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调控(精选八篇)
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水的pH值 (酸碱度) 是水质的重要指标, 海水养殖pH值一般控制在7.5~8.5之间, 淡水养殖pH值一般控制在6.5~9.0之间。pH值过高或过低, 对水产养殖动物都有直接的损害, 甚至会造成死亡。pH值低于6.5的水可使水产养殖动物的血液中的pH值下降, 削弱其血液载氧的能力, 造成水产养殖动物自身患生理缺氧症。尽管水中的溶解氧较高, 但鱼虾等水产养殖动物仍常浮头。p H值过高的水则可能腐蚀鱼虾鳃部组织, 使鱼虾等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
2 溶解氧
溶解氧是水产养殖动物的生命要素。水产养殖动物在水中需要呼吸氧气, 缺氧可使其浮头, 严重缺氧还会造成水产养殖动物死亡。鱼虾蟹类水产养殖动物的养殖水域溶解氧应保持在浑浊浓度5~8mg/L, 至少要保持在4mg/L以上。轻度缺氧鱼虾虽不至死亡, 但鱼虾出现烦躁、呼吸快, 鱼虾的生长速度会变慢;水中的溶解氧过高会引起鱼虾患气泡病。
3 氨氮毒性
水产养殖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饵料、水产动物的排泄物、肥料和动植物遗骸。氨对水产动物的毒害依其浓度的不同而不同, 在浑浊浓度0.01~0.02mg/L的低浓度下, 水产动物会慢性中毒, 抑制其生长;在浑浊浓度0.02~0.05mg/L的浓度下, 氨会和其他造成水产动物疾病的病因共同起加成作用, 而加速其死亡;在浑浊浓度0.05~0.2mg/L的高浓度下, 会破坏水产动物的皮、胃、肠道的粘膜, 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在浑浊浓度0.2~0.5mg/L的致死浓度下, 水产动物会急性中毒而死亡。
防止养殖水体中氨氮浓度过高的措施:在养殖初期严格清塘、清淤;根据水体的实际承受能力, 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选择合适的饵料, 合理投饵, 避免饵料浪费和残饵积累、腐败变质, 引起水质恶化;养殖初期肥水的时候注意有机肥的使用量;经常开动增氧机, 促进饵料的自然转化, 减少积累;养殖中后期, 使用适量的沸石粉改善底质, 吸附氨氮, 降解有机物;为了防止养殖水域中的非离子氨过高, 除了要定期检测水中氨的指标外, 还要及时清理排除养殖水域底层的污垢及水产养殖动物排泄的粪便。
4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引发鱼病的关键因素。亚硝酸盐是氨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在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受到阻碍, 中间产物的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体中积累。养殖水域中有亚硝酸盐存在, 使鱼虾蟹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被其氧化成为高铁血红蛋白, 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鱼虾蟹长期处于高浓度的亚硝酸盐的水中, 会发生黄血病。一般应将水中的亚硝酸盐控制在浑浊浓度0.1mg/L以下。
防治方法:大北农利水素和鱼虾菌乐交替使用, 每半个月使用1次, 每次用鱼虾菌乐每667m2 1m深0.5L或者利水素每667m2 1m深50~100g, 吸附水中多余的有机物和底泥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
当亚硝酸盐过高时, 只能采用缓慢换水和施用好水素的方法。然后内服保肝药物或鱼用多维一个星期, 提高抗应激能力和降解血液中的亚硝酸盐。
处理亚硝酸盐的办法:排换水, 主要是降低亚硝酸盐浓度和排出部分垃圾。所以最好是排底水、排污水;消毒杀菌和用沸石粉进行吸咐。先进行必要的杀菌处理, 使用刺激小、效果好的杀菌消毒药, 隔天再用天然沸石粉进行吸附。
5 水色
摘要:识别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河流污染的主控因子,对于科学实施河流污染防治调控及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运用流量校准浓度分析法、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识别连云港港湾快速城市化地区影响水质变化的主控因子,可准确把握该类区域河流污染趋势及主导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优选调控方案.作 者:孙翔 朱晓东 李杨帆 作者单位:孙翔,李杨帆(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93)
朱晓东(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201193)
1.保持适度的淤泥层。养殖池塘淤泥的沉积速度较快,一般每年要堆厚10cm左右。淤泥主要由泥沙、动植物残骸、腐屑、排泄物及生存在淤泥中的各种水生昆虫及微生物等组成,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氮、磷、钾等高达3%以上。保持适度的淤泥层可起到调节水质肥度的作用,一般10~20cm,淤泥过深不仅影响到养鱼的有效水体而降低载鱼量,同时淤泥中的大量有机酸的存在为致病菌提供了适宜条件,加之池底缺氧甚至有“养债”(即存在氧化不完全的还原性产物)造成水质败坏。
2.适当增加“清道夫”之类的底层鱼。除鲤、鲫能利用淤泥表层和泥中的腐屑及埋栖生物外,细鳞斜颌鲴是最适宜的“清道夫”,解剖其体肠的内含物基本如淤泥一般。
3.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池水pH值,同时可抑制细菌等病原体的繁殖。
4.水质浑浊且肥度太大的水体,每月可施用驱氨净水宝250~500kg/亩,化水全池泼洒1~2次,可澄清水质,增加溶氧、驱除氨等有害气体。
