)1951-1952年作

香港佳士得2015年秋拍 Lot号:0024 成交价:4156万港元

在香港佳士得2015年秋拍上,赵无极1951-1952年作的作品无题(大教堂),成交价为4156万港元(约合人民币3573万元)。无题(大教堂)所描绘的对象虽然是欧洲的,作品所表现出的精神却是中国画家对山水树石的观照、深思与沉吟。赵无极藉由旅行积极地寻找新观点,以求突破东西方文化隔阂的同时,也逐渐由具象转向抽象。

白发一雄 无题 1963年作

香港佳士得2015年春拍 Lot号:0066成交价:1084万港元

西格玛·珀尔克

《无题》

西格玛·珀尔克 (SIGMAR POLKE) ,《无题》(Untitled) ,1980–81年作,金属漆 压克力 钮扣 栓扣 布料,129.5 × 109.2 厘米 (51 × 43 英寸)

西格玛·珀尔克 (Sigmar Polke) 的作品以全然奇特的方式体现了日常生活的主题,选取看似随意的日常物体和图像,将其组装,以揭示20世纪日常生活不断聚汇主题中所固有的教条和陈词滥调。

珀尔克以试图复兴他和友人格哈德·里希特 (Gerhard Richter)、康拉德·吕格 (Konrad Lueg) 所认为已破产的绘画概念为志开启其艺术生涯,并于1963年建立了「资本主义现实主义」(Capitalist Realism) 这一概念,以作为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Socialist Realism) 教条思想的回应。珀尔克重现流行图像的方法通常涉及碎片化和扭曲,他认为这是商业新闻中纸上图像机械复制的固有特性。这种技术的迷惑效果对战后德国所谓「经济奇迹」提出了狡猾的挑战,揭示了新生的繁荣和社会流动的可能性的可疑前景。

策展人格哈德·格罗里希 (Gerhard Graulich) 如此描述珀尔克折衷手法对图像制作功能的影响:「在艺术与日常生活、悲怆形式与百货商店美学的叠印基础上,极其异质的方方面面变得彼此透明......波尔克阐述了自己作品主题的神秘吸引力。」

珀尔克的作品较之连贯的视觉或形式风格,更注重不敬。在本作中这种不恭源于艺术家用柔和格子布料作为支撑物,让人联想到各式各样的家用物品 (桌布,沙发,床罩等),并讽戏绘画的传统布料支撑物 (即帆布) 的中立性。

珀尔克对夸张的运用是一种可以追溯到他职业生涯之初的技法,并且是他作品传达讽刺的主要元素。他的人物具有清晰的广告画平面美学,却带有一丝颠覆了其作品所专注的图像层次结构之意。

西格玛·珀尔克 (SIGMAR POLKE) ,《无题》(Untitled) (局部) ,1980–81年作,金属漆 压克力 钮扣 栓扣 布料,129.5 × 109.2 厘米 (51 × 43 英寸)

在《无题》(Untitled) 中,珀尔克通过作品制作中运用的材料和风格,巧妙地将作品置于家居用品和庸俗作品之间,但又以加入可能来源于十八世纪对古典主题的描摹,即萨梯 (希腊神话中森林之神) 与一个人类女人结合的画面,阻碍作品于家居用品和庸俗作品之间的地位。

与白色的底色相对应,作为「艺术形象」的人物状态被围绕着他们的凌乱的灰框所强调,但这一排列同时被作品表面上零落的纽扣所破坏,与20世纪20年代弗朗西斯·皮卡比亚 (Francis Picabia) 混合媒材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格玛·珀尔克 (SIGMAR POLKE) ,《无题》(Untitled) (局部),1980–81年作,金属漆 压克力 钮扣 栓扣 布料,129.5 × 109.2 厘米 (51 × 43 英寸)

你相信有人会花1.2亿买一张“白纸”吗?你相信一张几乎全白的的油画会被无数人奉为经典吗?

在2014年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Robert Ryman就凭借《无题》白画,在拍卖会上拍出2000万美元的天价,几乎是现有艺术品的拍卖纪录的2倍。

但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幅几乎全部空白的画作和自家的白墙没什么两样。

▲《无题》 Robert (1961)

很多人在观看Robert Ryman的作品时是这个样子的,身体前倾,歪着脖子,将注意力从画面中心移开,转移到画框边界。试图从这一张白画中看出点其他什么。然而,好像跟一张白纸并没有什么不同。

事实上,这种风格正是Robert 的特色,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白色为基调,初看一片白,让人摸不着头绪头脑。其实是探讨绘画表面与光线、空间关系的结果。

这种表现手法被莱曼艺术史学者们归类为“极简主义”,而Robert 却认为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并声称,他对绘画制造幻觉的那部分情况不感兴趣,他只是在组合不同面值的材料。

在Robert 的艺术作品收到追捧的同时,一些人却对Robert的作品提出质疑,认为Robert的作品之所以拍的如此高价,一定是人们的艺术认知出现了问题。

但是拍卖界人士直言:“观念艺术卖的是形式。你可以不接受,但就是有人觉得这种观念‘够逆反、我喜欢。一旦有人赞成或反对,它就成功了。你可以反对,越反对越成功。”

无论是众人的反对还是赞美,都无法改变Robert 的创作意念,他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他的白色绘画,并凭借他的实践在艺术界享有一席之地。

好的标题能一语中的,带有一些诗意,延展作品的理念。可是,有时艺术家因为不愿意影响你对作品的体验,选择不给作品命名,他当然可以这么做。此时你所能做的,就是试着理解他的动机。也许一开始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也许艺术家想让你看出:他的作品只关注形状、颜色、纹理和其他形状属性。他好心告诉你:停留在表面即可,不用寻找更深层的意义。

朱德群 无题 创作年代:1985年作

香港佳士得2015年秋拍 Lot号:0027 成交价:844万港元

标题并不重要,过多的言语诠释也不重要。观众只需安静地驻足作品前,从画面通向内心世界。

相关知识

夜场拍卖上的新宠儿叫《无题》?!半路出家的他,一幅《无题》白画拍卖价竟高达1.2亿!
一幅画值11亿?揭密艺术品拍卖背后三大猫腻
无题·八岁偷照镜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
吴昌硕作品拍卖 《国色天香》拍360万
作为女性艺术家的代价与价值
冯小刚收藏老炮儿 买一幅画就花2000万
佳作永流传 | 齐白石经典画作拍卖,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中国大陆买家贡献总额拔得头筹 香港佳士得春拍总成交23亿港元
安迪·沃荷亚洲拍卖史尺幅最大花系列巨作领衔,佳士得香港春拍重磅来袭
西方艺术介绍——美国现代艺术之母乔治亚·奥基弗

网址: 夜场拍卖上的新宠儿叫《无题》?!半路出家的他,一幅《无题》白画拍卖价竟高达1.2亿!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6933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古人大开脑洞的壁瓶:形似被切开的
下一篇: 为什么很多藏友愿意花高价在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