5.经常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可大大减低或消除池水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增加溶氧同时促使益生菌类形成微生物中优势群落,为虑食性鱼类和个体较小的杂食性鱼类提供丰富的蛋白饵料。
6.夏秋季节定期冲注新水。一般6~9月高温季节每月至少灌注新水一次,一方面可弥补池水蒸发的损耗,同时可改善水质状况。如雨量充沛时可减少注水次数。
7.配备增氧机械。亩产500kg以上的鱼池必须配备增氧机械,否则高温季节的养殖安全难以保障。高产池以水深2m以上,以配备叶轮式增氧机最好。一般亩产1000kg的池塘,1台3千瓦叶轮式增氧机可负荷8~10亩,夏秋季节一般午时开机1~2小时,阴雨天,光线不足时凌晨开机3~4小时,主要发挥增氧与曝掉水体中有害气体的功能。异常气候异常状况则根据水质和鱼情随时开机,开机时间可較长一些。
关键词:健康养殖,水质调控
随着水产健康养殖业的要求, 养殖水体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养殖方式由粗养转为集约化养殖, 但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同时, 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水质严重污染, 水体中悬浮物增多, BOD、COD、N, P含量增加, 溶氧量下降, 蓝绿藻大量产生, 水环境迅猛恶化, 导致鱼类病害频繁发生, 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水环境, 不但是健康养鱼的需要, 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水产养殖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只有控制好水质, 才能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 减少疾病, 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现将健康养殖鱼池中主要水质条件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和调控技术作初步简述:健康养殖鱼池的水环境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及调控措施。
一、底泥
底泥对水质的影响:
(1) 增加耗氧量。底泥中包含多种有机物质, 当其产生化学分解, 加上池水中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 就会大大增加底泥耗氧量, 没有养过鱼的底泥耗氧量比未养过鱼的底泥高出三倍。
(2) 产生有毒物质。在底泥的有机物分解过程中, 会产生氨、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经测定, 养过鱼的底泥的产氨量要比未养过鱼的要高2.6~3.3倍;甲烷气不溶于水, 故可经常在鱼池中见到水底向水面冒气泡现象;硫化氢为有毒气体, 易溶于水, 有臭鸡蛋味时说明水已败坏, 对鱼会有严重危害, 必须立即换水。为保持良好水质, 每隔1~2年应清除10~20厘米呈暗黑的底泥, 并经烈日暴晒, 杀死部分病菌和寄生虫卵, 可为鱼类创造良好的栖息场所, 是健康增产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二、氨氮
1.氨氮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水体中氨氮可以通过硝化及硝化作用转化为NO3-N, 或以N2形式散逸到大气中, 部分可被水生植物消耗和底泥吸附, 多余总氮就会积累在池水中, 达到一定程度会使鱼中毒。分子氨对鱼类是有毒的, 可使鱼类产生毒血症。随着鱼体增大, 分子氨的半致死浓度增大, 鲤鱼苗和斑点叉尾鱼回24小时半致死氨氮浓度分别为1.78毫克/升和2.76毫克/升, 苗种要比成鱼更敏感。鲤科鱼类一般应控制在0.05~0.1毫克/升。当氨氮达到0.05~0.2毫克/升时, 鱼生长速度都会下降。
2.控制池水中氨氮的具体措施
增氧:
(1) 用增氧机。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增氧机1~2小时, 以便池水上下交流, 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 并可散逸氨氧与有毒气体到大气中。
(2) 抽出底层水20~30厘米, 并注入新水。使用增氧剂, 泼洒双氧水、过氧化钙等。
(3) 使用氧化剂用次氯酸钠全池泼洒, 使池水浓度为0.~0.5毫克/升;或用5%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使池水浓度为5~10毫克/升。
(4) 泼洒沸石或活性炭。一般每亩分别用沸石15~20千克和活性碳2~3千克, 可吸附部分氨氮。
(5) 使用微生物制剂。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 使池水浓度为1ppm, 每隔20天左右泼洒一次, 效果较好。
三、亚硝基态氮 (NO2-N)
1.对鱼类的毒害作用。这主要是由于NO2-N能与鱼体血红素结合成高铁血红素, 由于血红毒的亚铁被氧化成高铁, 随着鱼体血液中高铁血红素的含量增加, 高铁血红蛋白不能运载氧气, 可造成鱼类缺氧死亡。
2.控制池水中亚硝酸态氮的具体措施
(1) 开增氧机。
(2) 使用增氧剂。每亩用双氧水300~500毫克, 加水冲稀后全池泼洒, 隔一天重复一次。
(3) 使用氯化钠和碳酸钙、硫酸亚铁每亩用8千克~10千克氯化钠和少量的硫酸亚铁和碳酸钙。
(4) 使用沸石和活性炭。每亩使用沸石15~20千克或活性炭1~2千克, 全池泼洒。
(5) 使用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使池水浓度为10ppm, 全池泼洒, 隔15~20天重复一次。
(6) 使用水质改良剂。每亩用水质改良剂2千克加水冲稀, 全池泼洒, 隔15~20天重复一次。效果较好。
四、硫化氢
1.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水体中的硫化氢使血红素量减少, 因而影响鱼类呼吸, 为此H2S对鱼类具有较强毒性, 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含量达0.1毫克/升就可影响幼鱼的生存和生长, 当达到6.3毫克/升时可使鲤鱼全部死亡。中毒鱼类的主要症状为鳃呈紫红色, 鳃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 漂浮在水面上。
2.控制硫化氢具体措施。提高水中含氧量严重的鱼池每亩泼洒300~500毫升双氧水。
五、溶解氧
溶解氧对鱼类影响: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少对鱼类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池中溶氧量充足还可以改善鱼类栖息的生活环境, 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但并不是水中溶氧量越高越好, 当池水中溶氧量过饱和度达150%以上, 溶氧量达14.4毫克/升以上时, 易引起鱼类气泡病。因此, 适宜的溶氧量, 对于养殖鱼类生存、生长、饲料利用率等至关重要。
六、酸碱度 (pH)
池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 对鱼类生长均不利, pH值低于4.4, 鱼类死亡率可达7%~20%, 低于4以下, 全部死亡;p H值高于10.4, 死亡率可达20%~89%, pH高于10.6时, 可引起全部死亡, 鱼类生长最适宜pH为7.5~8.5。pH值过低 (酸性水) , 致使鱼类血液中的pH值相应下降, 减低载氧能力, 引起组织缺氧, 鱼活动能力减弱, 新陈代谢强度降低, 减少摄食量, 生长缓慢。也可引起鱼鳃组织凝血性坏死, 粘液增多, 腹部充血发炎。池水中pH值过高 (碱性水) 时, 会直接影响到鱼类血液的pH值, 发生碱中毒, 影响血液缓冲系统平衡, 且对鳃、皮肤及粘液有腐蚀作用, 致使鱼体分泌大量粘液, 影响呼吸。为此, 调节控制池水pH值, 保持适合鱼类生长的池水以微碱性为好。
1.调节pH值的具体措施
(1) 用生石灰调节每次每亩用10~15千克, 根据pH值高低适量使用。
(2) 用氢氧化钠调节。施用时要注意少量多次。方法:先调配成1/100原液, 再用1000倍水冲稀, 然后一边加水一边泼洒。以避免引起局部碱中毒。
2.池水pH值过高 (碱性水)
(1) 不宜施用生石灰清塘。
(2) 施用明矾。池水中浮游生物太多, 每亩放可用明矾0.5~1千克加以控制, 以避免pH值增高。
(3) 用盐酸。根据pH值高低, 全池泼洒盐酸, 每亩用300~500毫升, 必须充分冲稀后全池泼洒, 以避免局部酸中毒。
随着水产健康养殖业的要求, 养殖水体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营造好的鱼类生活环境, 结合先进科学的养殖技术, 才能促进加速鱼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养殖方式由粗养转为集约化养殖, 但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同时, 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水质严重污染, 水体中悬浮物增多, BOD、COD、N, P含量增加, 溶氧量下降, 蓝绿藻大量发生, 水环境速猛恶化, 导致鱼类病害频繁发生, 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水环境, 不但是健康养鱼的需要, 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水产养殖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只有控制好水质, 才能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 减少疾病, 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七、总结与展望
上述健康养殖池塘水质净化方法主要都是通过降低污染物含量, 提高水体溶氧等手段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尽管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着一些缺点:时效性、后遗症 (对水体环境及水产品) 、不经济等等。目前, 生物活性水质改良剂使用越来越广泛, 已成了水产养殖水质改良的一种趋势。使用水质改良剂能保持水质环境的良性循环, 受到广大养殖户的认同。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精养池水中污染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以及各种养殖水处理方法与技术优缺共存的现实性, 决定了采用多种水处理方法净化水体的必要性。水质污染是困扰广大水产养殖者及水产工作者的一个严重问题。不能坐视它的产生及恶化, 必须将它遏制在襁褓里, 因此我们应当更注重日常的水质管理, 要从“本”抓起。不少学者提出, 只有优化养殖水域生态结构, 使养殖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养殖水质的改良不但是健康养殖的需要, 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外, 只有好的养殖环境才能减少鱼虾病害的发生, 减少抗生素及其他化学药物的应用, 生产出绿色、安全的水产品, 保证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1 清淤晒塘
收获完上一茬南美白对虾后,应清除池底表层淤泥,然后尽量把水排干,晒到池底发白或呈龟裂状,这样可以杀死池中的病原体,还可使池底大量有机物得到充分氧化分解。
1.2 池塘消毒
生石灰用量为50~75 kg/667 m2,对水化开后趁热全池泼洒。用60目筛绢过滤进水80~100 cm,然后再用二溴海因150 g/667 m2消毒水体。对于南美白对虾单养精养池,应尽量避免使用有害残留较高的漂白粉等常规二氯或三氯制剂,以免造成后期水质管理的困难。
1.3 肥水
待药物毒性消失后,应先进行肥水工作。目前,肥水的方法很多,较好的方法是采用微生物制剂肥水,它具有综合性效果,能够迅速促进单胞藻生长繁殖,为虾苗提供良好的天然饵料生物,增强体质和活力。池水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且水色稳定后,从附近育苗场取回几千尾虾苗放人池塘内设置的小网箱中暂养试水。
2 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
放苗后,由于虾苗摄食有益藻类等浮游生物,所以要视水质状况进行施肥,以稳定水色。水质调控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 保持水质稳定,提高虾体的免疫力
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测定虾池pH值、亚硝酸盐、氨态氮。若pH值在早、晚变化大于0.4,表明养殖水体中藻类的生长过于旺盛,此时应采取措施控制藻类适当生长。方法为:施用微生物制剂。若出现亚硝酸盐、氨态氮超标,可用以硝化细菌为主的微生物制剂降解氨态氮、亚硝酸盐。
2.2 选择培养藻类,防止藻类老化
藻类具有较高的净水能力,可吸收水体中有机物产生的营养盐。为了保持水质,延长藻类的生长繁殖,可采用追肥与使用微生物制剂相结合的方法。养殖前期施用光合细菌,养殖后期施用EM菌,可调控藻类的生长。若水色过浓,水体透明度过低,悬浮颗粒较重,可用适当换底层水后再加水的方法处理。无条件换水时,可用二溴海因杀死部分藻类,降低悬浮颗粒的浓度,提高池水透明度,然后再用底质改良剂(沸石粉)与微生物制剂同时施用,从而始终保持水质的良好。
2.3 几种常见不良水质的处理
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南美白对虾的排泄物与残饵的积累,容易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南美白对虾的正常生长,严重者可引起虾病蔓延。
2.3.1 水色为暗绿色及墨绿色水
此种水色多出现在养殖中后期,发生的主因是由于水温升高,虾池老化及池中悬浮有机物增多而造成,致使池水由以绿藻为主的浮游生物相转变成以蓝藻为主、绿藻为辅,蓝藻越多,则墨绿色越明显,虾池一旦发展为此水色,虾壳易附有较多生物,外观不佳,虾的摄食一般也相对较慢,且容易患病,溶解氧早晚变化较大,一般情况下,虾可生长,但生长速度不如红棕或绿色水,虾得病的机会也较多,如将该池虾转移到较佳水色的虾池,仍可快速生长。若长期在此水色下生长,则会出现池虾大小参差不齐、体力衰弱、活力差的现象。处理时有条件的可抽底层水10~20 cm,然后用二溴海因杀死部分藻类,再将池水恢复至原有水位,杀藻后应注意充氧,最好能补充使用化学增氧剂等,3~4 d后,再使用新型微生物调水剂调控水质,以维持良好水色。如无条件换水的,先使用底质改良剂再用上述方法进行处理。
2.3.2 水色为黑褐色与酱油色水
精养虾池由于投放较多的饲料,如果再管理不当,残留的残饵就越积越多,导致溶解性及悬浮性的有机物增加,容易出现此种水色。不太换水的虾池、底泥较多的虾池、养殖后期的虾池也常常出现此种水色。此种水色的透明度一般在15 cm以下,当开动增氧机或向虾池充气时,可见池塘有大量粘在一起的泡沫,久而不散。这种水色,一般靠充氧很难解决问题,尤其是鞭毛藻占主要时,池虾身体柔软,容易被病原菌侵入,引起红鳃、黑鳃等疾病。此种水色极为不良,处理时首先应换水,然后使用底改初步处理,隔天后可交替使用季胺盐类或碘制剂进行泼洒,防止疾病的暴发。水色基本稳定后,可间断使用微生物调水剂,以维持水色的良好状态。
2.3.3 水色为黄泥浆水
此种水质一般在雨后或南美白对虾养殖密度过大而造成。长时间的黄泥浆水易导致虾生长速度慢,池水溶解氧含量偏低。处理时,南美白对虾的放养密度要适中,在雨前也应作好预防工作。在雨前应稳定水质,雨后晴天先净化池水,再用微生物制剂,必要时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肥水,2~3 d后水色会逐渐变为黄绿色。
2.3.4 水色为白浊水
此种水色主要因池水含有大量的浮游动物所形成,在养殖的中后期,小的浮游动物不能被虾利用,反而影响虾的栖息,降低池塘的溶氧,使池虾极不安定,常沿池边群游,影响生长。同时,如果大量的纤毛虫繁殖,易导致体质较弱的虾感染。另外,由于白浊水还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各种细菌容易繁殖,池虾容易得病。因此,出现此种水色时,首先应使用一些较安全的药物杀灭部分浮游动物,然后追加肥料和引入好的藻水培育水色。
3 小结与讨论
水色形成具有多因素性与复杂性,所以如何做好水质调控要有科学依据,还有经验的积累。平时应多注意、多观察,并做好养殖记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在用药上,应尽量避免应用对南美白对虾刺激性大、药残大的产品,应用以微生物制剂及水质保护剂为主的无公害养殖方式。
3.1 坚持翻动池底
虾池起捕后,再清除池底淤泥并曝晒池底后,应尽量翻动池底,使池底的有机物能得到充分的氧化分解,减少病原的积累。
3.2 增加水深
增加水深除能稳定水质维护水色外,更能避免夏季浅池所造成的高水温。在刚放虾苗时,增加水深还有利于减少池底的透光率,有助于抑制丝藻等不良藻类的繁殖。
3.3 引进优良藻种
此种方法大部分用于刚注水入池后或养殖过程中水色突变后的处理。一般而言,刚注水入池引入藻水培养成优良水质较为容易。如在养殖过程中,水色突变,在引入藻水前需先排水,然后施用肥料和添加微量元素方能培水成功。
3.4 定期施肥
不同的肥料,有促进不同藻类生长的效果。若水色过清,透明度在60~80 cm,则可加无机化肥和磷肥。若透明度在80 cm或100 cm以上,除了化肥外,需加些茶粕和有机肥。若水色微绿、藻类不多,且pH值较高,则除加化学肥料外,可加些醋酸,醋酸除可提供藻类的碳源外,还可降低氨的毒性。化学肥料中的氮磷比不宜太高。在养殖的中后期,除维持水色必需外,最好不再追加。使用时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3.5 排放藻水与注入新水
当水色为暗绿或黑褐色,或水面有一层藻粉泡沫时,最有效的方法是排水,并大量注入新鲜及营养盐含量较少的新水,同时,配合使用一些杀菌剂、除藻剂或底质改良剂效果会更好。
3.6 投放石灰与氟石粉
在养殖的中后期,每两个星期左右使用一次生石灰,可稳定水体pH值,并促进有机物的分解。氟石粉宜选用颗粒较细者,并且在淡水池塘使用较好,在半咸水池塘应增大使用量,并要定期使用。
3.7 延长增氧机开机时间
在进行水产养殖的过程中, 适当的水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鱼类等一些水生动物的生长。比如在一些混养的鱼池来讲, 就必须要考虑到水层鱼类的生长, 在进行水产养殖的过程中, 合理的水位可以减少鱼类之间相互之间的干扰, 使得鱼类可以有效的利用水池中的各种资源。同时, 因为鱼类是变温动物, 所以池塘的水温对于动物本身的免疫和代谢功能都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这直接会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生长。一般水生动物的适合生长温度应该在20~30℃, 适时的做好水温的调解。在天气比较热的时候, 也可以通过进行水位的调解来对池塘水温进行调解。比如在进行河蟹的养殖的时候, 则应该保持水池的水位在1.5m比较适宜, 在高温季节, 则应该保持3~4天换水一次的频率, 每次换水量应当在35cm左右。另外在进行换水的时候, 最好是一边进水一边排水, 这样就可以使得池水能够达到一种微流的状态。通过对于池水适时的提升水位和补充新水,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池水的温度, 避免因为高温而造成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 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水质理化的因子调解探讨
一般情况下水质的理化包含了溶氧、氨氮以及硫化氢和PH等等, 开展水质理化主要是建立在对水质进行监测的基础之上的, 在实践中, 只有对水质理化的指标了解的情况下结合水生动物生长的具体需要, 才可以很好的调控水质理化的相关指标, 促进水生动物的正常生长。
2.1 溶氧
溶氧是进行鱼类养殖最为重要的因素, 在进行实际的养殖过程中, 应当保持池水的溶氧在5.0mg/L以上, 这样才比较有利于水生动物的正常生长。如果溶氧不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生动物的摄食, 同时充足的溶氧还可以有利于将水体的有害物质无害化, 大大降低有害物质的毒性, 从而为水生动物的生长营造良好的水生环境。一般情况下, 当池水的溶氧量过低就会大大的影响到水生动物的进食, 实验证明, 当池水的溶氧量低于3.5mg/L的时候, 水生动物几乎不进食, 所以关注溶氧的情况就显得特别重要。一般情况下, 当池塘的鱼产量超过了500kg的时候就需要使用增氧机, 这可以很好的增强水生动物的抗病能力和自身的体质, 如果不能及时补氧, 就很有可能会造成池塘水生动物死亡的情况。
2.2 PH
在进行水产养殖的过程中, 一般会要求淡水的PH为6.5~8.5之间, 海水的PH为7.5~8.5之间, 具体的情况还需要依据所养殖的水生动物的情况来区别对待。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 可以使用生石灰来进行水体PH值的调解, 在夏季比较炎热的时候, 可以每隔10天左右撒一次生石灰, 每667m2的用量大概在20kg作用, 这一方面是可以起到防病和消毒的积极作用, 同时还可以促进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 如撒生石灰可以促进河蟹的蜕壳。
2.3 硫化氢
硫化氢是一种有毒物质, 在开展水产养殖的水体中如果硫化氢的含量超过0.1mg/L的时候, 就会直接影响到鱼类幼苗的生存。如果这个含量再高就会导致鱼类全部死亡, 所以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 很好的控制硫化氢是成败的关键。在实践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在鱼池的底部施用粒粒氧的办法来提升水体的含氧量, 这就可以达到对硫化氢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减少水产养殖的风险。
3水生植物的栽培
水生植物对于水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一些水生植物不仅仅是能降低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氮等有害物质, 同时还能够吸收磷和氮, 从而有效的避免水体出现营养化的局面, 另外一些水生植物可以成为鱼类的饵料,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饲料的经济成本。如在养殖河蟹的水池中种植苦草和水浮莲等水草就可以很好的改善水质调节。也不是说所有水产养殖都适合栽种水草, 比如主要养殖一些贝类或者是滤食性的鱼类的池塘就不宜种植水草, 这是因为富有生物量的下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池塘的产量。
4小结
总而言之,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是进行养殖管理的关键环节, 通过使用一些比较新型的水质改良剂能够为水产动物的生长营造比较好的生长环境。本文主要结合实践, 分析和探讨了水质对于水产的养殖的影响, 并且提出了一些相对应的水质的调控方法。在实践中, 只有同时在进行水质调控的基础之上, 科学的使用养殖技术, 就能够促进水产养殖的健康稳定发展, 保障养殖生产的高效高产, 促进养殖户的增产增收。
摘要:在水产养殖中把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是确保水质优质高效的关键要素, 本文主要结合日常的工作实践, 从水位控制、水质理化以及水生植物的栽培等方面阐述了对水质所进行的相关调控措施, 以期可以更好的促进水产养殖效果的提升, 促进养殖户的增产增收。
关键词:水位调控,水质理化,水生植物
参考文献
[1]高启禹, 徐光翠, 李延兰, 甘露寡糖对动物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研究[J].饲料研究, 2010 (02) .
[2]刘晶晶, 曾江宁, 陈全震, 江志兵, 赵永强, 廖一波, 寿鹿, 徐晓群, 黄逸君, 杜萍.象山港网箱养殖区水体和沉积物的细菌生态分布[J].生态学报, 2010 (02) .
[3]朱定贵, 朱丽娅.水生动物与人类的共患病原体[J].渔业致富指南, 2010 (03) .
关键词:黄鳝,网箱生态养殖,水质综合调控
池塘网箱生态养鳝产业是望江地区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特色渔业新亮点, 随着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一些制约生产发展的不利因素凸显出来, 如苗种质量良莠不齐、上市商品鳝品感欠佳、黄鳝生长倍率不高等, 导致养殖效率滑坡。2014年课题组试验攻关, 应用养鳝池塘水质综合调控技术, 改善了池塘水质环境, 提高了黄鳝生长倍率, 提升了上市黄鳝口感,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以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池塘
试验在省级望江县武昌湖特种水产良种场实施, 2014年良种场共有连片网箱生态养鳝池塘16口, 每口池塘面积均为4 002 m2, 东西朝向, 水源进排水设施等基本情况完全相同。本试验抽取其中东10#、东11#、东12#3口池塘实施, 试验面积共12 006 m2, 其余池塘为试验对照塘, 池塘投饵、放养等情况类似。
1.2 池塘清整
试验池塘在冬季全部清整曝晒, 清整后的池塘淤泥深度约20 cm, 深度2 m, 可注水1.8 m。5月16日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用量2 250 kg/hm2, 化水全池泼洒, 5月21日施基肥, 用量4 500 kg/hm2, 加注新水, 注水深度1 m[1]。
1.3 网箱准备与设置
试验池塘每口池塘插网箱300只, 网箱规格2.0 m×2.0 m×1.5 m, 试验池塘共插网箱900只, 网箱总面积3 600 m2。网箱下塘前, 用5 mg/L漂白粉浸泡1 d后下塘。5月25日开始插箱, 网箱四周用竹竿固定。5月28日往箱里投放水花生, 以构建网箱生态条件, 水花生放入箱后及时用2 mg/L二氧化氯泼洒消毒。
1.4 鳝种投放
鳝种为安庆地区周边地区收购的天然鳝种, 由于鳝种投放要求有连续5 d左右晴天, 所以鳝苗投放时间前后历时22 d, 从6月5日开始至6月27日全部投放结束, 鳝种下箱前还要仔细挑拣, 剔除伤、病、弱苗, 分规格称量下箱, 鳝种按每箱4 kg均匀投放, 规格为20~60 g, 试验池塘共投放鳝苗3 600 kg。鳝种下箱后第2天用聚维酮碘消毒1次, 常规用量, 第3天开始驯食、投喂[4,5]。
1.5 水质综合调控
1.5.1 混养鱼类投放。
试验池塘投放预留的鱼种, 功能是调控鳝池生态环境, 鱼种包括滤食性鱼类和刮食性鱼类, 鱼种下塘时用5%盐水浸泡5~10 min进行消毒[6]。配养鱼投放情况如表1所示。
1.5.2 使用纳米管微孔增氧。
试验池塘配备3.0 k W微孔增氧设备1套, 共安装纳米管增氧盘54个, 平均安装密度45个/hm2, 均匀分布箱外通道中。微孔增氧设备通过智能时控开关控制使用, 正常情况下每天晴天中午和晚间下半夜开启2次, 每天设置启动时间不少于8 h, 恶劣天气遵循“三开三不开”的原则灵活使用。
1.5.3 微生物制剂使用。
益微生物既可作为水质净化剂, 又可作为饲料添加剂。试验池塘全程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高温季节7~10 d施用1次, 从8月开始, 在黄鳝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
1.5.4 使用底改改善池底条件。
每月使用1次双效粒粒底改素, 用量3 750~4 500 g/hm2。
2 结果与分析
本试验于2015年3月底前结束, 历时10个月, 试验池塘商品鳝和套养鱼陆续起捕销售完毕。试验池塘共起捕商品鳝11 782 kg, 生长倍率1∶3.27, 净增重8 182 kg, 所捕黄鳝体色鲜亮, 规格整齐, 个体大, 其中0.2 kg以上大规格商品鳝超过75%。套养鱼起捕情况如表2所示。
试验池塘共起捕商品鳝11 782 kg, 平均销售价格63.6元/kg, 商品鳝销售收入749 335.2元, 起捕各类商品鱼5497kg, 按本地市场价格 (鲴鱼15元/kg、鳙鱼11元/kg、鲢鱼4.4元/kg, 鲫鱼12元/kg) 计算, 商品鱼销售收入49 429元。试验池塘总销售收入798 764.2元。试验池塘成本包括鱼种257 400元, 以及饲料229 096元, 塘租、电费、微生物制剂及池塘清整、消毒、人工和折旧等23 400元, 生产总计支出509 896元。试验池塘纯收入288 868.2元, 纯利240 720元/hm2, 每1 m2网箱可获纯利80元, 投入产出比1∶1.57。
3 结论与讨论
3.1 经济效益高
试验结果表明, 本试验应用的水质综合调控技术成效显著, 试验池塘无论是商品鳝增重倍率, 还是综合效益都远远高于其他对照塘口。试验塘口平均增重倍率达1∶3.27, 不安装微孔增氧系统、不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对照塘口最高增重倍率1∶2.2, 试验塘口纯利240 720元/hm2, 对照塘口纯利最高不到15万元/hm2。
3.2 综合调控水质效果好
养鳝池塘采取放养生态功能鱼、实施微孔增氧、使用微生物制剂、底改素综合应用,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发挥了整体功能, 既改善了水质, 提高了水体利用率, 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 鳝池基本没有发生病害, 降低了由于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一是鱼类在池塘中的觅食活动, 利于网箱内外水体的交换流通, 滤食性鱼类花白鲢摄食浮游动植物, 净化了水体, 刮食性鱼类细鳞斜颌鯝摄食丝状藻类等净化了箱体, 鲫鱼吃食残渣剩饵, 净化了池底。微孔增氧系统保证了水中充足的溶氧, 形成了池塘水体上下对流。微生物制剂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净化水质、减少疾病, 还能直接或间接为养殖生物提供基础饵料, 在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使商品鳝肉质品质提高。二是池塘网箱生态养鳝生产中, 网箱面积仅占池塘总面积的30%, 水体中投放生态鱼, 只要搭配合理, 本身就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本试验中, 共产商品鱼5 497 kg, 单产4 580.85 kg/hm2, 产值41 190元/hm2, 增大了利润空间。三是本试验结果都是基于生产, 并未对水体生化指标进行精准检测, 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补充完善, 做到更加精准、快捷和实用, 便于示范推广。
参考文献
[1]柳富荣.黄鳝池塘网箱健康养殖技术研究[J].中国水产, 2010 (5) :81-83.
[2]江河, 胡王, 侯冠军, 等.池塘集约化网箱养鳝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技术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 2008 (5) :140-145.
[3]万全, 曹义锋, 刘映彬.安徽无为县黄鳝生态养殖技术及效益[J].内陆水产, 2005 (4) :35-36.
[4]方智春.鳝鳅立体生态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 2012 (17) :46-48.
[5]陈德贵, 潘爱平, 许太军, 等.池塘网箱生态养鳝技术[J].科学养鱼, 2003 (9) :20.
生物脱氮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水体脱氮技术[2]。该技术利用微生物特定的生理生化反应避免致病菌进入循环系统[3],或利用益生菌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分解代谢污染物质,改善水环境质量[4,5,6]。该技术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重视和研究应用[7]。氨化—亚硝化—硝化—反硝化是脱氮的最主要途径[8]。反硝化菌的反硝化作用是将硝酸盐氮或亚硝酸盐氮还原成气态氮化物(主要是N2,少量是N2O)的过程,是使氮素彻底脱离水体释放到大气的主要途径[9]。本研究以试验室已验证有脱氮效果的反硝化菌作为水质调节剂,考察其对草鱼养殖水体几种常见有害物质的降解效果,探究其最适添加量,为减少养殖水体含氮污染物探求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斯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F1M)菌粉由本实验室制备,菌含量为3×109 cfu/g。试验所用饵料由浙江一星饲料集团按试验要求加工制得,基础日粮配方和营养水平如表1。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浙江绍兴县大畈水产专业合作社进行。草鱼用2.5%的食盐水浸泡10 min,饲养10 d后,选取2 400尾,初始体重为(5.0±0.5)g,随机分为4组(试验组A、B、C和对照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0尾鱼。试验组A:每7 d向水中添加2×107cfu/L斯氏假单胞菌;试验组B:每7 d向水中添加1×108 cfu/L;试验组C:每7 d向水中添加2×108 cfu/L;对照组不添加。试验用鱼在圆形水桶中饲养,实际养殖水体积为1 400 L,氧气泵夜间增氧。所有组饲喂相同饲料,每天9:00和17:00投饵,日投饵量为体重的3%。试验在户外进行,持续15 d,试验期间不换水,每天观察鱼的活动情况。
1.3 水样采集与测定
每天9:00和17:00测水温。每3 d投饵一次,投饵前将水箱中的养殖水充分混合均匀,测定pH,在离水面15 cm处取水样100 mL,每次采集点相同;以转速5 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测定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和总无机氮浓度(TIN)等,测定方法参考《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利用Excel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试验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作检验,显著水平P采用0.05,极显著水平P采用0.01。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期间水温日变化
从试验开始至第15天,水温维持在27.8~33.0 ℃(图1)。
2.2 斯氏假单胞菌对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影响
水样的氨氮浓度变化规律如图2-a所示。4组在试验期间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第6天,试验组A、试验组B和试验组C均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C显著低于试验组A和试验组B(P<0.05);在第9天时,试验组B和试验组C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第12天,试验组B显著低于对照组;第15天,试验组A、试验组B、试验组C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减少20.9%(P<0.05)、56.6%(P<0.01)、53.9%(P<0.05)。由此可见,1×108 cfu/L和2×108 cfu/L P. stutzeri F1M,均可有效降低水体氨氮浓度,且综合来看,两者差异不显著。
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变化规律如图2-b所示,4组在试验期间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第6天,试验组C亚硝酸盐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A和试验组B;第9天,试验组B和试验组C均低于对照组和试验组A(P<0.05);第12天,试验组C均低于对照组和试验组A(P<0.05)。第15组,试验组B和试验组C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减少16.8%和15.3%(P<0.05)。由此可见,1×108 cfu/L和2×108 cfu/L斯氏假单胞菌,可有效降低水体亚硝酸盐氮浓度,使其维持于0.02 mg/L以下。
硝酸盐氮的变化规律如图3-c所示。第6天,试验组A(P<0.05)、试验组B(P<0.01)、试验组C(P<0.05)低于对照组;第15天,试验组A、试验组C显著小于对照组。表明,2×108 cfu/L斯氏假单胞菌有一定降解水体硝酸盐氮效果。
2.3 斯氏假单胞菌对水体总无机氮和总氮的影响
水样总无机氮的变化规律如图3-a所示。试验期间,试验组B与试验组C始终低于对照组。第6天,试验组A(P<0.05)、试验组B(P<0.01)、处理3(P<0.01)低于对照组,处理组3极显著低于处理组1、试验组B;第9天,试验组B、试验组C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组A;第15天,试验组A、试验组B、试验组C分别比对照组减少29.4%(P<0.05)、49.5%(P<0.01)、51.8%(P<0.01)。表明1×108 cfu/L和2×108 cfu/L斯氏假单胞菌可显著降低养殖水体无机氮浓度。
水体总氮变化如图3-b所示,试验组B、试验组C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第15天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减少25.2%(P<0.05)、28.4%(P<0.05)。
3.4 斯氏假单胞菌对水体正磷酸盐和总磷的影响
水体总磷浓度变化如图4-a所示,浓度呈现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第3天试验组B显著增加(P<0.05);第6天,试验组C显著增加(P<0.05)。第9至第15天,试验组B与试验组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组A(P<0.05)。由图4-b可知,第9天至第15天,与对照组和试验组A相比,试验组B与试验组C显著增加(P<0.05)。
3.5 斯氏假单胞菌对水体pH的影响
从试验期间pH的变化(图5)可知,试验组A、试验组B、试验组C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斯氏假单胞菌不同添加量对pH无显著影响。
4 讨论
池塘中亚硝酸盐氮可氧化鱼虾体内的亚铁血红蛋白,使其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丧失运输氧气的能力[10]。尤其在养殖中后期及夏季高温季节,亚硝酸盐氮含量居高不下,鱼、虾等水生生物处于应激状态,严重时还会出现大批死亡[11]。研究发现,当亚硝酸盐浓度达(0.09±0.03) mg/L时会诱发草鱼出血病[12],而且,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超标还会促使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华。我国淡水渔业用水标准规定,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氮含量应控制在0.2 mg/L以下,河虾、对虾育苗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氮含量应控制在0.1 mg/L以下[13]。通常,养殖水体中反硝化细菌能够达到的最大浓度为3.80×106 cfu/L,而这个数量对于高密度养殖水体远远不够,不足以降低亚硝酸盐氮浓度,亚硝酸盐氮会持续积累并造成危害[14]。本试验中,草鱼养殖水体中添加斯氏假单胞菌,可有效降低水体亚硝酸盐氮和氨氮浓度。
微生态产品中的活菌数量是其发挥调水作用的根本保证。提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是管理好菌群[15]。同一种菌不同菌株,其分解有机物及调节水质的能力不同,且池塘的有机物浓度也会影响使用量。夏来根等[16]研究表明,菌浓度越高,调水效果越明显。所使用的菌剂进入水体后迅速繁殖生长,扩大种群数量,才能有效脱氮。因此,微生态制剂须做必要的应用试验,首次使用必须按水体比例用足数量,细致制定使用剂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微生态制剂的调水作用。
本研究中,反硝化菌(斯氏假单胞菌)用量为1×108 cfu/L和2×108 cfu/L,就可有效调控水质,这与谢凤行等[17]利用解淀粉芽孢杆菌调控鲤鱼养殖废水水质的使用量一致。反硝化菌应用于水产养殖的形式主要包括单菌、复合菌、固定化微生物、复合生物过滤技术等。Paniagua等[18]采用玻璃纤维固定化细菌处理对虾养殖废水,对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效果显著。陈瑞芳等[19]从海水养殖池的底泥中筛选到的一株对亚硝酸盐有强降解作用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 SF1),接种其发酵液到鱼池底泥,36 h后,底泥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67%,表明该菌对鱼池底有泥较强的净化作用。陶营等[20]将反硝化细菌、毛霉、黑曲霉、产黄青霉4种菌株的培养液按一定比例混匀,能去除高度污染水体中亚硝酸盐氮,在国内多个水塘进行了中试试验,均取得了良好的脱氮效果。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水质调控.ppt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课件.pptx
解析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鱼塘水质的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水质】这些调控水质的方法你都知道吗?
水质净化与藻类调控.docx
水产养殖池塘的水质调控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探讨
鱼病高发期的水质调控
网址: 水质调控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72706.html
上一篇: 详解池塘中水体pH值的变化,微碱 |
下一篇: 水厂调节pH的目的及工艺概述 |